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是相对主观的东西,没有什么绝对的标准,测试指标也只能体现器材的一些特性,因此,关于音响器材的讨论一直存在众多争议。但是某些超出耳听为实的基本原则,带有强烈主观偏见的思想带来的误导作用是极其明显的。典型的就是洋奴哲学。
音响行业中的洋奴哲学并非今天或者近期才出现。大家耳熟能详的典型就是“香武士”。洋品牌的魔力有多大?大到在被揭穿其生产内幕之前没有任何对其音质的质疑。
接着让我们欣赏一下某些洋奴哲学的典型思维方式:
1、价格悖论:
当有人认为XX洋货与国内产品对比价格太高时的论点:洋货的价格对于国外来说是很低的价格,不能要求太高。而一旦讨论起器材的档次,洋货的价格就成了其档次的直接代名词了,那些国外人工高成本之类的都烟消云散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国货的待遇恰恰相反,一方面虽然价格整体明显较低,但依然有人嚷嚷太贵,甚至有人专门发贴”质疑“。高低贵贱原来不是声音决定的,而是”身份“。原来买洋货的人民币和买国货的人民币价值不一样?!
2、调音悖论:
成本低、结构简单但是能出好声音,设计者的功力确实令人佩服。但是同样这类器材国货与洋货的待遇是截然不同的。这里的玄机叫做”调音“,这个词并没什么问题,但是只能用在洋货上!国货就叫做偷工减料,叫做价格虚高!这也是某些洋货代理商兼“资深发烧友”最喜欢的论调。赚钱就是赚钱,合理的利润是产品发展的基础,国货洋货都是一样,没什么需要遮遮掩掩的,也不需要立什么牌坊。
”调音“--一个某些人嘴里的“神话”其实并不神秘,音响大厂往往也是测试仪器最完备的,不可能抛开测试仪器完全用耳朵调音,99.99%之类的纯度差别、左右声道0.1db的音量差别是靠耳朵还是靠仪器来区别?更不要说晶体管/电子管的配对和筛选等等。音响器材有句话:数据差的不一定难听,数据好的肯定不会难听。依靠精密的测试仪器降低失真接近高保真要求的器材声音素质是有保证的。对于大众化器材尤其如此。
调音悖论的另一个观点是不可复制论。
抛开知识产权的问题,仅从技术角度而言,对于耳放/功放器材,内部是一个个元件焊接而成,一样的的电路一样的元件出来的声音不一样?原厂批量生产就可以做到?如果说是复杂的器材要完全复制确实很难,有些连电路图搞清楚都不容易,但是对于简单明了、没有使用特殊元件的器材,做到这点并不难。
我们并不赞同完全照抄一个产品拿来卖(论坛的DIY卖场早就规定完全仿制的产品不允许卖),但是借鉴、学习和参考都没问题,用技术手段去分析更是打破所谓神话的直接手段。这里也希望技术版的一些高手能多发点知识普及的贴。
-------------------------------------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音响产品都存在一些鱼龙混杂的问题,这不奇怪,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国外的高端器材有它的优势,但是对洋人盲目崇拜对国货的妄自菲薄就是一种病态。国货的进步在许多人眼里是无视的,甚至叫嚣什么“先去修养十年”再来造,可偏偏那些他们崇拜的洋人看到了、认可了。
-------------------------------------
后记:这个文章发了之后不出所料被某些人刻意歪曲,解释成用国外品牌就等同与洋奴。文章第一段就已经做过明确定义:【超出耳听为实的基本原则,带有强烈主观偏见的思想】。
崇洋媚外在中国不是这几年才有,国货的发展,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典型的就是中国轿车行业,在质疑、谩骂声中奇瑞等中国品牌彻底打破了早年盛行的洋奴哲学,成长到现在的规模档次,这种顽强的精神值得国内音响器材厂家/制造者学习和借鉴。
原文举了一些例子,为了避免一些误会,具体例子就不转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