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聆乐恩仇录 [复制链接]

1#
刚听音乐那会儿,真的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那种见什么都新鲜、听什么都有感觉的情形在以后的听乐生涯中也绝难再现了。在经历了最初的一段“初恋”期后,慢慢地开始有了选择,喜欢听的就多听些,不喜欢听的就慢慢地放一边(有些甚而至于再也不碰了),于是就形成了自己的听音轨迹,这轨迹与别人是绝不相同的——正是“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在这过程中,自己的听音取向有了大体相同的趣向,对自己喜欢的渐取照单全收之势,而对不喜欢的常有嗤之以鼻之态;也因此之故,因为喜欢的经常听,就越发喜欢,不喜欢的基本不听,也就越发不喜欢——但我心下真实的声音是,我最初喜欢的那些,大多重新听来仍然让我怦然心动,而最初不喜的那些,后日重听时仍让我无法卒听,也就是一开始是什么感觉到现在也还是什么感觉——改变的不多。是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也。但是,从这听音的过程中,也了解了自己在听音之前也还不太显的一面——那性格中不足为外人道之处。另外,音乐是绝对可以医治抑郁症的——这个毛病我是有一些的——但听了音乐后真的好像不太有了。所以我怀疑,那些抑郁的人——包括很多名人,应该是不太听音乐的。我最后声明一下,音乐对我只有恩,加上“仇”字,纯属文字平衡之故。
分享 转发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2#

以作曲家为中心

我听音乐一直是以作曲家为中心的,这习惯至今如此;我的看法是,演奏家等等不过是附着于蛋糕上的芝麻、黄豆之类,引不起我太大的注意,那些故作高深的演奏家之流还经常引我恶感,尤其“德艺双馨”的一类,我倒宁愿他/她们有些暇疵,让我等也好亲近些。这话题就此打住,话说我喜欢的第一位作曲家是莫扎特。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3#

电影<莫扎特>一开始的情节是,年轻的神父去见垂死的萨列里,老萨一开始哼出两段自己作的曲子,神父一脸茫然,表示从未听过,最后老萨哼出莫扎特的第13号小夜曲的旋律,神父顿时眉开眼笑,表示自己特别熟悉也特别爱听,并傻乎乎地问这是否为老萨所写——这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也证明萨列里对莫扎特“恨”得“有理”。这曲子有次我从北京飞上海,在飞机上全程都在听这个,阳光透过舷窗——这我得加个注解,舷窗指飞机的窗户(有次有个国企干部在我这里出书,怕别人看不懂特加此注)——照在座位上,只觉得心里美透了;当然现在这曲子很少听了。还有次我从贵阳到遵义,烟雨茫茫的贵遵高速上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一直都在听36号“林茨交响曲“,我觉得那音乐与路上的景致极配——这曲子到现在也还经常听。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12-09-22 10:55:54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4#

回复 3# 关山月_ 的帖子

关兄又见面了,哈哈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5#

回复 8# 法国组曲 的帖子

谢谢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6#

莫扎特的交响曲

我那会儿迷的是莫扎特的交响曲,我觉得NO。25是个转折点,那起首句凌厉的声音不啻是一声宣言——不论对莫扎特个人,还是整个音乐史——这表示着莫扎特已经成年,也宣示着音乐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要到了贝多芬,才重新出现这样的声音。电影〈莫扎特〉用这曲子作开始曲是再合适不过了;难怪这声音萨尔茨堡大主教接受不了——“这声音对萨尔茨堡的这群傻瓜来说的确是太难了”——海顿老爹的弟弟米尔夫-海顿如是评论。

我最迷的是NO。41朱庇特交响曲,我一口气也买了数十个版本,但听下来都不如我第一次听的那个版本——马里纳指挥的圣马丁田野学院乐队。我从此知道版本比较这事纯属白搭钱,第一次的听感或第一印象实在是太重要了,那感觉是很难磨灭的——这是个技术活,咱干不了。我也想问句,您不懂总谱,您比较的标准是什么啊?是什么人的版本么?-——比如说什么酱的,他的又怎能成为标准呢?或者什么奇的,虽然我喜欢他,但也殊难成为标准。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7#

买唱片要听自己的

我从此也知道,买唱片要听自己的,别人推荐说好那也是他真觉得好,咱自己听了后觉得不好那也是真不好——至于好与不好这其实是个很复杂的事儿,往大了说那叫审美趣味或取向不同,往小了说那还跟您的音响及当下的心情直接相关。而且,好与不好一定要自己听过再说,千万不要道听途说,更不要按音乐史——尤其是国人写的音乐史,按照那睁眼说瞎话的解说寻找“正确”的听感,别人的听感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要自己听了受用才能将爱乐进行到底。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8#

回复 17# jshakszx 的帖子

J兄又见面了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9#

伟大的亨德尔

我喜欢的第二个作曲家是亨德尔亨大师,亨德尔的音乐初听绝对是抵挡不了他的诱惑的,他的音乐堂皇、威武、英气勃勃、生生不息,像永动机似地充满活力和激情。他的《水上音乐》及《皇家焰火音乐》是爱乐者的入门曲目,《弥赛亚》更是名满天下及音乐史的超级名篇。他的小提琴奏鸣曲温馨动人,晚上听效果更佳。我有一阵是非常爱听亨德尔的,后来慢慢地就听得少了,现在有时豪情满怀时就拿出来亨德尔听上两耳朵。他的大协奏曲无人能敌,气势憾人。我听他的大协奏曲经常想起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孟泽,波撼岳阳城”——感觉亨大师要是指挥水军的话,片刻就能收复钓鱼岛,他定能让大的更大、小的更小。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12-09-24 15:50:12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0#

但亨德尔并无持久的魅力——至少对我而言。他主要地是作为歌剧作曲家,但他的歌剧始终不合我的胃口——不太听得来,我感觉让人能琢磨的味道少了些——亨德尔歌剧中的男女主角有时听着只是在那里张着嗓子干嚎,而其歌剧的主题又多是“主旋律”一类的崇高旷远,就又与人隔了几层。这里,我们看出他与巴赫的区别,巴赫看似写的都是圣乐——那些宗教康塔塔,包括弥撒及圣诞故事这些乐曲,但巴赫的宗教音乐里充满了人味和人间色彩,你听着其实的感觉是温暖而亲切的——一句话,巴赫的圣乐里满是人间烟火,让人听了后心下无比的熨贴,这也是当代这么多人仍喜欢听巴赫的原因。而亨德尔亨大师的,听多了就觉得高广了点,“假、大、空”了点,“高、大、全”了点,我听下来觉得《马德琳达》不错,短歌剧《复活》(有人味)不错,《阿格里皮纳》不错。其他则均无印象。对了,他的《钱多斯赞美歌》着实不错。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1#

回复 21# jshakszx 的帖子

下次来北京,一定联系,我们去B老师最爱去的那家餐厅。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2#

与贝多芬擦肩而过

我有一阵喜欢过一小会儿贝多芬,那时在听别的音乐以前,先听一段贝多芬,无非是命运、英雄两曲,田园确乎 是很美的,但太过简单,每次想听以前那旋律先就在脑海里呈现了,想想不听也罢。后来到了所谓合唱交响就怎么也听不下去了,从此也就再不怎么听贝多芬了。他的五首大提琴奏鸣曲是初期古典风格的,但这样的音乐在那时到处都是,根本不是他的特色;小提琴奏鸣曲很晚才听,有几首听着相当不错,但跟其他人的比也有比他更吸引我的,所以也听得少;钢琴三重奏似乎是处在高位上的,那个还要听;钢琴奏鸣曲听不下去,铿铿地像在打铁。我最爱听的贝多芬作品肯定会雷死大家,是他改编的苏格兰及威尔士民歌,有一阵子听了好几遍——但这又反证我是真不喜欢他,因这并不是他原创的。有一个命题对很多人是适用的,即——你越喜欢古典音乐,你离贝多芬就越远——本人是这方面最显著的典型。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12-09-28 00:40:39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3#

穆索尔斯基令人魂飞魄散

我觉得穆索尔斯基是场景音乐的创始人,他的图画博览会写景状物,逼真传神,还很有现场气氛,堪可作恐怖电影的配乐。我有次一个人在家听他的《荒山之夜》,在晚上,只觉得黑忽忽间似乎有多个鬼影要从对面的卫生间里向我扑过来,大气也不敢出地勉强听完,就屁滚尿流地蹓到另外的房间去睡了——脸也没顾得上洗。但那曲子后来再也听不出这感觉了,我怀疑这该是酒醉后的作品吧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