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家大剧院音质特点的主观评价及其问题分析 [复制链接]

1#
国家大剧院音质特点的主观评价。本文参考了Scfan大侠和舒存老师的观点,借此机会向两位表示感谢。

我这里主要谈谈音乐厅声学的

1 技术路线
2.主观听感

3.问题分析
4.未来的方向
最后编辑alma 最后编辑于 2009-11-12 21:29:53
分享 转发
TOP
2#

坐老师的沙发
http://weibo.com/1599753740

@jeff摄影与古典音乐
TOP
3#

回复 1# alma 的帖子

我先搬个马扎,希望大剧院领导过来听听以资改进,造福发烧友——跟国际接轨——我先提个简单易行的改进办法,二楼的座位每座先配一根安全带,坐好后扎紧,以免一不留神跌到一楼,造成安全事故及国际影响,有损国威。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09-11-12 21:31:09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4#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声学设计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建筑面积2615平方米,观众席1966(含111站席)。内厅长宽高比为2.98 :1.86 :1。考虑为较为接近理想的音乐厅功能。音乐厅吊顶总面积1268平方米,音乐厅座位数1966(含站席111).设计混响时间空场为2.2秒。背景噪声满足NR20要求。营业厅造型选用了改良的鞋盒型。采用“岛”式设计,即乐队和演员在中间观众厅在周围的设计。如此多的座位和岛式设计在国内也较为少见。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采用室内GRC(玻璃纤维补强混凝土)扩散反射体、舞台与一层池座侧墙采用了MLS扩散反射墙面、巨大的帆形音乐反射罩、和观众座椅吸声控制等处理方法,将音质设计有效地融合到室内装饰中。对GRC材料的特性,音响测试等作了大量的论证,并确认其可行性。

音乐厅顶棚和墙面采用了平均厚度为2.4厘米的GRC板。GRC墙面的形式与吊顶有所不同,面积约1263平方米.顶棚上GRC装饰有着看似凌乱的沟槽,侧墙的GRC为起伏的表面,目的在于扩散反射声音。平面反射的声音类似与镜子,会导致局部声音强烈反射而音响音质。扩散反射类似与被磨毛的毛玻璃,声音反射更加均匀柔和。另外,厚重的GRC板能够有效地防止低频吸收,增强厅内低频的混响时间,使低频效果(如管风琴、大管、大提琴等声部)更加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舞台侧墙上采用栅状间隔的MLS墙面,凹凸尺寸严格按照数论理论设计,被称为“数字声反射墙”,外观既现代又神秘,还能扩散反射来自演奏台的声音。保障演出者之间具有良好的自我听闻和相互听闻,有利于乐队更好的发挥表演水平。

观众厅顶部悬挂巨大的帆形声反射罩。一方面将声音向厅内四面八方反射,有效将弥补“岛”式舞台声学反射前后音质不一致的不足,另一方面降低顶棚声学反射高度,缩短了近次反射声与直达声之间的距离,获得了更好的声音亲切感。这个顶部的声反射罩可升降取得最好的声学效果。
                                                                                                《国家大剧院》设计卷,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TOP
5#

啊哟,jeff和shenming两位老师来捧场,谢谢谢谢。
TOP
6#

2. 主观听感

我在国家大剧院听了2场音乐会,内容相同都是卢塞恩阿巴多的马勒第四那场(24和25日),坐了三个不同的位置。第一场的莫扎特2首声乐,我坐在二层楼座一排正对舞台的位置。我的听感是这个位置的声音还不错,大概可以打个65分及格,主要是高频不错但是缺乏光泽,中低频虽然量感上略有不足但是还可以接受。后来转到第四排中间听的是马勒第四,感觉这个位置的声音有些问题,高频的延伸已经不是很好了,低频几乎完全消失。这个位置的声音大概是可以打上50分。

这场给我的感觉是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声音不如东艺音乐厅,因为东艺的高频非常漂亮,小提琴声部的具有美妙的光泽感,小提琴声部有非常漂亮的泛音,而这在国家大剧院我没有听到。而东艺的低频也是不理想,但是要比大剧院好。我回上海以后,马上听了维也纳爱乐(27号)和悉尼交响乐团的演出,真的感觉国家大剧院声音是远远比不上东艺,维也纳那场我坐在A区16排,悉尼那场我坐在B区第四排,与舞台的距离大概与国家大剧院我当时坐的位置离舞台的差不多远,听完后我觉得卢塞恩的声音未必比悉尼的好多少。听完这2场我感觉东艺的声音真是太好了。

第二场我跟着舒存老师走,他早来的几天先听了几场已经坐了不少位置,他说这些位置的声音都不理想,估计二楼侧翼(正对着大提琴组)靠近舞台在反射罩之下区域的位置应该不错。所以25日那场我就和他挤在台阶上听的。开声以后我觉得这里的声音蛮不错,各个声部非常平衡具有温暖感,说明这里的位置三频是平衡的。当然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是泛音略少,声部之间关系不明确(这可以通过视觉弥补一些),声场的轮廓以及女高音听的不清楚,所以这个位置适合于听交响乐,不太适合独奏和演唱。

总体上说,国家大剧院声音走向与东方艺术中心的声音走向一致,我从二层的三个位置听来,都是偏向清丽的现代风格,非常符合现代声学大厅吸声较强的倾向。附带说明,这2个声学场所的建筑设计和声学设计都是一个团队,所以这个结果并不奇怪。但是奇怪的是为什么国家大剧院声音不如东方艺术中心呢?
TOP
7#

回复 4# alma 的帖子

看了半天,都是别人说的,还是吹的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8#

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09-11-12 21:34:00 发表
看了半天,都是别人说的,还是吹的


shenming兄比我快了1秒,上面就是我的听感。
TOP
9#

3. 问题分析

首先引用白瑞纳克的三张表格。
优秀音乐厅的RT和EDT指标.jpg (, 下载次数:3)

jpg(2009/11/12 21:39:10 上传)

优秀音乐厅的RT和EDT指标.jpg

优秀音乐厅的RT和EDT指标2.jpg (, 下载次数:1)

jpg(2009/11/12 21:39:10 上传)

优秀音乐厅的RT和EDT指标2.jpg

RT和EDT平均值的比较.jpg (, 下载次数:1)

jpg(2009/11/12 21:39:10 上传)

RT和EDT平均值的比较.jpg

TOP
10#

下表是我整理的世界上音质最好的几个音乐厅与东方艺术中心的Rt和EDT表格。

著名音乐厅、东方艺术中心RT和EDT表格2.jpg (, 下载次数:2)

jpg(2009/11/12 21:40:30 上传)

著名音乐厅、东方艺术中心RT和EDT表格2.jpg

TOP
11#

对上述表格关于RT和EDT各项指标,我的分析结果和思考:


1)空场混响时间不足以信,因为我们可以看到500HZ空场混响与满场混响时间有相差1秒的,如金色大厅和苏黎世,有相差0.5秒以上的,如阿姆斯特丹、巴塞尔、波士顿、柏林、东京国立剧院。一定要有满场混响时间的数据,而且是全频段的数据。

2)纵观世界上音质最好的音乐厅,随时间推移低频混响时间有逐步减少的趋势,但是高频混响时间基本没有变化。也就是说音乐厅的声音越来越由清丽的倾向。这个趋势在早期衰变时间中可以看的更清楚。

3)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的数据资料来看,它的混响时间可以进入B+级的指标,EDT早期衰变时间是B级甚至是C+级指标。

4)东方艺术中心,RT满场,T2000/Tmid=1.03,T4000/Tmid=0.86,EDT空场,EDT2000/EDTmid=0.97, EDT4000/EDTmid=0.76。这说明东方艺术中心的低频不足。这与章奎生先生的测试报告结果一致,也与我的听感一致.

5)从听感上来说,国家大剧院与东方艺术中心的声音走向一致,但是声音品质更差,主要原因可能就是在于低频混响时间,特别是ERT时间有问题。

6)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室内扩散板的设计是一致的,都是用GRC板作为扩散板。GRC板骨料是膨胀珍珠岩,胶结料是水泥,玻璃纤维相当于钢筋混凝土里的钢筋。这个材料作为扩散板是可以的,但是要有厚度的保证。东方艺术中心在GRC与墙体的连接构造所采用的做法被证明有问题,GRC板与墙体之间的空腔是吸收低频的罪魁祸首。非常可惜,国家大剧院未能吸取东方艺术中心的教训,甚至做得更差。GRC板只有2.4厘米,GRC装饰板吊顶和GRC装饰板墙体后面的金属骨架的空隙,则非常非常大,足有十几甚至是几十厘米,这是造成国家大剧院中低频缺失的最主要原因。同样的错误犯了2次而且是越犯越大。真是低级的失误啊。

7)为了掩饰中低频缺失这个错误,舞台上空的反射罩被降下来了,这个高度降得太低,对多数二楼楼座的位置帮助很小,但对一楼正厅中国家领导人可能会来坐的位置帮助很大。
TOP
12#

回复 11# alma 的帖子

一楼正厅这个地方也是赠票最集中的地方,呵呵。从我11月8日聆听国交的马勒第九的感觉来看,这个地方声音总体上发散,对于一般的演出,空座位太多,即使有人,又都是对音乐基本无兴趣的凑数之人,不是交头接耳,喋喋不休的,就是胡乱鼓掌。总之一句话,这儿基本不适合人类聆听音乐。
最后编辑metalfan 最后编辑于 2009-11-12 22:40:15
TOP
13#

感情又是一个功能表现为“豆腐渣”的工程??不同的乐团、不同的指挥风格、乐团的演绎倾向、乐器编制等甚至演职员的演出情绪比较一下看看。
TOP
14#

好好学习,帮助买票。
TOP
15#

没想到俺当日的一块板砖,引来了alma如此精彩的论文级帖子。听感为先,数据求证,alma兄的这篇文章让我以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迷惑一扫而空。对音乐厅的理解又更深了一层。白瑞纳克教授的那本巨著,俺从Jeff兄家借来翻看至今仍然对其中的数据云里雾里,这次alma的解答真可谓是打通了俺的经脉啊。在alma老师面前,俺毕恭毕敬当个学生。

进一步的建议,alma老师可以考虑将此论题再发展深入,写成论文发布,希望能够引起国家大剧院和东艺相关领导的注意,为未来从正确方向改善声音打个基础。凭着alma老师在专业领域的影响,也希望早日能够把中国的几个音乐厅的数据增加进入白瑞纳克教授专著未来的修订版中。
TOP
16#

非常好的文章,呵呵
TOP
17#

原帖由 scfan 于 2009-11-13 10:25:00 发表
没想到俺当日的一块板砖,引来了alma如此精彩的论文级帖子。听感为先,数据求证,alma兄的这篇文章让我以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迷惑一扫而空。对音乐厅的理解又更深了一层。白瑞纳克教授的那本巨著,俺从Jeff兄家借来翻看至今仍然对其中的数据云里雾里,这次alma的解答真可谓是打通了俺的经脉啊。在alma老师面前,俺毕恭毕敬当个学生。

进一步的建议,alma老师可以考虑将此论题再发展深入,写成论


S兄太谦虚了。咱也就是瞎掰,呵呵,看看能否掰出个道理来。如果写成期刊论文肯定还需要提升,特别是要增加一些求证的内容,但这很不容易。
另外,你在大剧院所拍的图片能让我引用一下吗?
最后编辑alma 最后编辑于 2009-11-14 00:45:10
TOP
18#

为什么说国家大剧院的音质比东方艺术中心的音质差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呢?

1)  国家大剧院是改良的鞋盒型,东方艺术中心是多个梯田形成的不规则型。音质成功的鞋盒型音乐厅例子很多,而多梯田的不规则型成功的例子很少。
2)  国家大剧院是1851座,东艺的1953座。不要小看这个座位数,按照往昔成功的经验,座位数少的小音乐厅的音质更容易保证,更何况大剧院表面上看座位数少了100座,实际上大剧院二楼楼座座位之间的排间距很小,坐起来很不舒服,如果按照大剧院这个排法,东艺还可多排出更多的座位。真是丢脸啊,国家大剧院座位坐起来很不舒服啊。
3)  国家大剧院的容积与东艺相比小很多,由于蛋壳高度的原因,而且音乐厅没有在中间而在一边,它的高度受到的严格限制,相反东艺音乐厅的高度很高,相比之下,东艺容积要大很多。大家都很清楚,容积越大,音乐厅的音质更难保证。
4)  国家大剧院与东艺的设计者都是安德鲁,声学设计也是同一个法国团队,而且大剧院是后作的设计,那么音质应该更好才有道理。 东艺的音质检测是由中法双方在200412月测试的,数据结果应该在2005年就出来了。当时中法双方都应该了解到GRC板后面的空腔是吸收低频的主要原因。

所以,从好几个角度来看,大剧院音乐厅的音质应该更好才更合理。这就是大家非常失望的原因。很明显法方和中方都没有吸取教训。
最后编辑alma 最后编辑于 2009-11-14 00:04:56
TOP
19#

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的音质为什么要比大剧院好呢?这个问题值得探讨一下。

2个音乐厅内墙的装饰都是GRC板,GRC板后面金属骨架所形成的空腔是吸收低频的主要原因。那么谁能为音乐厅内的各个区域带来中低频的反射,而且这种反射越多总体音质就会越好。东艺为什么好呢?就是它带来了更多的这样的反射。东艺共9个梯田,其中A区是正厅是个大梯田。E区在舞台后面,I区在A区后面。由于这些梯田高度不同,不同梯田落差所形成的垂直侧墙是木板装修,它可以为各个区域带来富含低频的声音反射,这是东艺声音较好的主要原因。其实东艺不是声音不好,有的区域声音非常好。只是它不同位置之间音质落差比较大。我一直向朋友们说,要坐靠近侧墙(木板装修)的位置,而不要坐在中间的位置。如果坐在A区,则要靠走道,也比坐在中间位子好,因为离侧墙更近。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可以提供低频反射的墙体是舞台和一层正厅两侧的MLS反射墙,所以大家可以看清楚,国家大剧院最好的位置是一层正厅,大概是6-11排的位置声音最好。声音比较平衡。
piaoban-yinyueting1.jpg (, 下载次数:0)

jpg(2009/11/14 23:11:06 上传)

piaoban-yinyueting1.jpg

最后编辑alma 最后编辑于 2009-11-14 23:11:24
TOP
20#

据闻广州歌剧院也要开始大规模使用GRC板。GRC材料作为声音扩散是可以的,既然做过测试我也相信它,但是要保证足够的厚度、以及GRC装饰板与后面结构的连接构造。出现空腔怎么办?

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GRC装饰板的墙体上,安装了很多很多个圆形玻璃反射板,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要么是当初这个墙体的吸声面积计算有问题,要么就是后面的空腔有问题。
最后编辑alma 最后编辑于 2009-11-14 22:57:52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