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马勒的音乐墓志铭 [复制链接]

1#

马勒的音乐墓志铭


    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我购买了几十张心爱的CD,如果要我从中选出最满意的一张,那无疑是卡拉扬指挥的马勒的《第九交响曲》(DG
439 024
2)。
    
马勒历来就是我最喜欢的作曲家之一,两年前我就计划着要购买马勒的全部交响曲,可喜的是这项“工程”现已接近尾声,其中还有同曲目不同的演绎版本。

马勒的音乐之所以令我如此神往,在于他是音乐史上为数不多的“音响诗人哲学家”,在他的交响曲中,每一部都贯穿着哲学的思考:人的生死存亡,人与大自然,人与宗教以及人的爱情,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色彩斑斓。正如他自己所说,“交响曲必须像个世界,它须包含天地万物”。
马勒的音乐之所以令我如此神往,还在于那丰富的和声语言,精致巧妙的节奏进行,优美动听的旋律,更在于那精彩绝伦,充满色彩感的配器效果,那么庞大的乐队在音乐中呈现的音响却是那么透明清澈,丝毫没有瓦格纳的音乐那般沉重,这些或许也是当今许多音响发烧友对马勒音乐趋之若骛的原因吧。
如果说马勒在他活着的时候,还没有得到人们普遍认同的话,那么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他的音乐则已成为全人类的艺术瑰宝,世界各大唱片公司不断地推出他的新唱片,当今活跃在乐坛上的大指挥家绝大多数都录有马勒交响曲全集,如索尔蒂、伯恩斯坦、海丁克、阿巴多、小泽征尔、西蒙·拉特尔、里卡尔多·夏衣、西洛波里等,但很有意思的是当代指挥界帝王卡拉扬却未曾录有马勒的全部交响曲,在他的唱片目录中,只有第四、五、六和第九四部交响曲以及《大地之歌》的录音,其中就包括他在1982年柏林音乐节上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第九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完成于马勒逝世的前一年,即1910年。这部作品可以称为马勒生前为自己撰写的音乐墓碑文,这里有他对青年时代爱情的回忆,有经常与他的内心产生共鸣的大自然,但更多的是他对这个世界的无奈、失望,特别是以弦乐为主的第四乐章,死神的影子笼罩着全乐章,那一波一波涌来的悲哀,给人以震撼人心的冲击力。马勒的音乐时常流露出迷惘、悲观的灰色情感,但这也正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态流露,所以他的音乐在今天人类充满各种危机的社会里,能得到人们的心灵共鸣。
        卡拉扬的录音,特别是晚年的录音,因为过于强调音乐的美感,所以有时不免流露出过多的雕琢痕迹,音乐作为人类情感的自然吟唱这一特性则多少有些削弱。卡拉扬在这次柏林音乐节实况演出前曾在录音室里录过马勒的《第九交响曲》(DG 439678-2),先前在聆听这张唱片时,虽然较满意卡拉扬对全曲总体风格的把握,但欣赏之余不免有点遗憾,总觉得卡拉扬对乐曲的处理过“冷”,缺乏一种动人心肺的感染力。
       而今再次聆听卡拉扬在柏林音乐节上的实况录音,我被卡拉扬那生动传神的演绎深深地打动了,一连几个晚上我都沉浸在卡拉扬为我们奉献的马勒音乐中。在此实况音乐会中,卡拉扬摒弃了一切造作,其流动的音乐都是感情的自然喷发。如第一乐章长笛与小提琴柔美如歌的华彩演奏,恍若主人公正沉浸在遐想中,而第四乐章那如泣如诉依依不舍的小提琴独奏,又仿佛是那饱经苍桑的主人公正向这个令他厌恶而又令他留恋的世界告别,缠绵悱恻的旋律展现出一幅“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的境界,卡拉扬与柏林爱乐乐团天衣无缝的合作在此又一次迸出耀人的光芒。
        这张唱片的录音也可圈可点,由于采用了DG公司最新科技——“数码量化音场”,致使整个音响的层次更加清晰,乐器的定位、音色大有改进,木管乐器,特别是弦乐的音色较末处理的旧版来说,显得更加柔和,给人以既清澈又有光泽的感觉,非常迷人,使人不得不惊叹于柏林爱乐那惊人的弦乐合奏效果。
       由于卡拉扬和柏林爱乐的精湛演奏,使这张唱片出版后获得很高的评价,如英国唱片权威杂志《留声机》曾把这张唱片列为“百年以来唱片史上最佳百张唱片”之一,可以说是众望所归吧!今天我们在此探讨马勒的交响曲,怎么能少了这一张呢?
分享 转发
TOP
2#

我也听过拉特尔的马十,总体感觉延续马九的感情基调,并未有很大的突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