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淘碟时候,有朋友提起沪上有位米人,不惜一切代价购买器材,还在九亭买了别墅自己修听音室,真乃牛人。我和朋友开玩笑说,有这钱我情愿天天听音乐会。发烧之路,永无止境。四万元的喇叭和四百元的有什么不同,显然是有区别的,量力而行咯。发烧友们永远在追求现场感和真实的声音,什么是真正的现场,直接去音乐厅呗。小时候老爷子带我去上海音乐厅,依稀记得是不到一块钱的票子,而等几年前我年少轻狂之后回到上海音乐厅,票价依然大众,真的应该感谢上海交响乐团和音乐厅的大众票价,使得我当时常常可以20元就可以欣赏到一场不错的演出。“贝多芬、勃拉姆斯、俄罗斯的三套马车”,这些大师们的作品似乎仍然在耳边萦绕不去。古典音乐伴随着我从不懂到叛逆,叛逆到安静回归,直到三十之后才有些定力坐下几个小时来欣赏这些。原来年龄是一款真正的砝码,只有够数了才能平衡那岁月和浮躁的天平。十几、二十几岁的时候父亲让我听大部头的贝多芬、巴赫,我如坐针毡,现在我却能坐上几个小时边听边来回比较不同的版本。
网上看到一文说美国一家网站向科学家求教,请他们选出过去两千年最重要的发明创造,结果千余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回答的许多结果发人深省。之中有:干草、古典音乐、镜子、宇航、城市、零、微积分、纸、印刷术、电、蒸汽机、电视机等,在给古典音乐的解释是:给予更多的人们更多的精神享受,而其副作用在人类创设的所有享乐品中是最少的。能从二千年、历史的积淀中,总结出古典音乐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是许多人没有认识到的。
在这个e时代,许多烧友和我一样逆流去追寻那份模拟的感觉,追寻没有数字味道的音乐。我们开始发掘寻找和聆听黑胶唱片的快乐。每当你听到1926年Furtwangler指挥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单声道录音的时候,每次听见霍洛维兹弹奏的舒曼,你很难不被其原声所吸引和陶醉。我们开始追随声音的本源,黑胶唱片则是最好的代言。记得有一次在古玩市场看见过数十部蜡筒播放器,出售的店主告诉我,他家里还珍藏着数万部蜡筒录音歌曲。大概是由于蜡筒的易损耗特性,人们开始将声音储存在大张的黑胶唱片上,这样黑胶唱片在上个世纪初终于大行其道。于是乎出现了78,45,33转的黑胶唱片。震动发声的原理,人们开始研究制造各式各样的拾音头。(现在叫唱头)。从聪声音的拾取到还原,经过功率放大器的扩音,直到最最关键的帮助声音的释放的扬声器,发觉人类真的好聪明。闲暇时候在家中,放上一张喜爱的黑胶,品茗中晃晃脑袋,仿佛有位大师就在你十米处为你演奏,感谢老天给我们这个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