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复制链接]

1#


旋律大师最精彩的两部协奏曲
世界录音史中示范级录音作品

20世纪钢琴女大祭司玛莎·阿格里奇、指挥王子夏尔·迪图瓦,联袂激情共谱柴科夫斯基浪漫乐章。


比肩海菲茨的小提琴巨匠纳森·米尔斯坦琴音醇厚隽永,指挥帝王卡拉扬接班人克劳迪奥·阿巴多挥棒维也纳爱乐乐团再现柴科夫斯基俄罗斯风情。


荣获英国《企鹅唱片指南》“三星”评鉴。



推荐曲目: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
柴科夫斯基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作曲家采用协奏曲体裁创作的音乐中最著名的篇章,同时也是当今音乐舞台被演奏次数最多和最受听众欢迎的作品。两部协奏曲充满了浓郁的俄罗斯情调,音乐结构庞大,演奏技巧艰深。

本片中阿格里奇演奏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充满了火热的激情,迪图瓦指挥皇家爱乐乐团的默契协奏,使得乐曲呈现出辉煌与灿烂的光彩,这是阿格里奇三次录制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中最为精彩的一版,而HI-FI级的录音效果则更加真实地还原了阿格里奇演奏时细腻的手指触键与磅礴的气势展现。该录音被英国权威的《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荣誉。

米尔斯坦演奏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长期以来一直被公认为是该协奏曲最具正宗俄罗斯味道的演绎。米尔斯坦的演奏,琴声宽厚、音色温暖、技巧扎实,他既不像海菲茨那样追求华丽的技巧,也不似大卫·奥伊斯特拉赫那样表现浪漫的色彩,而是以一种非常平和的心态来展示出自己对柴科夫斯基音乐所独特的理解,虽然与海菲茨和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相比,米尔斯坦的演奏显得过于有些平淡,但这种解释现在听来却更加接近柴科夫斯基生活时代的音乐特征,也更加深层地表现出柴科夫斯基音乐中所特有的淡雅忧郁气质。作为俄罗斯小提琴演奏艺术的一代宗师,米尔斯坦的演奏以其独特的风格被认为是最真实体现出柴科夫斯基音乐精髓的诠释。

最后编辑晓残 最后编辑于 2008-10-16 06:49:36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曲目:

439 420-2

[67:58]

Pyotr IIyich Tchaikovsky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

Piano Concerto No.1 in B flat minor, Op.23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23号
1. I. Allegro non troppo e molto maestoso – Allegro con spirito
第一乐章:庄严,不太快的快板—充满精神的快板
[21
:14]
2. II. Andantino semplice
第二乐章:纯朴的小行板
[7
:31]
3. III. Allegro con fuoco
第三乐章:火热的快板
[6:50]


钢琴:玛莎·阿格里奇
协奏:皇家爱乐乐团
指挥:夏尔·迪图瓦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35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35号
4. I. Allegro moderato
第一乐章:有节制的快板
[17
:02]
5. II. Canzonetta. Andante – attacca:
第二乐章:小坎佐纳,行板—连续演奏
[6:15]

6. III. Finale. Allegro vivacissimo
第三乐章:终曲,极其活泼的快板
[8:57]


小提琴:纳森·米尔斯坦
协奏:维也纳爱乐乐团
指挥:克劳迪奥·阿巴多
TOP
3#

回复: 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企鹅唱片指南》“三星”评鉴

世界权威的《企鹅唱片指南》给予该录音以“三星”评鉴:阿格里奇与迪图瓦1971年合作版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经常在各类唱片推荐榜单中名列前茅。该录音声音坚实、临场感极佳,其音乐氛围比此后他们合作的任何版本都更吸引人。协奏曲一开始引子的分量感,就为全曲定下了宏大的基调。两位艺术家的个性相互补充,取得珠联璧合的艺术效果。阿格里奇的乐思包括范围最广泛的调性明暗变化,在终曲中她经常奏出一种谐谑曲似的效果,然后乐队以俄罗斯舞蹈主题而雷鸣般地进入,创造出一种真正的强烈对比效果。第一乐章的速度较有分寸,但还令人满意。慢乐章的空气感惊人,却也不失优雅,具有轻松愉快的浪漫情调。

米尔斯坦1973年版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同样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无疑属极品之列。




专辑演奏特点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23号)

阿格里奇的演奏——在“引子”部分开始的速度稳健,但具有明显的爆发力,内心聚积着无限的激情,随后插入的管弦乐部分充满浓郁的民歌风,具有动人心弦的魅力,转入快板的第一乐章,急促而奔涌,钢琴显示了特有的灵动与机智。第二乐章在长笛、双簧管、大提琴轻柔的衬托下,钢琴表现出女性的柔情似水,是几近如梦如痴的优美乐段,接下来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奏,钢琴交织在变化多端的技巧和复杂的速度变化中,层次清晰,而毫无牵强生硬之感。第三乐章热烈如火,强烈的和弦与流畅的音阶走句,浑然天成,没有任何斧凿的痕迹。迪图瓦指挥的皇家爱乐乐团与钢琴的默契对话,也突显了钢琴的不同凡响。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35号)

米尔斯坦的演奏——第一乐章第一主题深厚隽永的琴韵先声夺人,让人即刻回到小提琴大师云集的上世纪初叶,感受到那音乐久违的个中滋味。快板部分技巧流畅,华彩部分则更为引人入胜,全面地展示着演奏者技巧的扎实功底。其间富于歌唱和连贯的乐思,绝非技巧拼凑的碎片。第二乐章是米尔斯坦最为优美的陈述片段,在木管和弦乐小心地呵护下,小提琴演绎了一段充满俄罗斯风情、宽广深邃又带有淡淡忧愁的慢乐章,沁人心脾,美不言喻。第三乐章更是一气呵成,冲向尾声,戛然而止后,留给听者更多的品味。







专辑录音特点

钢琴女杰阿格里奇和迪图瓦指挥的皇家爱乐在1972年录制的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堪称DG模拟时代的示范级录音,一开始的铜管吹奏就以眩目的金属质感紧紧抓住人们的听觉神经,随后阿格里奇犀利、强劲的钢琴弹奏呈现出灿烂辉煌的光彩,随后庞大管弦乐团全奏的进入,更展开了异常深阔的音场。该片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被公认为世界录音史中的经典作品。进入21世纪,该录音经过重新的数码处理之后,弦乐的音色更加丰润柔美,而钢琴的颗粒感和乐队的泛音也得到完美的再现,空间的融合感则变得愈加生动、自然!这版《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录音作为测试音响器材的频响和音场还原,以及再现钢琴与乐队动态效果最具代表性。

米尔斯坦与阿巴多指挥的维也纳爱乐在1973年录制的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比起本片中《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来说效果不算一流,它的音场不是很宽,空间也显得有些狭小,弦乐部分尤其是小提琴的音质比较“温”,但这种“老照片式”的琴音用来表达柴科夫斯基音乐中那些忧郁的气质倒是再合适不过了。
TOP
4#

回复: 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乐曲赏析

惨遭“拒演”的两部杰作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23号)

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23号),创作于1874年。他起初是想献给俄罗斯钢琴家尼古拉·鲁宾斯坦(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但却遭到拒绝,遂改献给世界著名指挥家、钢琴家冯·彪罗。1875年10月25日由彪罗首演于波士顿,大获成功。三年后,尼古拉·鲁宾斯坦重又演奏此曲,誉满欧洲。

乐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生动的快板。序奏开始强有力地奏出下行的动机,以雷霆万钧之势引出了让人豁然开朗的主题。序奏的主题宽广而壮丽,使人感到无比亢奋。这个序奏的钢琴部分在作曲家的原谱上是用分解和弦演奏的,而现在通常演奏的已经是经过改动的奏法,并且也有少数的钢琴家是坚持用原版乐谱演奏这一段落的。第一乐章的主题主部源于乌克兰民歌,经过加工变得活泼而跳荡。副部有两个主题,一个温柔而甜蜜,像爱情的倾诉与适意的陶醉;另一个娴静而淡雅,像窃窃私语和淙淙溪流。展开部先用副部第二主题与主部主题的材料发展,并逐渐推出一个戏剧性的高潮;接着又用副部第一主题的材料,在钢琴与乐队间交相展开,再次形成高潮。它的独奏华彩段放在再现部的后端。此后三个主题材料又跃起于乐队声中。第二乐章是复三部曲式,小行板,像田园的彩色图景。第一部分中牧歌音调的主题与双簧管、单簧管、长笛奏出牧歌的音调,充满诗情画意。第三乐章,奏鸣回旋曲式,热烈的快板。像热烈的歌舞场面。主部是以乌克兰民歌编成的轮舞风格的音乐,后反复出现,更加趋炽烈欢跃;副部洋溢着青春的激情,几经反复,渐而形成豪迈壮丽的气势。最后乐队全奏与钢琴一起将全曲推向辉煌璀璨的巅峰,主部再现,在曲终犹如势不可挡的洪流,令人奋发向上、激情荡漾。
TOP
5#

回复: 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35号)

1877年,柴科夫斯基得到梅克夫人的资助,他可以专心致志于作曲工作了。他来到瑞士克拉伦斯休养,在这一段时间里完成了《第四交响曲》和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并且开始构思小提琴协奏曲。此时的柴科夫斯基虽然已经很熟悉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但他还是不断征求当时与他同住的俄国小提琴家科泰克的意见。作曲进展得很顺利,一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随后,柴科夫斯基便将乐谱寄给了梅克夫人,而这次却未能得到梅克夫人的赞许;于是他又将乐谱寄给了当时俄国最负盛名的小提琴家奥尔,希望能由奥尔首演,并打算将作品题献给他。但是奥尔只是简单地看了一遍,就断言此曲是不可能演奏的。权威人士的评价使得这部作品被搁置了3年之久,直至1881年才由小提琴家布洛斯基在维也纳首演。但首演也并不顺利,指挥汉斯·李希特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乐手们不喜欢此曲,演奏很不认真,致使首演失败,同时还受到评论界的恶意贬损与攻击。然而布洛斯基却由此被燃起了斗志,随后,在他坚持不懈地进行了一系列演出之后,这首协奏曲终于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听众的欢迎。于是柴科夫斯基便将此曲原来给奥尔的题献改为布洛斯基。如今,这首协奏曲已经成为继贝多芬、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协奏曲之后的又一首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而当年断言不可能演奏的小提琴大师奥尔后来也改变了看法,他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并且还热情地教授给他的学生们(其中就有埃尔曼、海菲和津巴利斯特)演奏。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中庸的快板—有节制的中板,D大调,4/4拍。第一小提琴以叙事性的旋律奏出引子,逐渐增强到高潮后减弱,主奏小提琴以一个简短的引子进入后,奏出扣人心弦的第一主题,在华丽和装饰性的变化下,主题发展至最强后,又以A大调奏出第二主题。此后是华丽的主奏小提琴与乐队之间热烈竞奏的展开部。在展开部结束之前,进入主奏小提琴的华彩乐段。接下来是再现部,先由乐队与主奏小提琴弱奏出第一主题,逐渐展宽并加强,之后又再度像前面那样出现第二主题,而这次是出现在D大调上,主奏小提琴以充满活力的快速音符冲向结束部,在乐队全奏的强音中结束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有一个标题—短歌,行板,G小调,3/4拍,三段体。首先由单簧管奏出平静而慵懒的前奏,接下来由加弱音器的主奏小提琴奏出略带忧伤情调的第一主题,中间加入木管乐器的穿插,仿佛一对恋人在窃窃私语;第二主题以E大调出现,与第一主题相比明亮了许多,情绪也逐渐活跃。当第一主题再次出现时,它已经变得更加微弱,忧伤的情调也更加浓了。当音乐终于平静下来之后,便直接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是活泼的快板,D大调,2/4拍,回旋式的奏鸣曲。乐队以突强音开场,引出主奏小提琴那激情迸发的引子,强烈的动感预示着后面急风暴雨式音乐的到来。主奏小提琴接着奏出第一主题,从弱到强,逐渐放大;第二主题像一个粗俗的舞者,很不协调地插入其中,与第一主题交替出现,而每一次出现时都有不同的变化。在第一主题不断发展壮大的声势中,主奏小提琴与乐队以竞奏形式形成强烈的对比,竞奏一直持续到最后,在强音中结束。
TOP
6#

回复: 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作曲家介绍:

“让俄罗斯音乐响彻世界”的柴科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Pyotr IIyich Tchaikovsky)俄国19世纪著名作曲家,1840年5月7日生于沃金斯克,1893年11月6日卒于彼得堡。儿时的柴科夫斯基显示出音乐才能,但是没有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1850年进入法律学校,1859年在司法部任职。 1865年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随扎列姆巴学习音乐理论,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作曲,后任音乐学院教授。1877—1890年,柴科夫斯基得到富孀梅克夫人的资助,从此可以摆脱繁重的教学工作,专心从事作曲。柴科夫斯基是俄国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立足于俄罗斯民族音乐,同时又吸收了欧洲,特别是德国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音乐的形式与精神,这种融合得到了极大的成功。由于婚姻的不幸,使柴科夫斯基一度精神陷入崩溃,这种精神上的痛苦始终像阴影般干扰着他的生活。从他的许多作品,如第四、第六交响曲等都折射出他内心的矛盾与抗争;而另一方面,他也创作出许多生机勃勃,多姿多彩的作品,如三部芭蕾舞剧、三部钢琴协奏曲、歌剧《黑桃皇后》、《叶甫根尼·奥涅金》以及一些管弦乐曲和室内乐等。

很少有作曲家的作品能像柴科夫斯基那样受到听众如此强烈的欢迎,至今他的许多作品仍是音乐会上不可缺少的曲目。这除了他很好地利用德国古典与浪漫音乐的风格与俄罗斯民族音乐融合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他的音乐旋律极为优美,配器色彩异常丰富与独特,而且充满了炽热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欣赏性。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几乎囊括所有的音乐体裁,数量浩繁。

柴科夫斯基在世时,他的多部作品遭到贬斥,但奇迹般最终却都成为流传后世的经典之作。在近代西方的音乐评论中,柴科夫斯基仍不被认可属于“音乐大师”行列,也不认可对他“俄国贝多芬”的说法,但他的音乐无庸置疑地被认为具有彻底的国际性。虽然他早期交响乐在发展的技法上流于简单,他推向高潮的手法表现得声嘶力竭,以及过分的重复而造成的喋喋不休唠叨的印象,音乐表现的忧郁与缺乏坚定的气质,也屡遭非议,但他迷人的典型民族风的旋律,高度的音乐修养和高超的作曲技巧、精美绝伦的配器,以及无与比拟的驾驭管弦乐队的能力,都具有强大无比的说服力。从赏心悦目的精雕细琢乃至狂号怒吼的巨大音响效果也成为了指挥家夸张手法的最好发挥,同时也成为全世界广大听众数百年来经久不衰地喜爱柴科夫斯基音乐的重要因素。
TOP
7#

回复: 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音乐体裁介绍:

“亲切对话”的协奏曲

协奏曲是音乐表演中重要的器乐体裁形式之一,最初产生于16、17世纪的欧洲,经过了漫长的演进过程,特别是经过巴洛克时期作曲大师科雷利、亨德尔、维瓦尔第等人的潜心探索与实验,它的编制组合与曲式结构才初见倪端。总的来说,协奏曲是指一种由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合奏的管弦乐队的交互演奏的形式,如果更为形象地说,它就像是独奏乐器与合奏乐队亲切的“对话”,随着乐思的展开,这种“对话”既有对比又相互交融,这与中世纪的单独乐器演奏或乐器的合奏来说,大大丰富了音乐技巧的潜能与表现力,甚至是乐器制造业的开拓。事实上,协奏曲音乐体裁的确立,促进了音乐各个要素的进步与发展。

我们今天经常听到的协奏曲作品大都是创作于18、19世纪。协奏曲历经几个世纪的演变发展,产生的作品也多达上万部(不完全统计)。莫扎特是现代协奏曲的奠基人,他的协奏曲基本上确立了以后的由一两件独奏乐器与乐队合奏的形式,以及华彩乐段的形式。他一生作有50首协奏曲,其中大部分是为键盘乐器所作,不过也有为小提琴、圆号、长笛、单簧管所作的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作品。在他之后的作曲家,基本上都是沿用这样的形式进行创作。

特别要提到的是,钢琴协奏曲形式的创立紧密联系着键盘乐器的制造业的改造与发展。这是由于在17世纪的巴赫以及在他以前的时代,键盘作品的创作是以发音较弱的羽管键琴(或拨弦古钢琴)为主的。众所周知,协奏曲的创作是必须建立在独奏乐器与乐队在音量(或音色)上的抗衡的基础上的,显然古老的键盘乐器已经不能适应这个创作体裁的发展了。一般认为在17世纪由佛罗伦萨制造的以锤击弦原理制造的键盘乐器代替了羽管键琴,这种叫做“Pianoforte”(有强有弱)的乐器诞生了,也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发音响亮的“钢琴”的前身。后来的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李斯特、柴科夫斯基等人将钢琴的高难技巧与华丽丰富的表现力,与交响性融合,把协奏曲这一表演形式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很难逾越的高度。当然,特别是贝多芬对钢琴协奏曲形式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的时代钢琴制造业与钢琴协奏曲的发展交相辉映、日臻完善。与其他协奏曲形式不同的是,钢琴协奏曲的创作与钢琴制造的联系尤为紧密,它们是在互相激励和补充的情景下发展起来的,贝多芬就曾经为多架新制作的钢琴演奏并作曲,而钢琴制造师也根据作曲家和演奏家的要求不断在制作工艺上加以改进。当然,小提琴也不例外,17世纪意大利的提琴制造业空前的发达,对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随着制作工艺的改进,小提琴的音色更为响亮纯美和卓尔不群,也为作曲家更多创作这件乐器的独奏以及与乐队的合奏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这些放射着人类精神火花的协奏曲,依然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是从音乐作品的内涵,还是从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要求来说,都是对演奏者永恒的挑战,而对听众来说,感受和体验音乐带给我们的启迪无疑是最快乐的。
TOP
8#

回复: 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演奏家介绍:


“桀骜不训”的玛莎·阿格里奇

玛莎·阿格里奇在当代众多的钢琴家中最受瞩目,被誉为是钢琴的“女大祭司”。阿格里奇的演奏具有华丽辉煌的技巧,热情奔放的宏大气势和桀骜不训的个性气质,这些特点使她在世界钢琴舞台上独树一帜。

阿格里奇1941年生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幼年就表现出超人的音乐天赋。5岁时师从钢琴家斯卡拉穆扎。经过老师悉心的指导,进步飞快。8岁时即登台演奏莫扎特的《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和贝多芬的《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被誉为 “钢琴神童”。然而,由于老师对于这样一位天才琴童教导乏术,枯燥的重复练习,使年幼的阿格里奇对学习钢琴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情绪,并千方百计逃避上钢琴课。
14岁时,由于举家迁居维也纳,使阿格里奇有幸能在当代著名的钢琴家古尔达的门下学习。在古尔达灵活的、善于鼓励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指导下,阿格里奇重新焕发起对钢琴演奏的兴趣和热爱,同时也因此形成了她日后开放的、有独立见解的与狂放不羁的演奏风格。

两年后,年仅16岁的阿格里奇在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和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上相继夺得大奖。此后,她又随世界著名钢琴家马加洛夫等人,特别是1960年开始与米凯朗基利以及阿什肯纳吉的深造,对于她后来演奏拉威尔、拉赫玛尼诺夫、李斯特、柴科夫斯基的作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965年,阿格里奇参加第七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当阿格里奇在比赛进行中还没有弹奏完第一首规定的曲目时,所有的在场评委都心照不宣地互相交换了会意的眼神,此时大家都明白不用再考虑谁该是这次比赛的第一名了,以后的工作应该是忙着定出谁是第二名的问题。此次阿格里奇又是以技惊四座的震撼摘取了第一名的桂冠。国际肖邦大赛不仅再一次公认了阿格里奇超人的音乐天赋与绚丽的演奏技巧,同时也为阿格里奇走向世界乐坛打开了通路、奠定了基础。

在其后数十年中,阿格里奇广泛演出,特别是在DG旗下录制了贝多芬的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全集、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全集、舒曼的钢琴奏鸣曲、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协奏曲、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协奏曲,以及三次录制了这首柴科夫斯基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阿格里奇以她特有的音乐风采征服了世界,被公认为是本世纪最伟大和最有影响力的钢琴演奏大师之一。
TOP
9#

回复: 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淡泊名利”的纳森·米尔斯坦

纳森·米尔斯坦1904年出生于乌克兰敖德萨的一个犹太家庭,自幼在母亲的影响下学习小提琴,7岁随俄罗斯小提琴学派创始人奥尔的高足托利亚尔斯基学琴,经过三年的学习,琴艺大长。当时老师看到了这个学生不同寻常的音乐天赋,又将他推荐给赫赫有名的奥尔。米尔斯坦在名师的教导下,步入了音乐的坦途。首先是使他有机会与格拉祖诺夫在1920年合作演奏了作曲家的《A小调协奏曲》。1921年,他又结识了与他同岁的钢琴家霍洛维兹,在才艺上互为赞赏并在一起演出室内乐作品。在霍洛维兹的建议下,米尔斯坦在1926年赴比利时布鲁塞尔拜师在小提琴名师伊萨依的门下深造,这段学习对米尔斯坦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紧接在欧洲与巴黎等地的演出使米尔斯坦赢得了更为稳固的世界一流小提琴家的地位。1929年,25岁的米尔斯坦来到美国,与纽约爱乐乐团以及在斯托科夫斯基指挥下的费城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他精彩的演奏又一次征服了美国的观众。
与同是奥尔学生的海菲一样,米尔斯坦有着卓越而精湛的技艺,无论右手的运弓和左手快速而精准的运指,都与海菲难分伯仲。风格上他集奥尔、伊萨依“俄罗斯”和“法国-比利时”学派于一身,各取其长,为其所用,创造了纯美、大气、细腻、秀丽的琴音与风格。

米尔斯坦于1942年加入美国籍。他不像海菲那样把自己围绕在明星的光环之下,而是淡泊名利、潜心在艺术的创作之中。这也是一些听众对这位重量级的音乐大师不甚了解的原因之一。另外与海菲不同的是,米尔斯坦热中于巴赫作品深刻的音乐内涵,1950年和1970年分别录制了巴赫的帕蒂塔和奏鸣曲,他喜爱录制演奏的还有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以及科雷利、塔蒂尼等人的作品,都在名版录音之列。米尔斯还著有《从俄罗斯到西方》一书。1986年7月17日,82岁高龄的米尔斯坦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举办了他的告别音乐会并录音,演奏了巴赫、亨德尔、萨拉萨蒂、帕格尼尼的作品,音色之纯美、技巧之纯熟依然如初,让人难以置信。1992年,米尔斯坦在美国逝世,享年88岁。

米尔斯是一位默默进取的小提琴大师,他用精湛的演奏艺术,在20世纪乐坛书写了辉煌的一笔,正像他自己所说:“艺术家是伟大艺术的体现者,而非艺术家本人。在我看来,一位虔诚的教徒敬重的是牧师所代表的宗教信仰。”
TOP
10#

回复: 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演奏乐团介绍:

皇家爱乐乐团

皇家爱乐乐团是英国伦敦四大交响乐团之一,由英国指挥家比彻姆创建于1946年。在乐团创建初期,比彻姆曾说服了许多杰出的演奏家加入乐团,从而使乐团一起步便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之上。新组建的乐团在比彻姆的指挥下参加了爱丁堡音乐节和格林德伯恩音乐节,他们精彩的演奏引起乐坛瞩目。随后的五十年代,比彻姆率领乐团出访了45个国家,演出了大量的英国作品。1960年,乐团聘请德国指挥家肯佩出任常任指挥,1961年比彻姆去世,1963年肯佩被正式任命为该乐团的音乐总监。肯佩在接任皇家爱乐乐团音乐总监之后,带领乐团在美洲演出了52场音乐会,不仅使乐团的水平大大提升,同时也使得乐团的声名远播。1975年,由于肯佩转任BBC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乐团便由匈牙利指挥家多拉蒂接任常任指挥,多拉蒂上任后首先扩展了乐团的演奏曲目范围,使得乐团的演奏风格更加趋于国际化。1978年多拉蒂转任美国底特律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之后,乐团本想邀请前苏联著名指挥家特米尔卡诺夫出任音乐总监,但由于前苏联政府的干涉,不放特米尔卡诺夫出国,因此这一计划落空。1979年,奥地利指挥家韦勒出任了该乐团的指挥,随后福斯特、汉斯·冯克、梅纽因等人也都相继短期指挥过该乐团,直至1985年安德烈·普列文出任该乐团的音乐总监,才成为乐团一个新时代的里程碑。而此后阿什肯纳吉的继任,又使得乐团的水平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
TOP
11#

回复: 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维也纳爱乐乐团

维也纳爱乐乐团创建于1842年,创史人是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奥托·尼古拉,同时也是由他确立了乐团的组织结构和演出季的规范。近百年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指挥都是聘请当时最负盛名的指挥家瓦尔特、赫斯贝尔格、魏因加特纳、富特文格勒、克劳斯等担任。许多标榜史册的作曲家,像勃拉姆斯、马勒、布鲁克纳、理查·施特劳斯等也都曾亲自指挥过这个乐团并演出过自己的作品。乐团从建立的第一天起就有不招收女性演奏员的传统。乐团从1932年起开始不设常任指挥,自此,托斯卡尼尼、克里普斯、卡拉扬、索尔蒂、博斯科夫斯基、马泽尔、克莱伯、阿巴多、穆蒂、梅塔等国际乐坛赫赫有名的指挥大师都曾相继担任过该乐团的客席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一直保持着鲜明的德奥音乐传统风格,典雅而流畅,弦乐音色优美而独特。同时,由于这个乐团每年一度在金色大厅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通过荧屏介绍给全世界人民,从而拥有最广泛的知名度。
TOP
12#

回复: 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作曲家:柴科夫斯基

直到19世纪后半叶,在几位天才作曲家的大作出现之后,俄罗斯音乐才逐渐繁盛起来。在今天看来,柴科夫斯基是这些作曲家中最重要的一位。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出生在维亚特卡省的首府沃金斯克,父亲是矿山工程师,母亲性格忧郁。柴科夫斯基从很小的时候便已显露出音乐才华,他在沃金斯克开始学习钢琴,1848年随家人移居圣彼得堡后,柴科夫斯基仍然继续着钢琴的学习。后来他进入培养政府文职人员的学校学习,但最终柴科夫斯基还是决定放弃了这个职业,改而从事了他最热爱的作曲。在柴科夫斯基近四分之一世纪的创作生涯中,最著名的作品是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和第四、第五和第六交响曲以及此唱片中收录的两首协奏曲。这些作品充分体现出柴科夫斯基个人的音乐风格,既不像那些俄国批评家所说是完全德国式的,也不是国外批评家所说的彻头彻尾的民族主义风格。

由于在那个时代同性恋是备受谴责的一种行为,因此柴科夫斯基为保守这个秘密而饱受磨难。此外,他那短暂错误的婚姻给他精神上带来无限痛苦,他便以通信的方式开始了与富有资助人冯·梅克夫人亲密与长期的交往。尽管柴科夫斯基的性格压抑且自怜,但他通晓多种语言四处游历甚至远足美国,1891年,柴科夫斯基参加了卡内基音乐厅的开幕仪式。1893年11月6日,柴科夫斯基去世,原因可能是自杀,有传闻说他与一位年轻贵族的关系被泄露而受到了威胁。作为一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生前所受到的公众评价毁誉参半,而在他身后,却受到全世界的爱戴而成为了不朽的大师。


本专辑收录的两首协奏曲

1874年11月至1875年2月期间,柴科夫斯基创作了他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这是他的三首钢琴协奏曲中最成功的作品。作品以充满热情的宏大主题开始,并结合着谐谑曲式的过渡乐段和抒情的第二主题贯穿整个乐章。第二乐章是甜美的、时而梦幻般的乐章,其间有一段灿烂而高难度的间奏。尽管较平静的副主题出现在令人目眩的音乐中,充满活力的最后乐章仍像具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始终在推动着音乐的前进。《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878年的三、四月间,第一乐章明显比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温暖抒情得多。其第二乐章虽有为独奏家展示技巧的炫技部分,但激昂又带有几分悲壮的情绪始终贯穿整个乐章,音乐没有停奏直接进入戏谑的最后乐章。


本专辑两部作品的首演

像许多经典曲目的经历一样,这两首协奏曲在首演时也被冷落过。《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是题献给德国伟大的钢琴家兼指挥家汉斯·冯·彪罗的,1875年10月25日由冯·彪罗在波士顿首演。当时一位评论家这样写道:“这像是一段杂乱无章的空洞的乐曲,只是点缀着几声作响的钢琴和各种管弦乐器不规则的伴奏”。对于《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评论也好不了多少,这首乐曲是题献给阿道夫·布鲁德斯基的,并由他于1881年12月4日首演。演出引出了著名音乐评论家爱德华·汉斯立克的一段无情评论:“第一乐章开始还算朴实,有些音乐感,有些生气,但很快庸俗的情绪就占了上风……,这时的小提琴不是在演奏,而是在撕扯和敲打。‘慢板’的开始还算不错,可是却突然进入了最后的乐章,这就好像把我们突然置身于俄罗斯那粗俗和令人不快的假日狂欢中……,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给我们这样的印象,……这是可以令耳朵发臭的音乐。”


历史背景

柴科夫斯基创作这两首协奏曲是在1877-1878年间,当时的欧洲处于相对和平的时期,然而当时的俄国,却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统治下正与土耳其发生着一场战争。当时英国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奥匈帝国是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统治,德国是威廉一世国王,而法国是首相更迭,美国则是格兰特总统和海斯总统的时期。


文化背景

在1874-1878年期间首演的音乐作品有《鲍利斯·戈杜诺夫》、《魔笛》、威尔第的《安魂曲》、《卡门》,以及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和《小提琴协奏曲》。这期间在拜罗伊特还举行第一届瓦格纳音乐节,柴科夫斯基参加了音乐节,但他觉得无味难耐。这期间还出版了《安娜·卡列宁娜》、《汤姆·索亚历险记》、马拉美的《牧神午后》等书籍诗作,法国印象主义也正处于高峰期。


录音的艺术家

1941年,玛莎·阿格里奇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她先后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及欧洲学习钢琴。她从16岁开始了国际演出生涯,之中她曾中断三年,于1965年阿格里奇重返音乐会舞台。她与世界大多数著名乐团、室内乐团、独奏家与指挥家合作过,其中包括她的前夫夏尔·迪图瓦。

1936年,夏尔·迪图瓦出生在洛桑。他在洛桑和日内瓦学习音乐。从1960年代开始,他指挥过众多世界优秀乐团。1977年,他担任蒙特利尔交响乐团音乐总监,1990年担任法国国家管弦乐团的音乐总监。

纳森·米尔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提琴家之一。1904年,米尔斯坦出生于敖德萨,1920年,他举行了职业首演, 1925年,米尔斯坦离开了俄国,开始了全球巡演并成为了美国公民。1992年,米尔斯坦在伦敦逝世。

1933年,克劳迪奥·阿巴多出生在米兰,他是当代最杰出的指挥家之一。阿巴多在家乡接受教育后,来到维也纳跟随汉斯·施瓦洛夫斯基学习指挥。阿巴多曾担任过许多要职,斯卡拉剧院的音乐总监、伦敦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音乐总监,1989年,阿巴多入主柏林爱乐乐团。


数字重整技术

数字重整技术使你可以听到原始录音的音质,因为这种录音使用了数字技术重新录制,其母带是数字格式。而原来使用模拟技术制作的母带只能复制一张原始录音的拷贝,而且与原始录音相比,拷贝有背景噪声和失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