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人們以為CD之所以不及LP,是採樣不足哪,是分辨率不足哪
其實不然,最主要的是人耳是有偏聽,也就是對聲音的偏好
科學家們一直努力想做出傳真度很高的音響,CD,SACD都是往這方向走
但是高傳真,人們卻不覺得好聽,反正覺得「生硬」,那為什麼?
舉個例子,大家就會明白為什麼好聲不一定只是傳真
大家喜歡「味」,公認機比石機好聽,是不?
所以有人會在晶體管功放前,加一級作緩沖,所謂前後石,結果是輸出大大增加了味
問題來了:如果是因為高保真而好聽,那後級就不應該有所謂味啊,
因為除了放大,它不應該會對音質有所影響。
既然能對通過它的聲音差生好的影響,那就是說它不是真的保真,只是它的影響是好的一種。
LP亦如是,它好聽,並不是因為它比CD更能輸出精確的聲音,而是因為它模擬的性質,
為輸出的聲音加進了更讓人耳喜愛的特性。
所以要CD追過LP,不是要不斷增加傳真度,而是需要研究人耳對聲音的各種反應,什麼叫甜?
什麼叫厚?什麼叫寬?什麼叫緊?這些暫時都沒有一個指標去測定,也不是條頻響曲線所能說明
舉個不是很好的例子,以前學攝影,替女子拍了一張照片,自己覺得很滿意,覺得拍得很清楚
女子一看說:「不好看」後來學懂加了柔焦鏡,她就很滿意。燒友可能會覺得用柔焦鏡作譬諭,
對他們器材大大不敬,先道過歉。不過人耳有偏好是事實,大家發燒也不是為了得到一條直線的頻響
而是希望器材出來的聲音能好聽而己
所以結論是,CD要追過LP,需要的不是高傳真的技術,而是對人耳喜好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