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米盖拉-佩奇在上海:竖笛后的精灵 [复制链接]

1#
当数周之前610兄开贴介绍米盖拉-佩奇和这场音乐会之前,我对这位北欧美女和这场音乐会毫无所知。不过我还是有幸观看了这场音乐会。


音乐会开始时我观察了一下上座率,实在凄惨,楼座一半都还没坐满。看来佩奇在上海的影响力还是刚起步。音乐会主要都是以小品为主。开场就是贝多芬与罗西尼作品主题集成曲(竖笛与吉他)是由约瑟夫-麦瑟德改编的,据闻这种以室内乐或是两重奏(小提琴和吉他)演奏流行音乐在当时也是很普遍的演奏方式。接着一曲就是巴赫C小调partita。这首partita原是巴赫为小无写的第三首。虽然巴赫没有指明这个组曲的演奏乐器,但是后来这首组曲一直被作为长笛的保留曲目。音乐会中则是竖笛演奏四个乐章:前奏曲、阿拉曼德、萨拉班德和布雷舞曲。巴赫音乐中使用竖笛的曲子不多,譬如在布兰登堡组曲的第二和第四首中出现过。接着是一首奥地利民歌变奏曲。

上来这三首是佩奇独奏或是夫妻合演,我认为此三首是本场音乐会的重头戏。我对巴赫小无了解很少,对贝多芬和罗西尼了解也很少,对奥地利民歌了解更少,呵呵,在去之前还是做了个功课,把佩奇与Jarrett的巴赫奏鸣曲听了2遍,了解一下竖笛的音色和乐曲风格,这还是有帮助,至少我发现竖笛和键琴的两重奏还是很有意思,虽然音色偏高但是在键琴音色的回荡下,竖笛可以发挥它轻灵的长处。竖笛与吉他两重奏的演出中,吉他总是在音色较低的分游移,并尽量将更多的高音空间留给竖笛,而且佩奇一直变换着着她的几个长短不一的宝贝。


首先报告文字版,然后是图片版。
最后编辑alma 最后编辑于 2008-04-16 18:08:16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米盖拉-佩奇在上海:竖笛后的精灵

整个演出中,竖笛一直是在演奏主题的变奏,或是民谣改编,甚至是名曲的改编。譬如,皮亚佐拉的探戈的历史、格里格的抒情组曲、维瓦尔第的四季之冬,还有蒙古民歌乌尤黛、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等。有的乐曲我觉得竖笛可以胜任,譬如格里格抒情组曲,民谣的味道能更好的体现,有的改编譬如流浪者之歌则完全失败,根本无法表现原有的回肠荡气的伤感与小提琴那种凌厉的艰涩。相反竖笛表现巴赫我觉得还是较为胜任的,那是一种无羁的愉悦。我听了整场音乐会的一个感触是,竖笛的音乐比较单一,音色比较干,缺少滋润。陈悦的箫与笛虽然也是吹奏乐器,但是箫的呜咽、笛子的婉转似乎都不是竖笛可以表现的,即使长长短短的不同竖笛,也只能反映长竖笛音色的暗与哑和短竖笛音色的薄与尖,听下来觉得竖笛的构造似乎未臻完美,竖笛缺少一种共鸣的柔和声音。(610 兄不要拍我,俺是无知无畏)。

陈悦作为箫和笛子的后起之秀,演出表现很好,改编曲良宵有慢且柔,特别是鹧鸪飞最后鹧鸪慢慢飞走的情景刻画得栩栩如生。这场演出中有一首世界首演:陈岗《战鸣》竖笛与箫两重奏,是专为陈悦和佩奇所写。这首曲子按作者的原意就是中西合璧。我觉得这首乐曲就是为箫和竖笛写的,充分发挥两种乐器的长处。这首乐曲的英文名“greeting from far”和中文名怎么差距这么大?这两个乐器竖笛在前箫在后,一个是明一个是暗,一个在前方一个在远处,一个比较欢腾一个比较委婉,把空间和时间拓展得很好,另外各自独奏段落也是很精彩。我喜欢这个曲子。
TOP
3#

回复:米盖拉-佩奇在上海:竖笛后的精灵

我一直在琢磨,为什么佩奇被称作是竖笛精灵,想想也是,精灵是诗歌中美丽的引路者,是隐藏在万事万物中的生命象征。天使爱美,精灵向善。天使有翅膀,精灵善变化。而佩奇可能就是那个吹竖笛的精灵,竖笛就是她的翅膀。她会飞。^--^
TOP
4#

回复: 米盖拉-佩奇在上海:竖笛后的精灵

竖笛精灵——米盖拉-佩奇
1.jpg (, 下载次数:24)

jpg(2008/4/17 15:36:44 上传)

1.jpg

TOP
5#

回复: 米盖拉-佩奇在上海:竖笛后的精灵

这位佩奇果然美貌,以前是玉女派掌门,现在依然是成熟美女。她在演出后安排的签名会上总是保持璀璨笑容,让每个求签者都能感受到这种她的欢迎态度。
2.jpg (, 下载次数:32)

jpg(2008/4/17 15:40:16 上传)

2.jpg

TOP
6#

回复: 米盖拉-佩奇在上海:竖笛后的精灵

不得不感叹岁月催人,竖笛精灵还是老了!
3.jpg (, 下载次数:25)

jpg(2008/4/17 15:42:13 上传)

3.jpg

TOP
7#

回复: 米盖拉-佩奇在上海:竖笛后的精灵

这场音乐会的另外两位主角,陈悦和佩奇的丈夫Hannibal在为乐迷签名。佩奇夫妻现在有一个音乐工作室。
4.jpg (, 下载次数:29)

jpg(2008/4/17 15:44:30 上传)

4.jpg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