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置顶的巴赫PK莫扎特,想起一年前自己的这篇涂鸦。首先声明这不是乐评,我不够资格作乐评,何况是评莫扎特,这只不过是生活中听音时的偶得。有请高手雅正——
莫扎特《管乐协奏曲》、《安魂曲》十一长假晚上闲着的时候就看看电影,那天拿出一张《莫扎特传》,这张片子买了已经好些时候了,一直也没看过,只因儿子的缘故,一看电影总是些卡通片,我们大人的片子总也搁下了。《莫扎特传》是91年的奥斯卡获奖片,可看完以后怎么也不觉着是一流水平的电影,莫非是莫扎特的故事多多少少早有耳闻,少了悬念的缘故?不过总觉得电影叙述故事居多,开挖人物的内心世界还是少了,另外,作为发烧友还觉得演绎莫扎特的作品仍然不够、不够过瘾。
莫扎特1756-1791,只活到35岁,却为我们奉献了48部交响乐、20部歌剧、27部钢琴协奏曲还有一大堆弥撒、奏鸣曲还有各种各样的重奏曲,以及最终未能完成的《安魂曲》。如此短的时间、如此惊人的多产真的只能用不可思议来形容,一如他3岁就能弹钢琴、4岁就能写钢琴协奏曲、5岁就开始公开演出、9岁就创作了第一部交响乐一样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你说一个3、4岁的小孩话都还说不利索,怎么一摸到钢琴就成了神了?!
《莫扎特传》中有一个细节,就是他作曲时的首稿就几乎没有任何涂改,他妻子说他从来不誊抄二稿,想来也是,他要再誊抄二稿,30来年时间要作这么多曲子就更来不及了!这个细节倒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莫扎特之门,以前我听莫扎特总也听不出感觉,不知道他在写什么,也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他,后果是我的CD架上绝少莫扎特的片子。这回我明白了,莫扎特的音乐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流淌出来的;这位天才肯定是说什么也来不及把他心中喷涌而出的音符记录下来以至于劳累过度加上生活穷困潦倒才会死得这么早!
如果说巴赫是匠心独运的精确计算巧夺了天工,那么莫扎特是天工本身;如果说我们在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了人性光芒的辉映,那么莫扎特的音乐就是上帝笑声的回响。
听莫扎特什么也不用想,你就当是在了解一下上帝是怎么看待音乐的就是了!于是我立马拿出我仅有的一张莫扎特的专辑《管乐协奏曲》,奥菲欧室内乐团演奏,DG公司出的,3张CD一大盒,几乎囊括了莫扎特所有的为管乐写的协奏曲,有双簧管、单簧管、大管、长笛的各一首,圆号的四首,还有一首双簧管、单簧管、圆号、大管的四重,还有一首长笛与竖琴的协奏曲。
说来也真奇怪,以前听这套CD,不理解是其一,还有就是觉得音效也有问题,所以很少听。这套CD录制于1987-1989年间,正是数码录音刚开始风行之时,所以唱片的右上角还特别有一个DIGITAL的标记,以前听来高音太冲,数码味太重,一直以为是早年的数码录音有点过。现在听来却是音效一流,真不知道是我以前的音响系统太糙还是现在的音响系统美化过了头。尤其是那首长笛与竖琴的,真是好听得令人喘不过气来!
抛开音效不谈,光说这些曲子,我觉得李杭育在《唱片经典》中介绍这张CD时说莫扎特作这些曲子纯粹出于好玩还是很有道理的,按照《莫扎特传》的演绎,其实莫扎特作曲就现实生活来讲当然是为了养家糊口但从创作意图来讲基本上都是出于好玩,有种游戏人间的感觉。对于我们凡夫俗子来说音乐是了不起的艺术,但对天才莫扎特来说,音乐不过就是一种好玩的游戏。从这个角度去听莫扎特是相当轻松相当快乐的体验,莫扎特给了我们最纯粹的亲近音乐的机会,而唯一的例外恐怕就是那首要了他命的《安魂曲》了。
听莫扎特当然不能错过他的《安魂曲》,这首匿名定制的曲子事实上莫扎特并没有最终完成,我们现在能听到的是他学生苏斯迈尔根据他的手稿续完的,所以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泣血之作。我以前一直也没有在唱片店里看到这个曲目,这些天忽然对莫扎特感了兴趣,一时也找不到,于是跑到HIFI店邱老板那儿,幸好他那儿有一张,是1991年12月5日索尔第指挥维也纳歌剧院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纪念莫扎特逝世200周年在维也纳圣史提芬教堂的现场录音,迫不及待地借来饱饱耳福。
本来我只想先试听两、三段,结果一开声就无法停下来了,我只能说感人、相当感人、无比感人,除了“感人”这个字眼我找不到任何其它字句,只可惜那些拉丁文的唱词一个字也听不懂。本质上讲音乐是无法描述的,尤其是莫扎特的《安魂曲》这样的音乐,至少我没有能力描述,所以在此引用《音乐圣经》中的描述充充数——“莫扎特一生直到穷极潦倒之时,在他的音乐中一直没有痛苦,只有纯净的欢乐。这部临终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种天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感觉,……流露出无限真挚的温暖情感。”
莫扎特用《安魂曲》为我们描绘了天堂。
开玩笑的说,如果你是个好人,想预先窥探一下最终要去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很简单,买一张莫扎特《安魂曲》的CD。不过,我得在此郑重提示,不要试图用组合音响、电脑音响去碰这个曲目,否则很可能会一无所获,原因很简单,面对一张蒙娜丽莎的邮票跟站在佛罗伦萨博物馆的原作前肯定不会是一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