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ZT)紀念一個逝世的年代 20世紀偉大小提琴家備忘錄 [复制链接]

查看: 2868|回复: 10
1#
有一個問題一直存在每一位樂迷的心中︰要如何為一位演奏家定位?怎麼樣的表現才能算是「偉大的演奏家」?對於小提琴家而言,一天練習幾個小時才可能成為大師?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每個樂迷都知道,因為我們聽到了大衛.歐伊斯特拉赫的演奏,被他精湛的琴藝佩服的五體投地,所以覺得他是「大師」;我們聽了阿瑟.葛洛米歐的錄音,被他的甜美琴音感動的幾乎落淚,所以覺得他是「大師」,要成為一位偉大的演奏家可不是一天只睡一個小時就可以獲得的。演奏者的任務是要感動人的演出、技巧超凡、音色獨特,而非毫無目的的練琴。如果真是這樣,要成為一位全能的演奏者可是不簡單,要成為大師接受聽眾的讚揚、名流千古,更是不容易。其實,每一位小提琴演奏者都是偉大的,他們各有自己的專長,只不過看單純的你、七嘴八舌的大眾甚至於尖酸的樂評家將他如何定位。

  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一位熱愛小提琴的聽眾,或者是一位會演奏小提琴的人,有朋友向你請教小提琴演奏者時,你會先說出哪一位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會成為「蓋洛普」民調的報導之一,因為每一位聽眾喜愛、認識或是了解的演奏家都不同,推薦的人物當然也會隨著改變。

  本期CD-Hi特別整理出廿六位小提琴演奏家做特別報導,讓讀者們回憶這些大師的生平,只是世界上有那麼多的小提琴家,CD-Hi如何決定這26人呢?編輯部在列出演奏家清單時,先決定以不論何時出生,只要是在廿世紀過世的小提琴家都可以。不過清單一列出,才發現人數頗多,從1907年過世的姚阿辛,一直到1999年的曼紐因將近60位。因此做了第二次篩選,依照知名度以及文獻資料多寡,最後終於選出26位「最具知名度」的小提琴演奏家。其實這種選擇方式頗具爭議性,不過在有限的篇幅中,編輯部也只能盡量多擠一些人物,以補充其不足。「廿世紀偉大小提琴家備忘錄」中的每一位演奏家都有一篇300字的小傳,以及一張推薦片。字數比較少,所以力求精簡有力;推薦片只有一張,但卻是該位演奏家最具代表性的演出之一。至於這個特別企劃的用意何在呢?「20世紀偉大小提琴家備忘錄」的目的是要「回憶」演奏家而非「紀錄」演奏家,從傳奇人物姚阿辛,一直到最後天才曼紐因。百年的記載、百年的回憶。請各位讀者以愉快的心情一起瀏覽「廿世紀偉大小提琴家備忘錄」
20世紀偉大小提琴家備忘錄(上)
-----賴偉峰、蔡啟智、藍昌松

 

阿道夫.布許(Adolf Busch,1891-1952)

  一般人對於布許的印象多停留在他的四重奏團。其實這位德國出生的演奏家,可是一位頂尖獨奏者呢!布許的音樂教育在科隆音樂院學習,1912年因為在倫敦演出了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而被稱為「除克萊斯勒外,無人可比的純淨與美感」。21歲就擔任維也納音樂會協會管弦樂團的首席,他也藉此機會組成以自己為名的四重奏團(目前保留的錄音,幾乎都是與此團合作的),之後的一連串演出更是讓該團譽滿全球。因為到美國首演而結識托斯卡尼尼,兩人私交甚篤,不過並沒有留下合作錄音。曼紐因曾經拜布許為師,並且從中獲取許多寶貴經驗。布許的錄音留下來的不多,他的演奏被認為是「不為技巧而演出,只想表達音樂的美感」。很可惜,60歲即過世。

推薦錄音 舒伯特:弦樂四重奏《死與少女》,EMI 6 97952 6(科藝百代)

 

喬治.安奈斯可(Georges Enescu,1881-1955)

  羅馬尼亞小提琴家安奈斯可,同時也兼具作曲家、指揮、鋼琴家的身分,也就是說他是一位音樂通才。他由父親啟蒙之後,七歲時跟著媽媽到維也納學音樂,1894年又轉往巴黎繼續深造。他的作曲老師也是奧乃格、拉威爾的老師Gedalge,他也曾師事馬斯奈、佛瑞等知名法國作曲家。

  1899年贏得小提琴大獎的他成為巴黎最有知名度的小提琴家,1923年進行美國首演,並常與柯爾托搭檔室內樂,安奈斯可也是對曼紐因影響最深的小提琴老師。安奈斯可最後死在巴黎,他的家鄉則改為其名以資紀念。

  安奈斯可有著獨到的演奏風格,他將從小熟悉的羅馬尼亞民間傳統緊密結合最精練的法國學派手法,琴音彷彿會說話一般充滿人性。不過,他在回憶錄中提到,他自認是作曲家而不是小提琴家,是相當有趣的一點。

推薦錄音 蕭頌:詩曲,Symposium 1156

 

米夏.艾爾曼(Mischa Elman,1891-1967)

  艾爾曼是一位猶太人。雖然當時的環境,猶太人是受到俄國社會的排擠,但艾爾曼超凡的音樂天份讓社會制度也為之軟化。4歲時的艾爾曼由父親啟蒙,不久被送到奧德薩皇家音樂學校學習,被恰好前來訪問的聖彼得堡音樂院名師奧爾(Leopold Auer)聽見他的演奏,於是打破制度,破例將他帶回聖彼得堡。1904年,奧爾安排13歲的艾爾曼前往柏林演出,讓柏林群眾真正見識了真正的小提琴天才面貌。奧爾甚至將自己的音樂會,臨時改由艾爾曼上台演奏。這都說明了艾爾曼的確是奧爾最得意的一名弟子。1906年艾爾曼在倫敦演出布拉姆斯協奏曲、1908年在紐約演出柴可夫斯基協奏曲,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1923年,艾爾曼入籍美國。他使用的1717年史特拉第瓦里「雷卡米爾夫人」,是妻子送他的結婚禮物。艾爾曼是俄國小提琴家中極具代表性的人物。

推薦錄音 哈查都量:小提琴協奏曲,Vanguard OVC-8035(喜瑪拉雅)

 

吉諾.弗蘭契斯卡蒂(Zino Francescatti,1902-1991)

  1902年8月9日出生於馬賽,弗蘭契斯卡蒂出身於音樂世家,父母均為音樂演奏家。五歲時,弗蘭契斯卡蒂便展露了音樂演奏的才華,由雙親親自教導。1918年在馬賽首度登台演奏,此後便前往巴黎演奏,與作曲家拉威爾建立友誼,拉威爾並曾寫過幾首小提琴曲,親自與弗蘭契斯卡蒂一同演出。在歐洲成名後,弗蘭契斯卡蒂前往美國發展,此後便長期留在紐約。由於他與大部分當代作曲家交好,因此許多作曲家的作品均曾由他首演,包括伯恩斯坦、米堯、雷史畢基、齊瑪諾夫斯基,當然還有拉威爾。弗蘭契斯卡蒂使用一把1727年的史特拉蒂瓦里琴「雄鹿」,琴音溫暖優美。他被認為是四○年代至六○年代,法國小提琴家的頂尖人物,承襲了提博(Jacques Thibaud)的地位。他也曾寫下幾首作品,均為小提琴演奏曲。

推薦錄音 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CBS MPK45700(新力)

 

約瑟夫.金戈爾德(Josef Gingold,1909-1997)

  來自俄國的金戈爾德,卻在美國學習成長,並進而成為廿世紀最重要的小提琴教師之一。1909年10月28日出生於俄國,在1917革命後不久舉家移居美國,在美國學習兩年後,又前往布魯塞爾,拜入易沙意(Eugene Ysaye)門下。習成後的金戈爾德返回美國,加入英才濟濟的NBC交響樂團(當時指揮是托斯卡尼尼),樂團解散後,他獲塞爾(George Szell)邀請,成為克里夫蘭管弦樂團首席。此後金戈爾德逐漸將生涯從演奏方面轉移到教學方面。他首先在印第安那大學任教,這所帶學如今此是美國首屈一指的音樂學府。他還擔任過諸多著名國際音樂大賽的評審,並曾校訂過卅餘首小提琴協奏曲,以及許多克萊斯勒的獨奏作品,都已成為當代演奏家所使用的定本。他不僅是偉大的教育家,其演出也具有極為優秀的特質。

推薦錄音 高大宜:小提琴與大提琴的二重奏(史塔克大提琴),Delos 1015(上揚)

 

西蒙.高德堡(Szymon Goldberg,1909-1993)

  高德堡是出生於波蘭的小提琴家,之後成為指揮家。他五歲開始學琴,在華沙拜入札布林斯門下,後來負笈柏林師事胡烈許。17歲便榮任德雷斯頓愛樂管弦首席小提琴家,1929-1934年間高德堡受到大指揮福特萬格勒賞識,受邀擔任柏林愛樂首席,但之後因為猶太血統遭到納粹迫害,而於二次大戰期間與鋼琴家莉莉‧克勞斯(Lilly Krauss)組成二重奏,旅居日本兩年。

  高德堡也是尼德蘭室內管弦樂團的創立指揮,1953年他歸化為美國公民,1955-79年間曾經客席指揮BBC交響樂團。高德堡的琴音乾淨優雅,透露出一股貴族的味道,雖有獨奏家的技巧卻無獨奏家的癖性,因此與樂團合作詮釋莫札特的協奏曲是再貼切不過的聲音。他指揮的表現,也是在莫札特方面的評價較高。

推薦錄音 莫札特:小提琴奏鳴曲,Decca 448 526-2(福茂)

 

阿瑟.葛羅米歐(Arthur Grumiaux,1921-1986)

  法比派最佳代言人,出生於比利時的鄉下。三歲時開始以長條木頭練習運弓,後來由祖父哪兒獲得一把四分之一尺寸的琴,開始了他的學習。五歲舉行第一場演奏會,獲得一致讚揚。六歲開始學鋼琴,11歲就以兩項第一名畢業,不過後來還是決定以提琴演奏為主。1939年贏得魏奧當大獎,再獲得「比利時演奏家特殊獎」,至今還是唯一一人。他也積極參加二次大戰時的勞軍行列。雖然葛羅米歐是法比派演奏家,但是卻擁有非常濃烈的浪漫派演奏風格,因此聽他的演奏就有如享受比利時黑啤酒一樣回味無窮。葛羅米歐深信小提琴是用來唱歌的,因此對於前衛音樂可是從來不曾推薦以及錄音。葛羅米歐的錄音頗多,Philips曾經出版一套60張的大全輯,可以說是將他的演奏生涯完全做了紀錄。

推薦錄音 Lekeu:小提琴奏鳴曲,PHCP 24071(環球)

 

亞夏.海菲茲(Jascha Heifetz,1901-1987)

  海菲茲是20世紀最耀眼的小提琴天才。1901年出生於立陶宛,由擔任樂團提琴手的父親啟蒙,但不久他就超越了父親,不到5歲時便已在台上演奏,6歲時便能演奏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7歲時他演奏給奧爾(Leopold Auer)聽,但9歲時才獲准進入聖彼得堡音樂院,6年學習期間也不斷舉行演奏會,名聲傳遍歐洲大陸。當他首度在維也納、萊比錫演奏時,連指揮家都嘆服於他無比優秀的演奏技巧。克萊斯勒、秦巴利斯特等當時已經成名的小提琴家,也對海菲茲的演奏讚譽有加。1917年10月,16歲的海菲茲首度在美國演奏,並迅速征服了新大陸。此後他定居美國,活躍樂壇長達50餘年,於1972年宣佈退休,1987年去世。海菲茲所留下的形象是巨大而宏偉的,在技巧性方面,他絕對是廿世紀小提琴家的第一人。

推薦錄音 普羅高菲夫、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RCA 09026-61744-2(博德曼)

 

布隆尼斯拉夫.胡伯曼(Bronisliv Huberman,1882-1947)

  胡伯曼生於波蘭小鎮塞斯托克瓦,六歲開始習琴,師事奧爾學生米夏洛維奇(Michalowicz),之後又跟隨華沙音樂院教授洛特(Isidor Lotto)學習三個月。1892年胡伯曼到柏林拜入姚阿辛門下,之後因不受重視而改投葛高洛維奇(Charles Grigorovich)門下,之後又在法蘭克福隨席爾曼(Hugo Heermann)、巴黎隨馬席克(Martin Marsick)學習並展開演奏生涯。

  胡伯曼不僅在藝術上有極高成就,政治立場也不畏強權,他曾公開抨擊希特勒的亞利安種族論,大力扶助猶太籍音樂家。現在以色列台拉維夫市的中央音樂博物館前的大道,便以胡伯曼街紀念這位小提琴家。他的錄音大多年代久遠,演奏風格直接快意、不矯柔做作,屬於精準忠於原作的一派。

推薦錄音 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Preiser Records MONO 90118(韻順)

 

約瑟夫.姚阿辛(Joseph Joachim,1831-1907)

  姚阿辛同時也是一位指揮、作曲家。八歲與波蘭小提琴家斯坦尼斯瓦夫‧塞爾瓦琴斯基學小提琴,1839年到維也納,1943年進入萊比錫音樂院在費迪南‧大衛、孟德爾頌的指導下學習,12歲便在倫敦演出。16歲時,孟德爾頌便邀請他到音樂院教琴,1850年在李斯特的邀請下前往威瑪,之後在漢諾威國王的器重下,完備自己的小提琴教育體系,同時他與次女高音Amalie Weiss結婚。

  姚阿辛1868年首演布魯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次年在柏林成立姚阿幸弦樂四重奏團。另外分別在1879、1887年首演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複協奏曲。德國小提琴學派從羅德、克羅采、維奧蒂、斯波爾、費迪南大衛、到姚阿辛,他是十九世紀後半德國小提琴學派領袖。最後死於柏林。

推薦錄音 1903年完全錄音,Opal CD 9851(韻順)

 

列奧尼德.柯岡(Leonid Kogan,1924-1982)

  雖然有許多傑出的俄國小提琴家,但在名聲上,唯有柯岡被認為足以繼承歐伊史特拉夫的地位。1924年11月14日出生於俄國,7歲開始學習小提琴。10歲時前往莫斯科,進入莫斯科音樂院兒童班學習。1937年首度登台演奏,13歲的柯岡不久便成為俄國音樂界的話題,1944年並與莫斯科愛樂巡迴俄國演出。1948年他離開音樂院,在1951年參加布魯塞爾伊莉莎白大賽贏得首獎,1955年在巴黎的演出引起了廣泛注意,並使他獲得了1726年的瓜奈里名琴。他與鋼琴家吉利爾斯、大提琴家羅斯卓波維契組成的三重奏更是名聲赫赫。柯岡對俄國音樂情有獨鍾,如蕭士塔高維契、哈察都量的作品是他所經常演奏的。柯岡在教育方面也頗有建樹,作育許多英才。他去世於1982年,當時年僅58歲。

推薦錄音 拉羅:西班牙交響曲;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EMI CZS7677322(科藝百代)

 

弗里茲.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1875-1962)

  克萊斯勒出生於音樂之都維也納,由善提琴演奏的醫生父親啟蒙。他在未識字前便已會讀譜,七歲便登台演奏,並打破紀錄,以最低年齡進入維也納音樂院就讀。他同時也是作曲家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的作曲學生,十歲便獲得學校頒給的金獎章。隨後他又前往巴黎深造,此時又隨德利伯學習作曲。12歲時,他贏得了著名的羅馬大獎,但此後他回到維也納學習醫學兩年,後又入伍服役,直到21歲才真正展開音樂生涯。他逐漸揚名於維也納、柏林,不久又在美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11年,作曲家艾爾加將他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題贈給克萊斯勒,足以代表此時克萊斯勒的國際聲譽。克萊斯勒曾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小曲,並對許多作品進行改編。就廿世紀而言,克萊斯勒是最著名的小提琴家,迨無疑義。

推薦錄音 貝多芬、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Iron Needle IN-1328(韻順)

 

楊.庫貝利克(Jan Kubelik,1880-1940)

  廿世紀初的技巧派大師,指揮家拉斐爾.庫貝利克的父親。從小就追隨經營農業的父親學小提琴,之後進入布拉格音樂院,跟隨舍夫契克(Sevcik)學了十二年小提琴。演奏了帕格尼尼小提琴協奏曲之後,覺得自己已經是演奏家,所以離開了音樂院。不過庫貝利克並不喜於詮釋一般演奏家常接觸的古典「標準曲目」(例如貝多芬、布拉姆斯的協奏曲)。1898年在維也納舉行成功的首演,也開啟了庫貝利克的歐陸演奏事業,1902年到達美國演出,並且有一段時間居住於加州,不過他在音樂之外的生活非常雜亂,常常是新聞媒體炒作的對象。卅年代開始,庫貝利克陷入低潮,停止演奏會活動,聽力也變得遲鈍,返回歐洲之後於布拉格逝世。他的演奏被稱為缺乏感情,但是技巧一流,晚年還嘗試寫作電影劇本以及音樂作品,不過都未曾出版。

推薦錄音 The Acoustic Recordings,Biddulph LAB033-4(韻順)
分享 转发
TOP
2#

好帖~~~~~
TOP
3#

顶!!!
TOP
4#

约阿西姆应当算19世纪的大师吧?
TOP
5#

帶有感傷的回憶、帶著希望的期待
-----藍昌松

 

26位演奏者,每一位只有300字的簡介,實在無法道盡他們的一切,充其量只能算是「以管窺天、以蠡測海」。小提琴的百年演奏史,豈可失之草率?因此,這次的「廿世紀偉大小提琴家備忘錄」在每一位人物的簡史之後,都有一張推薦唱片,如果讀者因為文中的某一位人物簡史而對他產生興趣,那麼將可以尋找這張唱片來試聽。推薦的唱片雖然只有一張,不過都是這些演奏家們最拿手的曲目以及最值得收藏的錄音之一,相信經由這些唱片可以增加讀者對於該位演奏家的認識。

  Campbell女士在其著作《不朽小提琴家》中說到︰「每一位偉大的小提琴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有著技巧上的才能、音樂理解力以及個人吸引力,而正是這些因素的混合抓住了聽眾的心。」一位天生的演奏者多少都有自己的明星特質,將其善加利用有助於舞台上的魅力,讓聽眾到現場感受的不是只有音樂,還有這些巨星們的才氣。不過這也只限定於還活躍在舞台上的演奏家,對於那些已經離我們遠去的演奏者而言 ?/FONT> 就如這一次「20世紀偉大小提琴家備忘錄」中的26位演奏者,樂迷也只能透過唱片來了解他們的音樂藝術。雖然有的錄音極為老舊(例如姚阿辛、薩拉沙泰的1904年錄音),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從唱片中感受到活生生的大師演奏。

  20世紀的小提琴界因為錄音事業的發達而顯得特別蓬勃發展,從早期的俄國學派到中期的法比學派,一直到七○年代後的「猶太學派」,似乎不是只有單純的世代交替而已,因為學派的傳承,還必須包括民族性。近年來,國際舞台除了被「猶太幫」(指的是帕爾曼、夏漢等猶太裔)籠罩之外,亞洲藝人也頗為活躍。日本的諏訪內晶子、韓國的張莎拉、台灣的林昭亮等等。這是否意味著大東亞共榮圈的形成呢?赤壁賦有言「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這句話換成小提琴界也頗為合適︰雖然大師們已經成為成為歷史記憶的一部分,但是小提琴界的成長,卻未曾因此有所改變;雖然已經跨越到廿一世紀,但是演奏家依然精銳盡出。

  「寄浮游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文末就以這句話代表我們對已逝大師們的無限感懷。在緬懷之餘,也別忘了︰迎接21世紀到來的同時,我們回憶大師們的演奏,但是也別忽略了還有更多目前活躍於舞台上的演奏家等著我們珍惜。
TOP
6#

20世紀偉大小提琴家備忘錄(下)
-----賴偉峰、蔡啟智、藍昌松

 

傑歐格.庫倫肯普夫(Georg Kulenkampff,1898-1948)

  1898年1月23日出生於貝爾曼,庫倫肯普夫及學齡時,便進入貝爾曼音樂學院隨Ernst Wendel學習,在1912年轉赴柏林音樂大學(Hochschule fuer Musik)師從Willy Hess。1923年首演作曲家兼指揮家克雷茲基(Paul Kletzki)的小提琴協奏曲,1926年並首演了義大利作曲家雷史畢基的作品「詩曲」(Poema)。雖然庫倫肯普夫的演奏生涯很早便展開,但卻並未保持很久,最先是因為歐洲的戰事,隨後又因為自身的病痛。庫倫肯普夫最著名的一件事,是發現了舒曼所寫的小提琴協奏曲,並將之首演。1943年,他決定離開戰爭中的德國,前往瑞士的琉森音樂院,接替Carl Flesch的遺缺。1948年因脊髓麻痺症病逝於蘇黎世,年僅50歲。他經常與鋼琴家肯普夫、費雪、指揮家蕭提等人合作演出,是承襲了姚阿辛(Joachim)承傳的德國浪漫派小提琴家代表人物。

推薦錄音 舒曼:小提琴協奏曲,Teldec 8.43765(華納音樂)

 

耶胡迪.曼紐因(Yehudi Menuhin,1916-1999)

  除了被譽為「本世紀最偉大的小提琴神童」,還是一位人道主義者。出生於紐約,四歲移居舊金山也開始學習小提琴,七歲首次登台演出,九歲在紐約開個人獨奏會。十歲時全家移居巴黎,學琴於安奈斯可,11歲就開始職業演奏生活,而且場場轟動。第一張唱片錄音完成於曼紐因12歲時。1936年一度退出舞台,解析琴藝以及自我修養。二次戰後積極參與聯合國慈善音樂會,遭到俄共以及以色列敵視。五○年代因為肩膀使用過度而開始指揮,定居英國之後,開設音樂學院以及音樂節,對音樂教育極為積極。1985年歸化英國公民,正式擁有爵士頭銜,之後獲頒「貴族」榮譽,並且獲頒至少廿個榮譽博士學位。曼紐因的演奏音色獨特,無人能夠模仿,並且擅長大型作品,不過小型獨奏依然精采。

推薦錄音 80歲紀念特集,EMI 724356596429(科藝百代)

 

納森.米爾斯坦(Nathan Milstein,1904-1992)

  米爾斯坦生於俄國敖德薩,十歲便公開演出,但到16歲才立志當小提琴家。曾在聖彼德堡音樂院隨奧爾學琴,因此與海飛茲算是同門師兄弟。年輕時他曾在葛拉祖諾夫指揮下演出他的「小提琴協奏曲」,1920年在俄國與霍洛維茲組成二重奏。1925年離開俄國,1929年在史托考夫斯基與費城的合作下在美國首度演出,1942年歸化為美籍。

  米爾斯坦演奏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時喜歡用自己的編寫的裝飾奏,他演奏的風格經常被拿來與海飛茲比較。米爾斯坦的琴風同樣有著俄系的冷峻,但相形之下比較具有貴族氣,他的跳弓輕巧精準、震音充滿韻味,而最大的特色就在音色的處理精緻動人,充滿了婉約的感覺。米爾斯坦一直到晚年依然保有良好的演奏狀況,從他最後演奏會實況錄音可以一窺。

推薦錄音 巴哈: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EMI ZDS 7 64793-2(科藝百代)

 

吉納特.努娃(Ginette Neveu,1919-1949)

  努娃是廿世紀最著名的女性小提琴家,雖然他的演奏生涯僅有短短的十幾年,但耀眼的光芒至今仍未曾稍減。她出生於巴黎的一個音樂家庭,尚在襁褓中便能聽曲哼歌,學走路不久就開始學琴,五歲時即在巴黎音樂學院就讀。七歲時在巴黎首度演出,以布魯赫的小提琴協奏曲震驚巴黎樂界。同時仍保持學習。1930年,不過11歲的努娃在維也納的演奏獲得Carl Flesch的青睞,引入其門下,並在1935年的華沙大賽中奪魁,當時第二名的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歐伊史特拉夫(David Oistrakh)。二次大戰法國被佔領期間,努娃深居簡出,戰後在倫敦復出,隨後在世界樂壇掀起一陣努娃熱,當時沒有任何一位小提琴家可與之比擬。1949年,正值顛峰的努娃在前往美國演出途中墜機身亡,被發現屍體時仍緊緊抱著小提琴。努娃的遽逝,是廿世紀音樂界無可彌補的巨大損失。

推薦錄音 理查.史特勞斯:小提琴奏鳴曲,EMI TOCE-9526(科藝百代)

 

大衛.歐伊斯特拉夫(David Oistrakh,1908-1974)

  俄國小提琴家暨指揮家大衛.歐伊斯特拉夫,也是小提琴家伊果.歐伊斯特拉夫的父親。他是第一位在西方世界建立名聲的俄國小提家,也是俄國小提琴家的代表人物,在二○年代大衛.歐伊斯特拉夫藝術上受到克萊斯勒很大影響,1930年他在全烏克蘭小提琴家比賽榮獲冠軍,同年在華沙韋尼奧夫斯基的國際小提琴大賽獲次獎(首獎是努娃),1937年又在布魯塞爾的易沙意國際小提琴大賽贏得大獎。四○年代與歐柏林、克努舍維茲基組成三重奏,名噪俄國,大戰之後並與曼紐因在莫斯科合作巴哈雙重協奏曲。1945年首度出國在維也納演出,直到1954年才正式在倫敦首演,1955年到紐約首演。歐伊斯特拉夫的琴音有克萊斯勒的自信圓熟,但又融入自己強勁的氣勢與恢弘格局,是少數能夠剛柔並濟的小提琴家。

推薦錄音 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RCA74321 34178-2(博德曼)

 

帕布洛.薩拉沙泰(Pablo Sarasate,1844-1908)

  西班牙小提琴家薩拉沙泰被喻為「本世紀的帕格尼尼」,他的父親是軍樂隊隊長,五歲時便在王后面前表演過,十歲時精湛的演出贏得馬德里皇室送的一把史特拉底瓦里名琴,並承擔他日後所有深造費用。1856年他到巴黎音樂院與阿拉爾(Delphin Alard)學琴,但九個月就學完所有課程,不過之後又留該院九年,研習理論作曲、和聲、相關藝術等課程。聖桑將自己的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序奏與輪迴曲獻給這位傑出的小提琴家,他同時也是第一個將演奏灌錄成唱片的小提琴家。他的小提琴演奏代表著新一代技術的突破,靈活無礙的技術、自然流暢的聲音,再加上儀器般無誤的音準,以及動人飽滿的音色,早已超脫小提琴弓法與指法的限制。薩拉沙泰一生未娶,身後將遺產約三百萬法朗,多數捐給巴黎與馬德里兩地的音樂院。

推薦錄音 全部錄音,收錄蕭邦、巴哈以及自己的作品,Opal CD 9851(韻順)

 

沃夫岡.許奈德漢(Wolfgang Schneiderhan,1915-1990)

  有二次大戰後德奧小提琴界第一人的美譽,三歲時母親就開始教他小提琴,五歲舉行生平第一場公開演奏會,算是天才型的演奏家。1933年加入維也納交響樂團,1937年進入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並且擔任該團小提琴首席一直到1949年,這一段時間,許奈德漢與鋼琴家費雪、大提琴家邁納迪組成鋼琴三重奏活躍於歐洲。真正成為專業獨奏家並且聲名遠播卻是在離開維也納愛樂之後,五○年代為許奈德漢的圓熟期,他趁著這幾年的時間在DG留下了許多錄音。許奈德漢被喻為是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以及布拉姆斯等維也納樂派的最佳代言人。許奈德漢的詮釋為正統德奧派風格,因此深受老一輩樂迷的推崇。他最主要的活動場所還是集中於歐陸地區。屬於耐聽型的演奏家。

推薦錄音 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約夫姆指揮柏林愛樂,DG 447403-2(環球)

 

亨瑞克.謝霖(Henryk Szeryng,1918-1988)

  謝霖出生那一年剛好是祖國波蘭獲得獨立的那一年,也讓他的演奏生涯充滿傳奇性。七歲時他以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獲得同胞前輩胡博曼的賞識,對於謝霖的才能充滿讚嘆。雙親認為謝霖為可造之才,因此將他送到柏林拜Carl Flesch為師。18歲才開始在維也納、巴黎、華沙、布加勒斯特等地演出並且獲得一致肯定,在提琴界可以說是比較慢的。數年之後,謝霖獲頒羅馬尼亞女王文化勳章,不過謝霖卻不滿足於此榮耀,反而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專研運弓的技巧以及學習作曲。二次戰後謝霖逃亡墨西哥永久居留該地,並且開始人生最顛峰的演奏時段。除了演奏會,謝霖也積極錄音。他的錄音品質極佳,沒有特別的癖性,因此獲得大多數聽眾喜愛。一般聽眾將他歸類為美聲派演奏家。

推薦錄音 維尼亞夫斯基、齊瑪諾夫斯基: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Krenz指揮班貝格交響樂團,Philips PHCP-24079(環球)

 

約瑟夫.西格提(Joseph Szigeti,1892-1973)

  西格提是韓國小提琴家鄭京和的老師。匈牙利人,不過在1940年移居美國。在布達佩斯音樂院時拜耶諾.胡拜(Jeno Hubay)為師,1905年(13歲)就已經在柏林公開演出。一直到1913年為止,西格提足足在歐洲旅行演奏了八年,途中認識姚阿信以及布索尼而間接受到他們的影響。1917年到24年之間,西格提因為其優異的演奏而被聘請到日內瓦音樂院大師班開課。1923年時為普羅高菲夫的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做首演,第二年還首度踏上俄國領土,在列寧格勒演出,1925年第一次在美國演出。除了對巴哈作品有深刻見解之外,對於當代作曲家也特別照顧,巴爾托克更是與他成為至交。晚年的西格提在瑞士從事教育活動,培養出多位優秀提琴家。他的詮釋以刻劃曲子內涵、琢磨音色及體驗音樂為目的。可以說是極具深度的演奏家。

推薦錄音 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Vanguard Classic OVC 8060-63

 

雅克.提博(Jacques Thibaud,1880-1953)

  法國小提琴派公認的領袖人物。由於大哥學小提琴,因此從小在父親要求下學鋼琴,一直到其兄生病死亡才接觸小提琴。十一歲首次登台,本來可以成為易沙意的學生,不過因為父親反對而未成。1896年以第一名畢業於巴黎音樂院,並且鞏固了他的名聲以及地位。1905年開始與鋼琴家柯爾托、大提琴家卡薩爾斯合組三重奏,成為世上最著名的室內樂團之一。1920年與鋼琴家瑪格麗特.隆創辦音樂學校,1943年舉行了以他們兩人為名的國際大賽。他的音樂主要表達的不是技巧、也不是深刻的內涵,而是抒情性以及人情味,聖桑、拉羅、法朗克等人的作品特別能夠聽出提博的音樂性。提博的演奏其實是非常超脫傳統的,演奏方式也異於一般人,但是表現出來的音樂卻是感人的。1953年因為飛行機失事而身亡。

推薦錄音 法朗克:小提琴奏鳴曲,EMI 077776303222(科藝百代)

 

喬空達.迪.維托(Gioconda de Vito,1907-1994)

  1918年在羅西尼音樂院以及羅馬學小提琴。1923年德.維托以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在羅馬首度登台演出,不過她並沒有馬上展開職業演奏生活,反而到巴黎音樂院教書(1925-1934),一方面也當作是進修。1932年,德.維托參加了維也納國際大賽,並且獲得第一名。34年回到國內,德.維托進入羅馬聖潔西莉亞音樂院繼續教小提琴,一直到1945年才結束。她的正式音樂會在1942年就已經開始,不過以德.維托謹慎的態度,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共鳴,直到1947年與倫敦愛樂共演之後,德.維托決定定居當地,並且開始她的演奏生涯,不過生活有如公務員的德.維托在1962年就宣佈退休,留給樂迷許多遺憾。她的錄音幾乎都是單聲道,但是在她的音樂中,可以聽到不同於一般義大利人的熱情,反而給聽眾一種難得的溫暖,就如孜孜不倦的教師一樣。

推薦錄音 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Music&arts CD 804(韻順)

 

尤金.易沙意(Eugene Ysaye,1858-1931)

  比利時小提琴家易沙意同時也是指揮家、作曲家,他出生於礦工區,父親是交響樂團團員。他四歲開始學琴,但是後來因為家境只得半工半讀苦學,在偶爾的機會中魏奧當鼓勵他重回學校學琴,因此在馬薩爾(Lambert Massart)指導下進步神速,又陸續與維尼奧夫斯基、魏奧當等名師學藝。

  魯賓斯坦在咖啡館中聽到他精湛的演出遂邀請一同巡迴,從此開展他的演奏生涯。1882年到俄國,1885年在巴黎展開名聲,1886年在魯塞爾定居同時融合教學與演出,日後主要的活動範圍便在布魯塞爾與巴黎。1886年首演法朗克的小提琴奏鳴曲、1897年首演蕭頌詩篇,1894年首度在美國演出,同時1918-1922擔任辛辛那提交響管絃的指揮。

  易沙意無疑是19、20世紀比法學派的重要傳人,到目前布魯塞爾的小提琴大賽依然用他的姓名為名。

推薦錄音 1912年錄音選,Opal CD 9851(韻順)

 

埃弗倫.秦巴利斯特(Efrem Zimbalist,1889-)

  1889年4月9日出生。秦巴利斯特自幼便展露非凡天賦,由擔任指揮家的父親啟蒙,年僅九歲便在故鄉羅斯托福的歌劇院擔任樂團首席。13歲時,秦巴利斯特進入聖彼得堡音樂院,拜在名師奧爾(Leopold Auer)門下學習。1907年,18歲的秦巴利斯特取得了安東.魯賓斯坦獎與學院的金獎章畢業,並前往柏林演出,在西歐一鳴驚人,成為當時最矚目的小提琴天才。1911年,秦巴利斯特遠渡重洋前往美國演出,此時年僅過22歲不久的他同樣懾服了紐約樂界。此後他成為美國樂界最重要的小提琴家,與小他兩歲,同樣出自奧爾門下的艾爾曼齊名於世。直到後來的海菲茲縱橫樂壇之前,秦巴利斯特與艾爾曼兩人,可說是俄國學派在西方世界名聲最響亮的一代俊彥。

推薦錄音 布拉姆斯: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小提琴協奏曲,Doremi 7739(韻順)
TOP
7#

《20世纪弦乐大师》一书中有全部以上小提琴家的生平简介及艺术成就,而且还有一些在20世纪中后叶成名的小提琴家的相关内容,还有大提琴家及甚少被提及的中提琴家的内容。
TOP
8#

对吉諾.弗蘭契斯卡蒂(Zino Francescatti,1902-1991)不是很熟悉,但是很喜欢他拉的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 BWV 1043那个,是我喜欢的最好的版本及录音(DG的)
TOP
9#

“編輯部在列出演奏家清單時,先決定以不論何時出生,只要是在廿世紀過世的小提琴家都可以。”

于是20世紀26位伟大小提琴家中没有ISSAC STERN(1920-2001),呵呵!
TOP
10#

好贴,收藏。
好书,要读。
好碟,要买。
强烈要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