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金琅魔笛(magic flute)——无限开阔的视野(转帖) [复制链接]

1#
魔笛是莫札特最重要的一部歌劇作品,它的重要性在於其多元性、創新性與開創性,不僅集大成,融合多種音樂形式與戲劇表現手法,更為後來的德國歌劇建立典範。金瑯以此為名,想必也是著眼於Magic Flute魔笛的承先啟後地位,是金瑯所創作出來不同於以往的產品。

少有的12吋低音單體

魔笛最特別的地方是它用了一顆寬達12吋的低音單體。12吋低音單體用在像魔笛這樣還不是很大的喇叭上非常少見,大多數用到10吋時,喇叭體積就不小了,而就算是金瑯的旗艦Genesis,以及前旗艦New Grande Supreme,個子都比魔笛大很多,但也沒用到12吋低音單體。
為什麼魔笛想用12吋低音單體呢?我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火力展示。金瑯本身就有很強的單體設計與製造能力,它的單體不僅自用,還可以輸出或接受訂製,提供給其他品牌使用。金瑯有能力做出不是用在超低音喇叭的12吋單體,當然要設計一對喇叭來展示這項成果。另一個原因我想則是為了低頻表現。比起多顆較小尺寸的單體,一顆大尺寸單體還是更容易得到很低的頻率延伸,與豐富的低頻量感,像是Genesis的低頻能達32 Hz,New Grande Supreme是25 Hz,但魔笛硬是可以下探22 Hz,而且效率90 dB,平均阻抗8Ω(最低6.4Ω),不至於太難推,對於擴大機的挑選更為容易。
使用氣動式高音單體

魔笛的造型相當特殊,像一把琵琶,也有點像一支哨子。為何設計成這樣子的「中廣」身材?除了要能容納12吋低音單體,還要讓中音與高音部分的前障板變窄,以減少繞射對中、高頻的影響。魔笛內部分成兩個獨立的箱室,分別放置中音、高音與低音單體,所以從背板上可以看到上、下各一兩個低音反射孔。喇叭端子有二組,提供二路bi-wire,用的是WBT最高級的端子。
魔笛的中音與低音單體振膜都是金瑯的看家本領 — 二層非編織性碳纖維與一層蜂巢狀物質組成的三明治式振膜,然後搭配大口徑鋁質音圈與扁線繞製的線圈,可提供良好的磁路控制力。在這裡,編號為AC165/DC50SC的 6.5吋中音單體十分重要,因為低音單體是12吋,表示能負責中音更少,也就是說,6.5吋中音單體要負責的低音部分更低了。從分頻點數據來看,中音單體需涵蓋80 Hz至1.8 kHz,工作負擔較為吃重。
好在金瑯替魔笛配了一個新設計的氣動式高音單體,它的最低頻域可達700 Hz,因此1.8 kHz的分頻點對它來說還算相當輕鬆,如果是傳統的動圈式振膜高音單體,分頻點通常就沒辦法設這麼低了。除此之外,魔笛也像金瑯其他的高價位產品一樣,背後還藏了一個尺寸小一點的鋁質絲帶高音,只負責9 kHz以上的頻段,其作用是增加一些空間殘響或空氣感,來增加現場活生感與空間感。

全頻段細節都豐富
試聽工作在高雄響音音響的聆聽室進行,搭配的訊源為Lindemann 825 CD唱盤,擴大機是Rebel的701F全平衡前級與Rebel 601P動態A類雙單聲道後級。先從RR唱片的「HDCD Sampler」開始聆聽,這張合輯唱片中有交響樂、合唱、鋼琴獨奏、爵士樂…等,相當適合音響測試之用。我先聽第5軌《The Gal From Joe's》,這曲是爵士鋼琴獨奏,錄音中鋼琴的位置稍遠,錄的很自然,並非刻意要把鋼琴顆粒錄的很大,這是RR一貫的風格。不過,透過魔笛的播放,我感受到一部龐大的鋼琴放在眼前,規模感栩栩如生。我想這是因為魔笛的音像本來就蠻大的,再加上場地夠大,喇叭可以擺得很開,更放大了規模感。音場規模大的好處是感覺距離很近,聲音很飽滿,很有親密感。
從《The Gal From Joe's》還可以發現魔笛頻段分佈的層次感相當好,頻率響應寬廣的好處盡顯無遺,不管是高音鍵還是低音鍵,每個音都很清晰而且很輕鬆,簡單地說,就是自然二字。事實上,這也正是金瑯單體的優勢,平面振膜高音單體的延伸好,效率高,音色透明而飄逸,高音表現更輕鬆。三明治式低音振膜的結構紮實,質量輕盈,阻尼適當,磁路系統的控制力好,因此即便像12吋這麼大的尺寸,仍有優異的線條與輪廓。但美中不足的則是魔笛低頻的質地稍嫌鬆軟,密度、反應與衝擊力還有提升的空間,例如第6軌《All Blues》中低音大提琴撥奏如果可以再緊密一點,薩克斯風的線條可以再凌厲一點,音樂便會更緊湊,對比更好。
優異的層次與定位

音場飽滿又明確,又能兼顧優異的層次與定位,也是魔笛的優勢之一,像是「HDCD Sampler」中的第2軌合唱與第3軌交響樂,我感受到音場不是開闊到無邊無境的那種,而是具有確實的空間感,以及豐富的堂音殘響。
接著試試弦樂,我選了Quatuor Ebène演奏德布西、佛瑞與拉威爾的弦樂四重奏作品。第1軌是德布西的g小調弦樂四重奏Op.10,這曲子的一開頭充滿衝突性與急切感,在蠻多系統聆聽都覺得很有壓力,但魔笛不會,它的線條柔軟滑順,高頻柔和飄逸,讓我聽到曲中衝突的張力,卻沒有衝突的壓力。此處還有濃稠的鼻音,表示弦樂共鳴豐富,水分豐富,讓我差點覺得音色會不會太圓潤了一點兒。

於是我想試一下小提琴獨奏,選了Rudolf Koelman演奏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除了高頻不燥、不刺、不尖銳的優點繼續維持著,我還發現了魔笛的另一個優點,就是音像非常擬真,小提琴像是音場中間的一個實體,而不是平面的聲音,雖然音質密度仍然較鬆,但並不影響音像的真實感,可見金瑯的單體與分音器設計確有其獨到之處。

多留時間聽音樂吧!
爵士樂我選Herbie Hancock的River(The Joni Letters)專輯,這個錄音原本就錄得蠻大的,透過魔笛的播放後,音像與低頻的規模更是十分龐大,歌聲與各項樂器把音場都給填滿了。低頻量感雖多,又濃,但不會失去輪廓線條或細節,所以低頻並不混濁,這是喜愛豐潤低頻者的最大福音。人聲的厚度很棒,喉頭與聲韻變化也很好,充分具備吸引人的溫暖與韻味,不過質地仍然較鬆軟,因此力量的感覺比較弱,或是所謂的「穿透力」沒這麼強吧!

平心而論,魔笛並不屬於強悍的類型,但它確實做到了在有限的箱身體積內,能完整表現出全頻段的播放,而且是用好整以暇,很有秩序與層次的方式,播出聆聽頻段內的全部細節,最重要的是它讓你輕鬆聆聽無壓力。不過,魔笛的豐富低頻可能不太容易對付,除了要有足夠的吞吐空間,與妥善調整的聲學環境,良好驅動力與音質的後級擴大機必不可少,其他需要準備的,就是聽很久音樂所需要的時間了。
最后编辑quadhifi 最后编辑于 2012-06-14 13:18:05
分享 转发
音箱:卓丽 比家
功放:hegel h200
CD机:君子 apollo
TOP
2#

喜欢他家的V10F箱子的外形!!
-------有梦就有希望-------
TOP
3#

魔笛的外形更赞!
音箱:卓丽 比家
功放:hegel h200
CD机:君子 apollo
TOP
4#

出口型不在大陆卖,这个 比较坑爹
TOP
5#

无图无真相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