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留声机》中文版将复活 [复制链接]

查看: 16194|回复: 68
1#
消息来源:新浪微博@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

集团最近还将于英国有关方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出版英国知名古典音乐杂志《留声机》的中文版,共同培育和开发中国古典音乐市场。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1/5/4 0:54:51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转一篇“旧闻”——

国内目前发行的三大古典乐杂志期刊中,《人民音乐·留声机》被认为是最具可看性的期刊,而这样一本刊物却没能陪伴它的忠实读者走进2009——热热闹闹的新年前夕,没有道别,没有声明,《人民音乐·留声机》凭着一份网站通知悄然停刊了。
  “每年都是在定点摊位订下一年的《人民音乐·留声机》,今年在音响展不见了征订的踪影。”“刚才打电话去北京的杂志社询问2009年《人民音乐·留声机》订阅事宜。对方说停刊了,没说原因。”古典音乐的乐迷这些天一直在网上论坛上议论着《人民音乐·留声机》。
  刊号、赔钱、人事变动
  都是原因
  早报记者昨天打开《人民音乐·留声机》的网站,一则红色字体的停刊通知静静地躺在那里:“由于中国音乐家协会的《人民音乐》杂志终止了与我公司就中文版《Gramophone》(《留声机》)的期刊合作,我们不得不遗憾地通知您:《人民音乐·留声机》于2009年1月1日起停刊。”
  该杂志出品人王翔在接受采访时说明了停刊的原因,“由于新闻出版总署有控制期刊数量的规定,所以当他们打算与英国老牌古典音乐杂志《留声机》(即《Gramophone》)合作推出中文版时,不能新创刊号,于是便和《人民音乐》杂志签订合同,以《人民音乐·留声机》的刊号出版这本杂志。但是最近新闻出版总署又开始审查刊号,认为《人民音乐》一号两刊,于是就停止了《人民音乐·留声机》。”不过,该杂志撰稿人之一苏立华则表示停刊原因远远不止刊号问题这么简单。“其每期发行量只有两三万册,为了保持杂志的品位和格调,又不能接受普通产品的广告,而大牌的广告投入又不好拉,比如Armani和法拉利这样的一线奢侈品牌,他们不认为这本杂志的读者是自己的目标消费者群体。”苏立华透露,“杂志从创刊到现在,从没赚过一分钱,并且每年都赔进去上百万元。”
  沪上乐评人任海杰也有同感,他告诉记者,在创刊之时,王翔的计划是:赔三年后能持平,现在看来是力不从心了。而且2009年,这本杂志被重新规划到人民音乐出版社旗下管理,人事调整变动等也是原因。“此前与英《留声机》的合同是5年,但现在合同还未到期就停,不赚钱肯定是重要原因之一,而借变动之时改变协议也有可能。”
  希望还能“活”在
  古典音乐中
  从2005年10月发出试刊、2006年1月正式出刊以来,《人民音乐·留声机》逐步成为中文古典音乐资讯中最新、最能与国际同步、内容最丰富的期刊,它的叫停令无数古典乐迷惋惜不已。曾为该杂志投稿的杨宁表示:相比《爱乐》、《音乐爱好者》,显然是《人民音乐·留声机》中文版最好看——“至少,里面有你从未听说过的音乐,有国内外乐界的最新动向,有‘活的’事物可供欣赏。无论里面的艺人访谈多么酸腐,无论碟评多么词不达意,无论译文翻译腔有多重——至少我觉得自己是‘活’的,我觉得古典音乐是‘活’的,我会想参与进去。”
  相比《人民音乐·留声机》以乐界时事为出发点的办刊角度,“非常发烧”论坛中的一些网友认为,“《爱乐》现在搞得和普及读本一样,越来越没看头。教材化、中学音乐课本式的写作方式令人食之无味。”
  乐评人任海杰也肯定了《人民音乐·留声机》作为国内唯一与国际接轨的高端古典乐读物的地位,他觉得《爱乐》因为资料性的陈述已经丧失了杂志功能,从而退化成丛书。那些关于肖邦、莫扎特的背景介绍在5年后出版也一个样。更可惜的是,在《人民音乐·留声机》停刊之前,它正开始着手介绍非常活跃的中国作曲家,而这正是一项爱乐人渴望已久的工作。
  当然,也有部分读者认为,停就停,也不是100%好看:“不要幻想现在能出什么有品位又耐读的杂志了,外国的《留声机》也好不到哪里去。”这样的言论让人思索起来其实更加意味深长,仿佛古典音乐已是明日黄花,“1990年代两岸三地的音乐杂志还有七八种之多,现在只剩下大陆的《音乐爱好者》和《爱乐》在苦苦挣扎。”而且,《爱乐》之所以食之乏味,多半也是为了节省人力财力而以资料性的介绍苦苦支撑。正如《留声机》的一位译者所说的那样,“办古典音乐杂志吃力不讨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却没有什么利润,差不多等于是为社会、为古典音乐爱好者默默奉献。办得太高端了,曲高和寡;办得太通俗了,又被要求高的读者放弃。”就整个古典音乐市场来看,连唱片都没太多人买了,更不要说是音乐类书籍。
  对于《留声机》中文版的将来,王翔表示:“希望还能看到这本杂志,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和刊号,我们会考虑复刊。”
   《东方早报》 记者 安婧
TOP
3#

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11-4-12 16:36:00 发表
根本原因是,在我天朝,听音乐——尤其是那传说中的古典音乐的——人,太少了,而且越来越少,连一本杂志都养活不起——这就是我天朝的文化现状。我们生活中曾经有过的一点点诗意,正在被连根拨除。一种没有任何诗意的生活正在席卷而来——一本杂志、一张碟、一本书,它们是多么微不足道啊,虽然它给我们某个个体曾经带来让人不能忘却的美好憧憬。一种毫无个性和智力的娱乐充斥媒体——谁都知道这没意义,谁又都在那里胡搞。一个博


神明兄痛心疾首,而我以为,不是听古典音乐的太少,而是杂志自身就处境不妙。君不见,纯粹靠市场而能保有较大发行量的杂志,如《故事会》、《知音》、《读者》、《格言》乃至《岛》、《鲤》、《新蕾》、《萌芽》等,其定位或为“通俗”,或为“低幼”,这说明什么?至少不能说明如果有一群人能养活一本杂志就算是“有文化”吧。其实,通俗或低幼杂志在期刊市场上还能有比较好的活路,恰恰和它们所针对的人群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所处于的相对的“信息弱势地位”紧密相关——他们由于种种客观的限制,无法像我们这样很方便地使用电脑、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等信息工具,因此反而对杂志等传统媒体、纸质媒体有较强的需求。

我今年没有订本地的一张都市报,因为IPAD上有。我也不每期去买《中国国家地理》、《摄影之友》了,因为IPAD上有……我相信,如今社会上,“我”的数量即使还比较少,但会越来越多。

所以,用传统、保守的观点和立场去批判一本杂志,或者去呼唤一种拯救,怕只怕其结果只会离批判者或呼吁者的初衷越来越远……
TOP
4#

我就是期刊出版行业混饭吃的。突然想到,少儿科普类杂志,国内有《小哥白尼》《小爱迪生》,日子都还过得不错,如果出一本《小贝多芬》,各位以为前景会如何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