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号角赵毅敏的评论
不愧是来自德国的好团——评斯图加特广播在深圳的音乐会
2010-05-03 by qna
作者:赵毅敏
因为上海“世博”,这一轮来中国的世界著名乐团多达六支,可谓历年之最,也使与世界接触还是不多的中国乐迷有种一下子“被撑住”的感觉,有点消化不来。
但是这一轮世界名团的中国行,只有BBC来广州,而且最高票价到达2000多,高昂的票价是真正的乐迷难以承受的。相比之下,到深圳演出的斯图加特广播乐团,最高票价才880元,只及BBC广州音乐会最高票价的零头,定价是比较理性的。按照两支乐团近期的状态,斯图加特广播要比BBC好。
笔者第一次到深圳音乐厅,深圳音乐厅与深圳图书馆是连体建筑,中间横跨马路,镜面对称,大厅都是采用透明玻璃顶,自然采光,省却很多能源。华灯初上,音乐厅那边是金色,图书馆是银色,金银相映,很有特色。整个建筑的效果不亚于国外的名建筑,相比之下,广州歌剧院有给那个伊拉克设计师开涮的感觉。但是,深圳音乐厅也有大门口较小等缺点,这是另话。
深圳的音乐会,是斯图加特广播继前一晚在澳门后,在中国巡演的第二站。曲目是海顿的第101号交响曲、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和埃尔加的谜语变奏曲,风格的变化实际上很大。从当晚的音乐会,斯图加特广播表现出一支优秀乐团所应有的素质——全心投入、乐队技巧高超、对作品不同的风格能很好把握、队员之间有着默契与交流,乐团在整体的技术修养和艺术修养都很高,完全没有纽约爱乐、维也纳爱乐那种职业乐团常见的老油条的现象,不愧是切利比达克带过的乐团。如果真的要挑剔,斯图加特广播乐团自身的风格不是那么强烈,历史的厚重感不是很强,与柏林爱乐、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等超一流乐团的境界比,尚欠缺一小点。
乐团这次是由首席指挥家罗杰·诺宁顿率领。之前,对诺宁顿的评价反差比较大,有认为他的指挥有独创性,但也有认为他无论什么作品都采用一种复古的形式使作品缺乏情趣,尤其是他指挥的乐团不使用揉弦,这个有比较大的争议。而这场演出正好可以解答这些疑问。
罗杰·诺宁顿在海顿的交响曲中,使用当代乐器演奏的乐团的排位方式,弦乐使对称排列,木管是分布在乐队两侧,而且演奏员是站立演奏,铜管声部是部分使用自然铜管。罗杰·诺宁顿没有使用指挥台和指挥棒,他不但调教出一种透明和具有活力的声音,而且在演出中表现出钢琴家Andreas Schiff曾经在《卫报》撰文写道的海顿的特质——幽默、谐趣、典雅与朴实,这个海顿不是作为贵族或者雇主的奴仆,而是音乐的主人,很少现场的演出可以表现出那么全面和透彻的海顿。不能说这个就是本真的海顿,但是确实听到了一般现代乐团或者唱片上所没有的海顿。
而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斯图加特广播马上改换成现代乐团的演奏形态,声音和刚才的海顿全然是两回事,声音变得丰满、圆润,普罗科菲耶夫作品该有的效果马上出来了。独奏的黄慈年仅20岁,身材瘦小,从作品一开始,钢琴的声音就被乐队压着,尤其是高音,即使坐在前排的听众,钢琴的声音听得也比较辛苦。虽然黄慈的手指很灵巧,看来她在技巧练习上花了很多功夫,但是她的发力与发音都有问题,如果不及时改正,那么以后很难有大的发展。
下半场的《谜语》变奏曲是诺宁顿本家的东西,他指挥起来自然得心应手。之前说他指挥弦乐声部不用揉弦,其实这是一种极端的说法。在海顿交响曲中,是几乎不用揉弦,声音很直接和清爽,在普罗科菲耶夫与埃尔加的作品中,不是不用,而是用得很节制。无论揉弦的幅度、力度与频率,都比较小和少。与诺宁顿早期在EMI出版的瓦格纳、布鲁克纳、贝多芬的那些唱片比,明显他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保持声音的连续与丰富,不会变得干枯、断裂,演奏有着清爽直接的效果,但不会缺乏情趣。这个可能和斯图加特广播乐团在技巧和能力上要比当年诺宁顿在EMI录音使用的伦敦古典音乐家乐团强有关。
整场演出,诺宁顿是大师级别的表现,艺术的发挥已经远远超出了技巧层面,他能够使乐团成为画家手上的调色板,调制出不同的色彩与层次,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情趣。如果说有不够满意,就是诺宁顿的对乐队的控制过了一些,使乐队少了一点自然抒发的感觉。只有最顶尖的大师才可以做到像鲜花自然绽放那种的感觉。
http://www.wunderhorn.com/news/2010-05-03-37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