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论揚聲器的效率、阻抗與動態 [复制链接]

查看: 6140|回复: 20
1#
揚聲器的效率、阻抗與動態  


●梁中鍔●                                                            2002-10-20

經由十餘年來多次的接觸,我發現消費者在選購揚聲器時,常會詢問:它的效率是多少?阻抗是多少?但卻鮮有人問:它的最高音壓是多少?音響史上確實有幾款著名喇叭以低效率聞名,例如Rogers的LS-3/5a及AR-3a。

二十年前,當我還是雜誌社小編輯時,曾親眼所見,國內音響名師林宜勝先生,談到3/5a時,臉上竟泛起一陣神光說:它的效率其低!但當日在板橋陳正修先生(音響聞人,早已移民舊金山)家裏,有三對小喇叭的試聽比較,3/5a上陣還不到五分鐘,就被另外一位音響聞人高真民先生一陣xxx給開罵、炮轟了下來!

更早之前,那時只有LP沒有CD,我到上揚唱片公司買唱片。在挑選唱片時,覺得背景音樂怪怪的,男高音Domingo怎麼感冒了?鼻音這麼重!問清楚後,才知一切都是「悶葫蘆」3/5a搞的鬼─當時Rogers喇叭是由上揚公司進口銷售。

我對3/5a的惡感就是這樣而來,沒想到全球聞名的BBC-3/5a,竟然是個「悶」葫蘆。等到試作DaLine後,才知BBC 並未將KEF單體性能發揮極致,LS-3/5a的好處只是體型小、售價低,難怪有人會賣了3/5a換用我的DaLine傳輸線喇叭。道理很簡單,依3/5a低音單體B-110之規格計算,根本不能裝在那麼小的音箱裏!這點有必要說明,其實英國BBC並非不會設計喇叭,而是為了攜帶方便,不得不將喇叭音箱設計得很小,這是沒辦法的妥協。當初BBC是想設計出比例為十分之一的喇叭,這樣測試的方法比較簡單,也比較便宜,於是就誕生了LS-3/5a。

低效率喇叭確實曾風光過,但CD開始逐漸流行後,就有人對低效率喇叭抱著懷疑態度,名樂評家、瑩昇公司負責人曹永坤先生,就曾經說過CD的高動態會自然淘汰低效率喇叭。


電晶體機的瓦=真空管機的瓦


經過20年,CD系統已漸趨成熟,但低效率喇叭依然存在於市場,而且低效率=高音質的觀念好像並未動搖;直到最近這幾年才有了些許改變。

真空管又回頭了,老廠新廠紛紛出籠,但管機後級的輸出功率普遍比晶體機低。有音質至上,非WE300B不用,而且還只要單端不要推挽。300B做單端只有7至8W左右的輸出,7W能推什麼喇叭?當然,也有人用不到10W的管機後級推ATC喇叭─那是有聲音,卻無法呈現ATC應有的動態。 古早時代的Altec、JBL、EV…等大型落地式喇叭都是高效率,因為它們的親蜜伙伴就是管機。所以當管機推Altec A7「劇院之聲」時,氣勢就大大的不同,有誰能說管機後級沒啥動態?

Watt就是Watt、瓦就是瓦,所以管機的7W差不多完全等於晶體機的7W─差異性是管機有輸出變壓器,輸出功率較不易隨負載阻抗變化而改變。因此若有人說管機的7W比晶體機的7W夠力,那是無稽之談,因為事實的真相是:電晶體機的7W,大多時候會比真空管機的7W夠力,絕不騙你。有兩個特例,一是 OTL無輸出變壓器管機後級,另一就是著名的LS-3/5a小喇叭。

喇叭的效率是用dB值表示,但與阻抗有關聯。故效率完全相同,但阻抗不同的兩對喇叭,其需求電壓也不相同。因為8Ω喇叭的1W是輸入2.83V電壓,而4Ω喇叭的1W是2V輸入電壓。因此效率相同、阻抗不同的兩對喇叭,接上同一台晶體後級也必定會有不同的聲音表現。

擴大機輸出功率 ︳ 8Ω負載 ︳ 4Ω負載
───────────────────────
1W ----------------------2.83V----------2V
2W ----------------------4V--------------2.83V
3W ----------------------4.9V-----------3.47V
4W-----------------------5.66V---------4V
10W---------------------8.95V---------6.33V

4Ω喇叭的需求電壓雖然比8Ω低,但需求電流卻比較高,以4W輸出為例,8Ω喇叭是0.7A,而4Ω喇叭則吃1A電流,因此大家都說低阻抗喇叭比較難推。

dB是分貝,它的計算式會因功率或電壓、電流之倍數會有所不同,喇叭的效率是以功率計算。我們現在以阻抗變化甚大的某喇叭為例,說明大多數情況下,7W的晶體機的比7W的真空管機來得有力─重點就是低抗時的電流。

喇叭阻抗  │電晶體機功率  │ 真空管機功率

8Ω--------------------7W------------------7W
4Ω--------------------14W------------------7W
2Ω--------------------28W------------------7W

只要驅動電流夠,晶體機的輸出功率會隨著喇叭阻抗的降低而提昇,故不只是7W而已。但管機有輸出變壓器交連,功率不隨喇叭阻抗變動。所以此時是不是晶體機的7W比真空管的7W夠力?這就是最簡單的歐姆定律。

3/5a既是低效率又兼高阻抗

具恆阻特性的喇叭並不多,因此當喇叭阻抗猛往下降時,管機就可能使不上力,所以管機後級推Dynaudio喇叭比較不容易發出好聲,因此時喇叭欲吃電流,但真空管卻是電壓元件,無法提供電流;可是換成LS-3/5a就不一樣了。

3/5a阻抗 |  晶體機功率  |  管機功率
───────────────────────
15Ω-------------- 3.7W--------------- 7W
11Ω-------------- 5W----------------- 7W
8Ω--------------- 7W------------------ 7W

7W的晶體機接上第一代3/5a就只剩大約3.7W,接第二代3/5a也不過是5W;可是管機就一直維持7W輸出。故遇到3/5a這對高阻抗喇叭時,管機的7W就比晶體機的7W來得夠力。因此就晶體機言,高阻抗喇叭較不好推。但為何3/5a的阻抗會高至11~15Ω?它採用的KEF T-27A高音單體及B-110A低音單體都是8Ω。這就是詭譎之處,依KEF單體規格設計分音器及音箱,不必訝異,你會發現LS-3/5a根本是錯誤的設計!

若是高阻抗再加上低效率,那這對喇叭鐵定難伺候,偏偏3/5a就有這種特性。因此有人用大power推它,但3/5a又吃不下大power,功率太高就容易將它的低音推到觸底─它的KEF低音單體沒啥動態。現在我們來看看喇叭效率與擴大機功率的關係,比對的喇叭是LS-3/5a及Klipsch的Klipschorn,從下表就可看出低效率喇叭較難伺候。

Klipschorn大喇叭           │    LS-3/5a小喇叭
──────────────────────────
104dB /1W----------------------------81dB /1W
107dB /2W--------------------------- 84dB /2W
110dB /4W--------------------------- 87dB /4W
113dB /8W--------------------------- 90dB /8W
116dB /16W--------------------------93dB /16W
119dB /32W--------------------------96dB /32W
122dB /64W--------------------------99dB /64W--?
125dB /128W--?--------------------102dB /128W--?

第一行104dB與81dB是兩款喇叭的標稱效率,3/5a的99dB打個?號,代表3/5a根本無法承受64W連續輸入,因低音會觸底,50W連續輸入就已是最大值。而Klipschorn喇叭在1W輸入時,就得到104dB的音壓,這是LS-3/5a打破頭也無法做到的事。至於125W加個問號,那是原廠公佈Klipschorn最高連續承受功100W,故當128W連續輸入時,Klipschorn也會不了。由於Klipschorn的效率高達104dB,若擴大機的訊號雜音比(S/N)不夠高,那不用轉音量旋鈕,喇叭就會發出惱人的嘶聲和哼聲。對於擴大機的殘留雜音及哼聲,高效率喇叭倒是具有明察秋毫的效用。

3/5a的效率到底是多少?本文假設它是81dB,記憶中好像也是。但1995年10月號Audio年鑑上,KEF 3/5a的效率註明是85dB,阻抗則仍維持11Ω。最令我大吃一驚的是:這對小喇叭竟然飆漲到US$1450一對!老天,KEF 3/5a有這種身價嗎?如果它有1450美金的音質,那我也毫不臉紅,傳輸線設計的DaLine一對賣2400美金!可惜賣到現在,DaLine喇叭已全數售罄。81dB/W/m絕對是低效率,美國Apogee以生產平面式喇叭聞名,它的Duetta.2只有78dB/W/m,由於效率過低,被評為「反應遲鈍」,非得用每聲道250W的大power推不可。註:英國KEF及Celestion這兩家喇叭公司早就出售股權,目前的老闆是香港商,因此改變營運方針;KEF高音單體T-27及低音單體B-110皆已停產。

不論有什麼改進,3/5a的最高音壓卻仍不及Klipschorn的基本標稱效率。再計算「標稱效率」至「最高音壓」的範圍,3/5a大約是18dB,而Klipschorn大約是21dB。

這裏透露著兩點,一是以300B單端每聲道7W管機推Klipschorn喇叭,它的表現絕對會比40W×2的晶體後級推3/5a喇叭來得輕鬆自在、有魄力。第二點則有賴大家共同研究,是不是高效率也同時代表高動態?

若果真如此,曹永坤先生就有先見之明。準此原則,吾人當選用高效率喇叭,這樣後級輸出功率不必動輒數百瓦。當然,上百dB的高效率喇叭通常體型龐大,若是緊貼牆擺,又完全聽不出音場、深度。但以一般家庭聆聽音樂或觀賞AV用,效率似乎也應在90dB以上。然而,低效率喇叭就代表低動態?很不幸,3/5a及本人的DaLine卻是明證。當然ATC可能會不同意,ATC的SCM20為8Ω/83dB─效率比DaLine略高,但它的連續承受功率竟然是200Wrms,因此計算其最高音壓竟然高達106dB,絕非LS-3/5a或DaLine之輩能比。

晶體機驅動高阻抗喇叭會降低功率,但也有例外,McIntosh雖是晶體機,卻因為有輸出變壓器,故其輸出功率不會隨負載阻抗變動而變動。好在音響圈中特例不多,沒有輸出變壓器的真空管機不多見,有輸出output的晶體機也唯有McIntosh。而標稱阻抗高過 8Ω的喇叭,這些年來也很少見。故現代管機的輸出變壓器,理應只須要有4Ω及8Ω兩個繞組輸出。

應選用高效率、高動態喇叭

接駁低效率低動態喇叭時,後級的輸出功率不能太低,以免推不動;但輸出功率又不能太高,以免喇叭受不了,故常兩難。「低效率低動態」六個字若不能理解,改成「低效率低最高音壓」八個字就比較明顯。

世上喇叭何其多,但在規格表上明確註明最高音壓者,卻不及百分之一。若有最高承受功率─是連續不是瞬間,就可從效率計算過來。例如效率86dB的某款喇叭,其連續承受功率160W,我們就可輕易計算出它的最高音壓是:108dB。利用工程型電算機按幾個鍵,160 log×10=22,86+22=108(dB);而22dB大致上就是此喇叭的動態。

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之值以dB表示,數值愈高愈好。音響器材性能表中有動態範圍者,大概只有CD唱盤及影碟機;揚聲器廠商幾乎都不會註明此規格,以避免自曝其短。動態範圍可說是由最低到最高的變化、由最小到最大的變化,也由最弱到最強、由最暗到最亮的變化。音響器材動態愈大,就愈能表現由最弱音到最強音的變化。CD唱盤的動態甚少低於90dB,但揚聲器卻甚少高25dB。

這種直接比較合理嗎?當然不正確,因CD唱盤的動態範圍是電壓倍數的變化,而喇叭的動態範圍是功率的計算。我們常說前級的十倍放大具有20dB的增益,但10W功率卻換算成10dBW,而不是20dBW,請看底下的說明。

都是dB值,功率的計算是:數值log×10,電壓、電流計算是:倍數log×20,因此100倍的電壓放大就是40dB。若某前級具14dB增益,它的放大倍數是多少?利用工程型電算機按幾個鍵:14(dB)÷20÷inv log=5(倍)。若是某效率86dB喇叭的最高輸出音壓是105dB,換算成最高承受功率就是105-86)÷10÷inv log=79.5W。而105-86=19(dB),就「大約」是它的動態。

分清楚電壓增益的dB與喇叭功率的dB,你就會明白為何Hi-End廠都反對將後級擴大機的輸出功率標示成dBW。因50W是16.9dBW,而500W雖是超大power,但也僅是26.9dBW。看起來似乎50W與500W之輸出功率差不多,故廠商可能以「消費者不容易懂」做理由,一直反對標示dBW。

若喇叭的最高音壓-效率即是它的動態範圍,那一般家用喇叭的動態有多少?不論是Avalon Asent、Thiel CS5i、B&W 801,都絕不超過25dB!往專業領域找,Rey Audio的RM-8V效率是100dB,最高音壓是130dB,有30dB動態,30dB正好是1000W,亦即RM-8V可承受1000W。Rey Audio還有音壓更高的RM-1800,其型號有兩個意義,一是採用兩只18吋低音單體,一是喇叭高度為1800mm。有一年「恰客與飛鳥」在大阪開演唱會,就用了4對RM-1800。再思考一個問題:若兩對喇叭的阻抗與效率皆相同,用同一台擴大機驅動,是否會得到相同的音壓?─數字通常是不會騙人的。

不會一樣,經多年實際操作經驗顯示,差異性極大。在無響室內所測出的效率,不一定能含蓋低、中、高頻,因此同樣都是95dB/8Ω的兩對喇叭,其最低驅動功率(擴大機輸出功率),可能一是20W,一是50W。

但高效率喇叭也確實有其優點,以102dB來說,那是指1W輸入;若是0.5W輸入,它也有99dB!就算是0.25W輸入,也高達97dB。以一般家聽音樂,很難有機會發出97dB的音壓,故7W輸出絕對夠用啦。

通常高效率喇叭的體型都比較大,其共同特點則是低頻不足,或是說:它們無法發出真正的低音。想測試它很簡單,用電影配樂CD一試便知。主要原因是單體的Fs不夠低,當年它們須要的是高效率、乾淨有punch的中低頻,又沒有電子合成器,故極低頻可以犧牲。若是早期的大型高效率喇叭,低頻不凝聚不說,喇叭貼著背牆、側牆擺,左右相距又僅一米,應該有的音場及深度,都會被遮蔽掉;基本上常是糊成一團,毫無透明感。

聆聽環境的背景噪音要低

理想揚聲器是高效率、高音壓,因為這樣才可以將音樂最低音到最高音的變化完全表現出來。不過要談動態範圍,那可千萬不能遺漏環境噪音這個重要因素。

聽音環境愈安靜愈佳,但除非是專業錄音室,一般經過略為裝修的音響室,其背景噪音也都在35dB以上─這是指夜深人靜時的量測,大白天的情形更糟。而背景噪音之高低也與動態範圍有直接關聯,噪音愈大,就愈需要喇叭發出高音壓以呈現樂曲的最弱音符。故聆聽環境的背景噪音及器材的殘留噪音絕對是愈低愈佳,就算是欣賞5.1聲道的AV,要求也是一樣。

由於背景噪音高,因此「聲音」要更大,才能聽到音樂的全部細節。但就算器材表現沒問題,高音壓也會帶來困擾,一是鄰居會向你抗議,二是對耳朵有可能造成傷害。在熱門迪士可舞廳,為了營造氣氛,也為了壓抑消費者說話的聲浪,它們的PA音響常開足馬力,音壓都超過120dB,長時間處於那種環境下,極有可能會對人耳造成傷害。

居家不同舞廳,而家用音響因管機又回頭流行,不僅名管WE-300B重新生產,JBL、Altec老喇叭也逐漸重回市場。不過這些號角喇叭雖效率頗高,但體型也都甚為碩大,一般家庭並不適合擺放。此外還有一個疑慮:這些喇叭的音質與其效率成正比嗎?好像不是吧。

小功率匹配高效率

為了避免浪費能源,及得到正確的搭配,我個人有兩點偉大的建議,但需要全球音響界認同:一、效率低於90dB的喇叭,不准製造、銷售、進/出口,而且阻抗應儘量恆定於8Ω;二、高過90W輸出─8Ω/ch─的後級/綜合擴大機,不論電晶體、真空管,也是不准製造、銷售、進出口(當然,專業器材不受以上的限制)。

果真如此,則Dynaudio、VIFA、ETON…等著名喇叭廠,就會開發出不是號角型,而且體型又不很大的高效率喇叭。又因擴大機輸出功率降低,電源變壓器、濾波電容…都可減小,故材料成本、重量、體型及售價都可降低,這絕對是消費者、愛樂者之福。您說對嗎?      

─全文完
分享 转发
TOP
2#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3#

柏林之声用的是惠威单元?不可能吧。
科研级旗舰 在 2003-5-19 19:27:22 发表的内容
除非是静电扬声器或带式扬声器,否则阻抗很难做成一条直线。看惠威用在BURMESTER的旗舰喇叭B99上的高音单元R2C,阻抗在全频带几乎是一条直线!
TOP
4#

又长又难懂,睇到一旧云。不过应该是好文。
顶。
TOP
5#

觉得不好,就踩一下,也可以啦,呵呵
TOP
6#

我最开始一部分看懂了,最后一部分也看懂了。中间好多计算看不懂,看到计算我就看这一段的结论。
TOP
7#


如果一定要說日本喇叭如何如何,建議有機會去聽聽看Kinoshita-Rey Audio的製作,聽過後您大概會認為那些A榜的喇叭都可以拿去當材燒了。
TOP
8#

是不是我说的啊:)
TOP
9#

不論是Avalon Asent、Thiel CS5i、B&W 801,都絕不超過25dB!往專業領域找,Rey Audio的RM-8V效率是100dB,最高音壓是130dB,有30dB動態!动态很重要啊。

REY AUDIO好耳熟啊!!哪里听到过?
TOP
10#

转贴
在暴风中吟唱的米迦勒--Rey Audio Warp-1

连续两个周六,我与Rey Audio Taiwan(以下简称R.A.T.)的负责人林育民先生相约,南下拜访了R.A.T.位于台中的办公室。
此两次拜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要亲身体验Rey Audio的"主宰者"木下正三(Shozo Kinoshita)在二十世纪末的千禧巨作:"V-4"系列超弩级鉴听器。Kinoshita是应用声学界的超重量级人物,说他是二十世纪末的声学大师一点也不为过,音响迷所熟知的著名TAD单体之研发,以及垂直仿真点音源的概念,就是Kinoshita的心血结晶。而其作品的超高完成度和表现,甚至引导录音界重新反思以三路分音、四路分音方式再加上多组扩大机和均衡器的必要性。关于Kinoshita的经历,以及Rey Audio公司的衍生,由于Rey Audio的网站有非常详尽的介绍,我就不在这里覆述了,有兴趣的朋友请自行连过去看。
R.A.T.的办公室是在一栋办公大楼的十楼,其内设有一个约十坪大的聆听室。这个聆听室和我们一般音响迷所认知的音响聆听环境非常的不一样:除了在功能上稍作简化之外,这个聆听室是以Kinoshita所认定的鉴听声学设置标准作为设计取向。由于Kinoshita全系列喇叭的超高完成度,这个聆听室得以设计成完全的线性以配合喇叭的表现能力。林先生特别出示了Warp-1在这个空间的测试结果给我看,Warp-1在这个聆听室内被要求测试各点(有非常多点,包含喇叭前方二十五公分处)上,其各点频谱上都具有声学意义的宽频平整性,而更可怕的,是各点的完全对称特性。简单的说,在喇叭前方的聆听区内,无论在哪一个位置听到的声音表现,都几乎不会有什么差异,这回异于我们一般的聆听室有皇帝位的限制,喇叭已经完全消失掉了,就像现场一般。至于声学特性的部分,不论是残响值或是动态范围,都是我见过建筑音响空间中的最高标准,林先生也认为比起一般的录音室,这个环境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事实上,当初花在这间聆听室的经费和精力就远大于Warp本身,R.A.T.的用心经营,在这里可见一斑。
R.A.T. 聆听室全景
值得一提的是,对一般的音响迷如我而言,这个聆听室有一个特点,是值得我们细细考量的。R.A.T.的聆听室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工作状态中的展示环境,待在里面时,各种知觉线索会强迫或导引你去注意声音的各种表现。作为一个聆听者,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全心全意的听音乐,而很难分心去注意别的事情。这样一个以系统物理特性的究极表现作为优先考虑,推至极限的理想聆听室,对于原本是以人为主体,主动和环境产生互动的音乐活动,会产生什么影响,我想是任何一个咨意追求完备声学空间的音响我辈应该亲身体验和省思的。对空间有兴趣的网友,我真心的建议您应该要去看看,或许让您对专业建筑音响空间设计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也说不定。
Kinoshita-JMF HQS4200UPM
Drivamp MSP-1
两次拜访,我聆听的喇叭主要都是"V-4"系列超弩级鉴听器中最小的Warp-1,推动级是一对Kinoshita-JMF HQS4200UPM mono/mono扩大机,前级也是自家Drivamp MSP-1,讯源则是一台Marantz的CD Player。连接线是全套的Kinoshita制品。告别前林先生还特别接上Micro-Monitor PM-10让我尝鲜,但是因为聆听时间过短,在这里我不予过多着墨。
我必须老实说,聆听Warp-1,绝对是本人生平至今最震撼的一次经验。Warp本身的物理特性,真的只能用超高完成度来形容。让我们从高音开始谈起。RH-3号角与TD-4001R单体的组合,真的非常厉害。分频点设在420HZ,从此向上延伸毫无阻碍及质变,而且高音还是一路非常轻松的拉拔跨越人耳的极限20KHz。注意,非常轻松。也就是说,这组高音兼具了号角轻松的本质,却又能做到对于号角而言难上加难的有意义频宽延伸。这样的构成,结果是泛音列排列的超级丰富与完整,甚至让人感觉到高音是有"厚度"的。在听一些历史演奏时,这样的感觉特别明显。喜欢海菲滋录音的朋友一定常常哀叹RCA的录音,但是在Warp上听,却完全没有我们以往对于RCA录音那种尖声尖叫的缺点。同样的状况,在聆听很多历史录音时特别明显,让我觉得自己一直以来是不是误判了很多其实很好的录音。
Warp-1
而这对高音号角在相位调教的同整度上也值得大书特书。其准确度之高,完全超乎我以往在Hi-end世界的认知。以前我总认定,听弦乐四重奏能听到第一小提琴手转身就很厉害了。在Warp上我竟然可以听到中提琴手在上下颔动提琴导致的声像改变。放黄小琥的现场录音,那种触摸可及的形体感表现也就算了,Warp还可以听到因为现场位置以及混音过程中的不协调,导致的Vocal位置大幅改变,据闻该张CD的制作人在听到Warp的表现时,也啧啧称奇。这完全颠覆我们一般对于"低失真"的标准,听过Warp,我才惊觉平常我们所认定的失真标准真的太低了。
只有高音厉害,有什么稀奇?要讲完成度,一定要聊聊接上四颗低音后的表现。一般来说,非全音域单体的喇叭构成系统,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能让各单体透过箱体,分音器或是外置辅助装置达到全频的一致性。在绝大多数的喇叭里,这种衔接的问题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随便播放一张从低音键快速模进上行至右手高音声部的钢琴练习曲,我们很容易就知道自己的喇叭在这问题上解决到什么程度。但是在Warp上,我完全听不出来这个问题的存在!!不死心的又放了两张小提琴(穆特和拉卡托许),刻意去观察Warp-1分频点附近的表现(420HZ,大约是小提琴的A弦),仍然是完全没有问题!! 透过V4结构,以及几近求疵的单体要求及配对,完全解决四只低音各有一张嘴的问题,更代表Kinoshita对于解决两音路系统衔接问题的能力。
再来有另一个令我无比惊叹的特质,是Warp在极宽动态范围的均一性表现。包含录音间的系统,绝大多数的系统都会因其单体的能力及特性,在有限的能量动态范围内,有最好的表现。所以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系统开比较大声时表现特别好,如ATC,有些系统则是开小声表现特别好,如Lowther或Goodmans。以我浅薄的音响历练,我并不知道,有哪套系统能同时在大小声都有好的表现,直到听到了Warp,我才发现有这种可能。讲到这里或许有很多人会不服气,我先讲讲我对于大小声的定义。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到现场听过重金属音乐的经验?那种空气的狂噪感,主唱狂啸般的嘶吼,鼓手飞炫的强烈鼓点重击,加上贝司手和电吉他手豪无忌惮的透过几千瓦的放大系统把声音送到几万人的耳朵里,彷佛要烧死你所有的耳神经,但当时你却完全没有耳朵痛或音压过大的问题。Warp唱瘐澄庆的"快乐歌"现场版,在120dB的音量状态下,就是这种完全没失真的狂乱状态,而且是全频的能量冲击,不是只有低音。这不打紧,虽然绝大多数的Hi-End系统作不到(我个人从来没在任何一套Hi-end系统上听到过),很多录音室的系统还是做的到呀,那么,放一首Faure的Berceuse en re majeur或是Julian Bream的吉他独奏来听听,Warp在极小的音量时(差不多是深夜听音乐时的音量),还是把那种触弦的细微质感和演奏家当时的身体表情及呼吸表现的淋漓尽致。而此时,绝大多数放大声好听的喇叭,可能连单体都不会动了。为了测试其动态表现能力,我第二次还带了一些康泽尔的电影音效片,虽然我不知道恐龙叫有没有失真(因为我没听过真的恐龙叫),还把林先生弄得脸一阵青一阵白的(他一定觉得ROM的主笔怎么这么没气质),但老实说,这是我听过最夸张的一次"奇幻历险记"了。
好吧,都说好的,难道都没有缺点吗?我个人认为,有一个可以讨论的部分,那就是,Warp的表现实在太"真"了。事实上,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人在第一次听Warp时可能会非常不习惯,因为那种"拟真"的标准,完全颠覆我们以往对再生"真"的要求,甚至造成某程度的认知失调(你的视知觉明明告诉你的大脑你不是现场,可是你的听觉系统却告诉你的大脑你在现场,真的很恐怖!!!)。而麻烦的是,我发现,在某些状况下,真和美是有冲突的。所以要如何在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真的是买Warp的用家要烦恼的。不过,对于力图表现Kinoshita艺术音响概念的R.A.T.而言,我认为林先生已经完全表达出了Kinoshita对于美的主张,这是值得我们音响迷敬佩的。
在聆听的过程中,我不断的回想,自己听过的系统中,有没有那个系统像Warp有这么高的完成度,以及这么全面的表现。老实说,就任何量级的系统来说,一直到现在,我都还想不出来。作为KM1V的更上层楼结晶,说Warp可以是一百年来喇叭工艺的结论,我个人主观认定,一点也不夸张。这也是为什么我愿意打破我个人不替产品背书的原则,写这么一篇拉里拉杂的游记的缘故。
临行前,我在R.A.T.的留言簿上,留下了"在暴风中吟唱的米迦勒"的评语。
也惟有最接近上帝的天使长,才能从容的让天籁般的诗歌盖过乌云密布的狂风暴雨,带给平凡的人们知足和喜悦吧!!!
Rey Audio的网站 http://www.reyaudio.com/
Rey Audio Taiwan的网站 http://home.pchome.com.tw/store/x3link/
[upload=jpg]Upload/200471210355112477.jpg[/upload]

怪不得KEVIN要和我提REY AUDIO啊:)我觉得你们追求的东西很接近啊!!!有厚度的高音和极大的能量。
最后编辑leslie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