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再吹一水,,就下班!!嘿嘿!! [复制链接]

查看: 2170|回复: 4
1#

         标题无厘头-----再吹一水,,就下班!!嘿嘿

       音响发烧友们成天挂在嘴边津津乐道的所谓“空气感”(在英文的音响audiophile媒体上就是单词---air),是表示由音响系统所释放出的美妙乐音中,高频自然开阔,乐器和歌者的声场寥廓无垠而又形体自然分隔的声学术语。其突出表现就在于高频的自然延伸,犹如深邃无垠的夜色星空,虽然繁星点点却又虚无缥缈、望眼欲穿啊。

     在您的音响系统上,能否亲身感受得到所谓的“空气感”,首先这得取决于您的音响系统的高频响应能否自然攀升到15khz以上,乃至更高的频域。这里说说的自然攀升,是指您的音响系统的高频音域不能有较重的“音染”(这里主要就是指失真!),在音频声学专业上又叫高频域的自然滚降或自然衰弱,而非高频突兀异常起跌回荡。如果这一点您的系统做不到的话,那您就无法感受得到什么是真正的空气感了。

    说到这15khz以上的高频音域,其实我们很多人的系统是达不到的。这话肯定会招致板砖,但您还别不信!您最好通过一下专业的音频检测程序来一遍再说吧。这里有个天大的谎话:那些所谓的昂贵的音乐型欣赏音箱,其实很多的高频在15khz以后呈急剧的频响曲线的滚降,实际上是给人一种听起来很有“音乐味”的错觉。所以,行家们总是选用真正的“监听型”音箱来听音乐的。不能再胡扯了。板砖有一个火车皮了,够我盖上很大的一所房子了。谢谢!


     假如,我们真的听不到或感受不到迷人的“空气感”,有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买一台古董级的胆管收音头配在您的系统里,看看能否找到感觉。为什么有如此荒谬绝伦的说法呢?是的,是有些荒诞不稽。但是,当您弄清楚原来的这调频FM的信号(理论上优化了的FM原始信源高频截止只有16KHZ!,但在传导过程中却大大的被强化了!这也是很多朋友不了解的。)是加重了太多的高频谐波失真成份,在浩瀚无垠的太空被染上了各种FR和EMI的多余杂讯,反而让您的耳朵感到是受用无比啊。

    如果嫌这麻烦,还有很多招数,让您非亲身体验一下什么是真正的“空气感”不可了。那就是敢紧找张《宝碟王(Proprius)》或者蔡琴的另一张发烧天碟《怀念名曲二》来听听吧。前一张碟,我知道老任兄手头上有此一张宝贝。后一张碟,当年问世时,我在海印亲眼所见,一位北京的大款,当他听到如此美妙的录音后,急急的问现场的碟片主人:这张碟多少钱?那有买?当得到的答案是很难弄到时,不问三七二十一,说:这碟多少钱买的,我愿加个零请老大行心好就给我吧。我都当时的情景吓出一身冷汗,要知道,我当时的月薪还不足这碟片的十分之一啊。这是一张母带在日本制作压膜的金版CD,蔡大姐的浓郁中频在此已是拨开乌云见天日了,清澈无底,人声非常的真实自然。最近上海的V-P兄弟送我的那张三洋版的〈蔡琴老歌〉同样也是让我爱不释手啊!!!!

    总之,所谓的“空气感”,不是空穴来风,是真真切切的听音感受。它与“活生感”、“堂音”及“空间残响”等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老烧们所说的“犹如教堂中晃若飘荡的丰满堂音,爵士乐的现场空气感,吉它的甜润和弦..”。等等。这其中提到的“空气感”就是爵士乐演奏当中的那不绝于耳的“伴型乐器”钵或音叉等金属器件的敲打或碰撞声。。。.还是慢慢体味这其中的<真经>吧.
............................
最后编辑yerongyyu 最后编辑于 2009-04-30 17:45:33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4# 老浦东 的帖子

ha ha !!!!!!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