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音——音响的灵魂 [复制链接]

1#
我所说的中音区稍稍宽泛,但也涵盖通常俗指的160Hz-1280Hz的这段(亦可称中高音区,大约100Hz-3KHz)。在全音域20Hz-20KHz中,上下两端基本不影响可懂度。例如:调幅广播、公共场所的背景音乐,会议扩音系统等都选择窄音域(5KHz以内)。就是在这窄音域里人耳几乎可以辨认出各种发声对象,掐掉这一节,剩下的没法听。因此说它是灵魂。
当然,这并不是说两端次要,在HIFI系统中一定要尽量向两端延伸,灵与肉不能分割,宽频才能天高地厚。说中音,是因为不少人存有习惯性误解,本文希望有一个科学正确的高保真认知。以下讨论主要真对电声转换器(喇叭),默认设置为纯净高保真信源。
头号误区——声音厚;中频密度高
这一说法几乎成为烧友共识,然而事情恰恰相反,厚声是密度的降低。密度是指该频段信号播出的集中程度,原本尖细的声音被打散及复印延时才会变粗、变厚。
厚声来历:动圈喇叭由中央音圈驱动,音盆在低频时呈活塞运动,随频率上升逐渐趋于分割振动,即中心与边缘不同步,不同幅,产生相位差,于是原本尖细的声音被疏散复印延时而变粗、变厚,播放音乐时还会伴随机械性(高低频)互调失真,及声源位移。这些失真或称音染的量与度,可由音盆材质调变。如同扔块石子在水里或油里泛起的涟漪不同。通常材质疏松内耗较大的延时更长声更厚,如纸质盆,涂覆阻尼胶还可微调。材质密实刚性好的声音会紧些但有的金属盆会带有自身音染(原理同;抖动铝箔会听到声响)。
不管用啥音盆,动圈喇叭整体的瞬态速度还不够快,对中高频短促信号会弱化,表现为中频力度差,这也是使声音含糊变粗的一个方面。总起来看,单元口径越大,分频点越高上述问题越明显。我们会发现中频显厚的成品,单元多在6英寸以上,分频点1KHz-3KHz都能表现出来。其效果可使人声清晰的嗓音变成喉音乃至鼻音,严重的似重感冒时阻塞型鼻音,乐器中频段的动态减低,乏力,例如:小提琴弓弦冲击性演奏绵软无力,弦的余音消失;钢琴声发闷,少了钢性。整体声音不通透,有笼罩感。还有更差的情况,那是中频厚不起来,只有闷暗,即中频小信号被音盆自耗过多,发生缺失。
这些问题是动圈单元的原理所致,各厂家由此而调试出有不同个性音染的喇叭。烧友们往往对某种音染偏爱有加,并养成相应的听音习惯,进而产生排他性。当听到真的纯净高密度中音时会感到很不适应,这事更多表现在老烧身上,有不喜欢甚至讨厌的。习惯的东西会在人脑中根深蒂固。
以上感想源自本人这几年玩静电的切身体会。无论测试还是实际听音,静电中高音明显优于动圈喇叭及当今各样实用中高音喇叭,这是不争的事实。且看这静电单体的性能:它可平坦的播放400Hz-30KHz以上,瞬态速度极快,在音频范围几乎与电信号同步。起初我仅注重其高音、超高音表现,随着更多的对比试听才明白它更大的贡献在于使我们体会到纯净无染的中音,还有与高音贯通衔接,声音的通透细致和真实度无与伦比。中高频的高保真度非它莫属。当你听惯这高清声后,对各样染色声会异常敏感。很快就能判断出问题。
静电单元的宽频响,让我方便的与多种中低音箱搭载对照,曾利用电子分频器在1600Hz500Hz分频切换,试配诸多音箱,即比对500Hz-1600Hz,试听结果更加证明静电单元出类拔萃的优势,它不愧为中高音之王。
结论: 灵魂还是干净的好啊!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中音——音响的灵魂

原帖由 山河 于 2008-10-1 19:29:00 发表
楼主玩静电的切身体会有道理。
楼主可能没接触过好的动圈喇叭吧?
现在好的动圈喇叭一样能做到通透细致和真实度无与伦比,这是我的切身体会了。

      原理的,感性的都不能少,很想听到您说的好动圈。我在北京市场还没遇上过,尽管有数十万的家伙。
      感性认识是这样的,集锦了若干在我处播放激情四溢令人亢奋的段子,带到若干口碑颇丰的名箱(搭配系统绝不掉价)放之,竟然平淡乏味,找不着感觉。
      回来后逐进行中音置换对比,才明白症结。
TOP
3#

回复:中音——音响的灵魂

可惜你太远了,要不你来我家听听古筝就知道了,真可惜!
会有机会拜访的。留个信儿吧。
我集锦里收有筝、古筝、古琴,各有特点。但这些乐器相对声音较“纯”。更嬗变的东西解说似乎更清楚。
还有一个可供参考的对比,即耳机。优质动圈耳机是同类转换器的精英,但其中高音依然无法抗衡静电。
TOP
4#

回复: 中音——音响的灵魂

原帖由 老浦东 于 2008-10-2 8:01:00 发表
评判喇叭好坏不能不考虑功放。

现在好的功放价格惊人,而用一般功放来作为评判喇叭的标准有失公允。

QUAD静电我听过多次,功放不同声音的差别太大了。   

有没有接你的数字功放试试,是啥样?
TOP
5#

回复:中音——音响的灵魂

本文仅说了一点原理和现象,不能面面俱到。比如还有分频器的问题,功放问题等。实际中就是用上静电喇叭也不一定中听。就像马田卢根,它低音的品质和与静电的配合差些,整体表现仍不够理想。
TOP
6#

        总之,我们需要的厚声应是信号内容的客观存在,而不应是喇叭或箱体等产生的附加。后者只能叫失真。
        实听可知,中音的良好状态应是松弛清晰有质感的。当前的商品箱普遍不理想。
        本人的试验结果是6英寸以上的电动喇叭分频点不宜高于500赫兹(试验时提升到600赫兹既有明显劣化,虽然合成曲线相同)。以上频段用静电最好,如果用动圈,应考虑3英寸全频类的。原因是较大的单元瞬态特性是难以逾越的瓶颈。
TOP
7#

具体说谁都不合适,看一下它的分频分布和单元配置,就会有个大概判断。
比如某箱低音 用10英寸单元分频为1KHz和5KHz,显然不利于中频。
TOP
8#

听过,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它的够厚欠透。
TOP
9#

在邻坛的回帖;
有些人以为声音亮,高音冲,貌似动态大是解析力高的表现(前题是频响平衡指标达标)。这也是不对的。这种情形恰恰是解析不够有欠缺。这是泛音有损失,余音变短的表现,光板没毛才显亮,这是另一极端。

可以说当今的商品组合,包括被称为hi-end的高价货,解析度仍不够。主要源于基本驱动原理的偏差,此话是老生常谈,但没人理会。
正确的声音应更加松弛自然,但绝不是疲软,丰满而不闷暗。
TOP
10#

前面说过,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某些物理关系的制约无法摆脱,在高保真编辑部用多台高档功放做过对比,并且听了它自家的有源大箱。均不能松弛下去。从喇叭的频响也可推断其效果,个人经验:想出舒服中音,单元应能平顺上到6KHz。
TOP
11#

回49楼,马田芦根的分频差些。不是解析的错。再加驱动问题,不够自然。
TOP
12#

再重申一遍:我们需要的厚声应是信号内容的客观存在,而不应是喇叭或箱体等产生的附加。后者只能叫失真。
看你的鉴别能力了。或者看你是否听过无染的中音。我确实没发现超过本人系统的商品。
TOP
13#
TOP
14#

要获得全面提升,不仅是喇叭音箱的事,分频器,功放都必须跟上,分频器见: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144384-1.aspx
TOP
15#

功放的问题最不能被认同。众人只相信高价洋货,于是只能停留在病态,见: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151453-1.aspx
TOP
16#

原帖由 品味之道 于 2010-3-18 10:50:00 发表
对楼主关于HIFI播放的标准很是认同,但对楼主的“自信”感到怀疑,真正有水平的洋品牌自始至终是HIFI音响里的标准,太多的说的神乎其神的DIY产品在被众多有耳烧友感受过后而沉下水面,偶倒是一直期盼有超越的洋品牌的国产音响出现,但是至今未果,后来想明白了,这东西就是洋玩意领先的东西,就如同让老外造个二胡,累死他们也难以做出到位的一般情形,嘿嘿。

很有同感,决不能只听他吹嘘。要看其原理是否合理科学,最终必须听实际声音。
北京还能见识到不少世界名品,不算闭塞。高价洋品牌确实挺唬人的,但通病仍存在。我们切莫盲目崇拜。
欢迎来家实听。也可能你并不习惯我的声音。因为传统的太根深蒂固了。正确的也未必被接受。没关系,能听出不同,自己慢慢品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