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上海的主流媒体大都报道了柏林爱乐乐团访沪音乐会票务销售火爆的新闻,《新民晚报》更以“超女演唱会”作为比较对象,来说明乐迷对BPO访沪的极大热情。新闻里说,上海本地、周边地区乃至远到成都的古典乐迷们,为一赌世界一流乐团的风采而争相抢购音乐会门票,两场演出的入场券在短短几天内已经售出六七成!
看来BPO高昂的要价并没有阻挡发烧友们的热情。可是按有关方面的话说,即便门票全部售罄,其利润也只占此次BPO访沪演出运作费用的一半。而传出的演出成本竟然高达1200万人民币!为了填补空缺,不仅动用了相关的文化基金,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政府出资!看来,为了能让柏林爱乐在今年光临上海,有关方面真堪称是不惜血本了!
票价是真贵。虽有300、600的“低价票”,但数量能有多少实在是个莫大的疑问。10月1日凌晨,我在票务之星预订了一张300元票,等到当天晚上再看时,300、600、1200三档居然已经全部暂停预定。以至于我对最终究竟能否如愿拿到订好的票,实在不敢有太多奢望。不久,媒体们就为东方艺术中心放出话来,300、600和4000三档已经全部售罄!直到今天傍晚,我才收到票务网发过来的短信,说收到预定并会尽快处理。可这不明不白的说辞,依然让人无法乐观起来,毕竟只有等票子到了手里才能作数。
我不会打电话去问,因为自己原本就是以买彩票的心情去预定的,如果能订到低价票,那算我这回走运;如果订不到300或者600的,我也决不会加码去买1200以上的票。说白了,我对BPO的心理价位就在这个档次,让我花更多的钱去看他们的一场音乐会,我觉得不太值。必须承认,你柏林爱乐确实是牛,但牛到抢钱就不对了!或许别的乐迷心存着不惜一切也要目睹BPO风采的劲头,但我没有这种“非BPO不可”的强烈愿望;也不是自己出不起那几千块大洋,但我觉得花钱总要追求一个“理性消费”,讲究一个“货比三家”,毕竟不是富人、大款。
巧就巧在“货比三家”一词恰好可以用在年底的上海演出市场上——三支来自德国的一流管弦乐团光临申城!除了拉特尔拉着BPO,杨松斯领了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还有诺林顿带着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杨松斯的那场演出原本非常期待,但票价公布之后,对他们的好感顿时减去了三分,最低300、最高3000的标价也可以算作抢钱了,与BPO的作风相比也是半斤对八两。唯一比较平易近人的,也只剩下诺林顿和斯图加特那场了。
方才留意了一下东方票务上的信息,诺林顿的那两场演出曲目已经正式公布,先前传闻要来的小提琴演奏家约舒亚·贝尔也确定将来沪与斯图加特广交同台演出。曲目单是非常吸引人的(29日—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陈其钢:看不见声音、布里顿:普塞儿变奏曲;30日—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尤其是30号的那场,两部都是分量极重的作品,应该会吸引不少乐迷!票价依然是早先公布的标准,最低只100、最高800,即便称不上便宜,但与柏林爱乐和巴伐利亚广交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了!有趣的是,截至此时东方票务网上,诺林顿两场演出所有档次的票券都依然接受预定;而BPO两场演出的页面均已关闭了网上订票功能(纵观其他票务网站也大多只剩下1800、2800两档),对比之下实在是鲜明的反差!
看来为数众多的乐迷只是热衷于追求大牌,不,更确切地说应该是追逐“豪门”。你看,诺林顿和斯图加特广交也是名声在外,可一旦与拉特尔与BPO这等乐坛豪门放在一起讨论,老诺的号召力显然就相形见绌了;巴伐利亚广交的口碑比不过BPO,可一旦有了杨松斯这样的当红巨星率领,则立刻身价不菲。这让我想起今年早些时候,足坛豪门皇马二度访华,虽然到处开高价敛财,却仍旧备受球迷追捧;不久之后英超劲旅曼联也来了,虽然也是大牌,但现今已算不上欧洲豪门的曼联,球迷对他们的关注度显然就远远低于皇马。总之一句话:豪门面前,大牌也无奈……
其实又何必只盯着豪门?有一点是确定的,当今无论是哪个行当的豪门都比较善于抢钱,我们这些钱包并不富裕、却又追求欣赏品质的爱好者,还是关注那些比较平易近人的大牌吧,至少他们给人的感觉不会太遥远……
作者博客:
http://spaces.msn.com/members/audio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