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换尾座严格来讲属于调整器材电源系的手段,是要开机动烙铁伤筋动骨的!
更换前后千万注意用电安全啊!切记!!!
关于超低温冷冻,资料不多,本坛有极致烧友从碟片到整机什么都冻了一下,据说效果极好,然说到原理,七转八弯莫衷一是,搜到些零星资料:
超低温处理概述
工业中一般把材料经过普通的热处理后进一步冷却到摄氏零度以下某一温度(通常为0~-100℃)的处理方法称为普通冷处理;而把低于-100℃以下(通常为-100℃~-196℃)的冷处理叫做深冷处理。深冷处理又常称为超低温处理,它是普通热处理的延续,低温技术的一个分支。
深冷处理是将被处理工件置于特定的、可控的低温环境中,使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产生变化,从而达到提高或改善材料性能的一种新技术。被处理材料在低温环境下由于微观组织结构发生了改变,在宏观上表现为材料的耐磨性[,尺寸稳定性,抗拉强度,残余应力等方面的提高,国内外学者对此开展了很多相关研究。随着深冷技术的发展和试验手段的完善,人们对深冷处理的研究逐步深入,材料除涉及钢铁材料外,现已延伸到粉末冶金、铜合金、铝合金及其它非金属材料(如塑料、尼龙等)。应用行业遍布于航空航天、精密仪器仪表、摩擦偶件、工模具、量具、纺织机械零件、汽车工业和军事科学等诸多领域。深冷处理技术的出现为低温学在工业中的实际应用和发展开辟了又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
残余奥氏体的改变
这一点得到了几乎所有研究的证实。低温下(即Ms点以下) 残余奥氏体继续发生相变,转变为马氏体,提高了工件的硬度和强度。有学者认为深冷可完全消除残余奥氏体;也有学者发现深冷只能降低残余奥氏体的数量,但不能完全消除;还有人认为深冷改变了残余奥氏体的形状、分布和亚结构,有利于提高钢的强韧性。
对合金工具钢和结构钢来说,硬度主要取决于内部残余奥氏体的量。在深冷处理过程中,残余奥氏体的量受两个因素制约:一是深冷处理前材料中奥氏体的量;二是材料的马氏体开始转变点Ms和马氏体转变结束点Mf。而马氏体开始转变点Ms主要取决于钢的化学成份,其中又以碳含量的影响最为显著。材料中残余奥氏体的存在,除了降低硬度以外,在使用或保存过程中残余奥氏体还会发生转变,使材料在磨削过程中可能出现裂缝。从这个角度来看,残余奥氏体的存在会损害材料的耐磨性。但是,经深冷处理之后的残余奥氏体是相当稳定的组织,此时残余奥氏体处于等轴压应力状态,而等轴压应力不会引起塑性变形,这部分残余奥氏体很少再发生转变,它在磨损过程中以韧性相出现,起到缓和应力,防止接触疲劳扩展的作用,使材料的韧性增加。所以,深冷处理对降低材料中的残余奥氏体含量,提高材料的硬度及耐磨性起了很大作用,此外材料中一定量残余奥氏体的存在对提高材料的韧性也是有好处的。从马氏体中析出超细碳化物这一点主要原因为马氏体基体组织经深冷处理后,由于体积收缩,铁的晶格常数有缩小的趋势,从而增加了碳原子析出的驱动力;另一方面,低温下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材料内应力增加,也促进了碳化物的析出。于是在随后的回火升温过程中,在马氏体的基体上析出了大量弥散的超微细碳化物,从而引起材料强化
有研究表明深冷处理对H62黄铜组织和性能有影响,深冷处理可以提高组织中β相的相对含量,从而使组织趋向稳定,并且可以显著提高H62黄铜的硬度和强度。深冷处理对于减少变形、稳定尺寸,改善切削性能也大有好处。而另有研究说,对于铜基材料主要是CuCr50真空开关触头材料的深冷处理,可以使组织明显细化,且在两种合金的交界处有相互渗析的现象,两种合金表面还有大量的颗粒析出,类似于高速钢深冷处理后在晶界及基体表面析出碳化物的现象。另外经深冷处理后的该真空触头材料的抗电蚀性得到了改善。国外关于铜电极的深冷处理研究结果为提高电导率,减小焊接端的塑性变形,寿命提高了近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