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而不朽 精彩却惨淡——记多纳伊与NDR访沪音乐会之贝多芬专场 [复制链接]

1#
2008年10月11日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
克里斯多夫·冯·多纳伊指挥北德意志广播交响乐团
贝多芬—《莱奥诺拉第三序曲》、《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一号》、中国作品—《花好月圆》

说起北德意志广播交响乐团,我对它是有特殊感情的。在爱乐历程之初,我买下的第一张贝多芬交响曲唱片,就是由这支乐团演奏的。那只是一个机缘巧合,因为彼时自己根本没有刻意留心过指挥与乐团的信息,只是因为唱盘所包含的两个曲目吸引了我。但正是那张CD,却让我一度久久沉迷于“田园”的隽永与“命运”的激昂之中。后来,我终于知道封面上那一行并不起眼的标示具有何等经典的份量——Gunter Wand conductor NDR-Sinfonieorchester(君特·旺德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不久之后,我便又买下了旺德与NDR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为RCA录制的贝多芬九部交响曲,此后这套唱片就几乎是我听得最多的一套贝交全集。时至今日,在比较过越来越多不同诠释风格之后,我依然觉得《企鹅指南》对旺德-NDR版全集的评价是名副其实的,它仍旧是现代乐器版贝多芬交响曲录音的不二之选。

基于这个特殊情结,当得知NDR将在现任音乐总监克里斯多夫·冯·多纳伊的带领下访问中国,并将其中一场音乐会定为贝多芬作品专场,我自然给予了最紧密的关注。多纳伊,这位资深的匈牙利裔指挥大师,其实出生、成长在德国,艺术事业的起步也在德国;而在结束了长达十五年之久的“克里夫兰时代”后,多纳伊又在自己七十五岁高龄时,回到德国,担任NDR的领导者。在当今德国的几大一线乐团里,多纳伊是少数几位德国籍的音乐总监(除此之外也只有梯勒曼与慕尼黑爱乐这一组合了)。曾看到有评论说,NDR是当今为数不多仍能较好保持德奥传统韵味的交响乐团之一,那么想必多纳伊与乐团的合作,将会为这种经典风格的传承增加更大的保险系数。而2008年10月11日的东艺音乐厅,在欣赏完他们访沪音乐会的贝多芬专场之后,我更坚信,只要多纳伊在,北德广播的传统就不会丢!

演出在《莱奥诺拉第三序曲》中拉开帷幕,NDR动用了全部的弦乐编制,低音大提琴上了八把。去年相近的时节,在这同一个大厅,我曾聆听伊凡·费舍尔指挥布达佩斯节日乐团上演这同一个曲目,将之与北德广播交响乐团的这个演奏作比较,两者所实践的艺术风格取向着实泾渭分明。如果说前者是以大型乐团编制崇尚用本真主义手法再现贝多芬音乐的杰出代表,那么NDR无疑旗帜鲜明地延续着二十世纪大部分年代所惯用的,以大乐团形式、采用现代乐器、非仿古格调演奏贝多芬管弦乐作品的普遍传统。现场我欣慰地感受到,NDR的确还保持着德国乐团丰满、质朴的暖色调声音传统——弦乐尤其厚重、绵密;木管声部总体实力很强,音色灵动之中不乏温润;铜管乐的光泽感、金属感并特别显眼,但却扎实、平稳。总体上感觉与以往通过录音传递给我的NDR乐队音响特性还是较为一致的。由此,我认为现在的这支北德广播交响乐团,依然有资格堪称用传统大乐队风格演奏贝多芬作品的最佳代言人之一。当然,以上这些褒奖之词,并不意味着NDR是一支处处无懈可击的乐团,他们的铜管声部偶尔还是会出现某些细微的瑕疵,这大约也是除柏林爱乐之外大多数德国乐队的通病(当然,BPO也不是每次都很稳定)。总体印象上,NDR与去年到访上海的慕尼黑爱乐在乐队声音风格方面是较为贴近的,不过由于两者分别在不同的音乐厅举办演出,也就很难从细节上加以评判、对比。

在保持乐队音色传统的同时,多纳伊显然还赋予了这支老牌乐团以细腻而充满变化的表现力。《莱奥诺拉第三序曲》的前半部分,乐团的整体色调显得略有些昏暗,不免让人担心他们究竟是否拥有足够的爆发力来表现贝多芬作品中那份不可或缺的光芒与激情。可转瞬间,忽闻乐团猛然迸发出令人惊骇的能量,就如同阳光在一刹那穿过层层阴霾透射出来的景象!之前的那份多虑也随着乐团迅捷无比的反应而被彻底地抛却到九霄云外。起初尚不适应多纳伊的这种处理手法,但很快就习惯过来,非但不再觉得突兀,反倒被这种充满强烈对比的反差所吸引、折服,整首序曲着实被演奏的波澜壮阔、感人至深。与去年布达佩斯节日乐团那偏重于紧凑、有力的风格相比,NDR的这版“莱三”无疑在音乐张力方面具有优势,多纳伊采用了更为从容不迫的节奏控制,使得整首序曲显得越发大气磅礴。

在接下去的《第四交响曲》中,NDR的弦乐稍稍进行了缩减,低音提琴用了六把。针对作品特性来看,这显然是合适的选择,同时也可见这不是一支需要靠人海战术来强化音色效果的乐团。今年六月份我已经听过一次“贝四”的现场,由张弦指挥美国茱利亚音乐学院管弦乐团。那是一个充满着青春朝气、同时声部平衡缺陷也很明显的演奏。NDR的表现则恰恰与之相反——在格调、气息方面较那支学生乐团而言,丝毫没那种过于外在甚至颇显夸张的活力;虽然对比之下,稍显出几丝暮气,但在声音融合度以及对作品特性的把握上,这支德国老牌职业乐团却不是只领先对手一点半点。而舞台上,明年即将迎来自己八十大寿的多纳伊,已不可避免地在某些方面显得迟钝,但对于贝多芬这部生机勃勃的壮年之作、爱情之歌,他还是显示出老辣的控制力,并以自己丰富的肢体语言,为乐团带去了充沛的活力。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依然能保持这样的舞台状态,难能可贵。

个人理想中诠释“贝四”三个快乐章的最佳状态,大致可用两句话概括——疾步如飞而细节清晰,无拘无束却井然有序。就此以小克莱伯的那两个广受好评的“神版”录音(分别与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乐团合作)为比较对象,那么多纳伊与NDR的这个现场,离“疾步如飞”或许尚存敏捷性上的差距,但细节表现却相当完整、细腻;离“无拘无束”显然还略有境界上的缺失,但“井然有序”方面却着实是无懈可击、堪称完美的。兼之现场这宏大、宽阔的音场,恰到好处的声音混响,整体上便远远超越那两个录音所能带来的震撼。东艺音乐厅的I区着实是欣赏交响乐演出视野最好、声音性价比也最高的区域。

下半场的“命运”或可堪称是中国听众最熟悉的贝多芬经典之作。前些年这部交响名篇似乎在国内舞台上被一度冷落,但最近呈现出强烈的“复苏”迹象。同样是在今年六月份,我就已在上海音乐厅聆听过由萨拉斯特指挥芬兰室内乐团演奏的这部《c小调》。芬兰艺术家们仅仅用五十多人的编制,就为听众奉上了一版动人心魄的“贝五”,令人刮目相看。当然那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上海音乐厅相对局促、狭小的声学环境,在东艺这个大厅,用小乐队来营造大气魄多少会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此番多纳伊和NDR当然有足够理由与条件,使用庞大的乐队来演奏这部西方古典音乐文献中的史诗巨作,他们也的确是这么安排的——弦乐器再度全体登场,低音提琴增加到八把。

这里我不由想到,在当今国际乐坛,除了那些专于复古之道的古乐大师之外,阿巴多、拉特尔等知名指挥家也在近几年屡屡借鉴复古之风——或缩减乐队规模、或一定程度改变演奏技法,从而为我们带来了几套感觉与往昔迥异的贝多芬录音,它们普遍拥有音响清澈、织体轻盈的特点。在这种大环境下,用传统大乐队方式演绎厚重、雄浑的贝多芬,会不会反而逐渐演变为一种另类、一种时髦?这或许很难预料,但假如当真如此,那么多纳伊和NDR的这个贝多芬现场无疑就很值得我们去珍惜、去回味了。因为他们演奏的贝多芬交响曲在保持丰润织体、饱满音色的同时,并没有显出任何古板、乏味之处;速度控制上,多纳伊显得从容而自信,稍稍偏快但呼吸绝不过于急促,绝无任何牵强附会。这些优点,在下半场的“命运交响曲”里呈现得同样鲜明。

即使这是一部我已相当熟悉的作品,但乐团的演奏仍然引人入胜,整个过程没有让我产生一丝倦怠、拖沓之感。多纳伊并没有过分强调声音的浓稠与力度的强劲,但也绝对不曾因为这相对收敛的乐风,而丧失应有的凝重感和表现力,一切都严丝合缝、恰到好处。第一乐章,庄严中透出激昂;紧接着的柔板,抒情、伟岸却又深邃、温暖。弦乐组在第三乐章互相应答过程中体现出的精确、默契,同样是无法忽视的亮点。而光辉灿烂的第四乐章,多纳伊与乐团更赋予其一种异常辽远、开阔的非凡气魄。同样以小克莱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DGG录制的名版作为比较对象,那是一个在音效、速度、氛围等方面都极为紧张炽烈的演绎,但如果你并不热衷那过于外在,甚至有点夸张的风格,那么多纳伊这相对低调、绵长,而思辨色彩却毫不逊色的演绎,应该能够获得你的青睐。

音乐会最后,多纳伊爽快地连续奉上两首加演——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一号》以及中国作品《花好月圆》。前者充分展现出他作为匈牙利后裔的本色,将一首屡见不鲜的通俗作品演绎出相当地道的匈牙利风韵,与我们以往听到的任何一个版本都有显著的区别;至于《花好月圆》,至少这些德国音乐家们奏出了那份热闹和喜气,这就足以应该对他们报以热烈掌声和热情欢呼了。

末了,有些感慨。在国外著名一流乐团纷至沓来的今天,多纳伊与NDR这个组合在上海的交响音乐会演出史上,于受大众关注程度而言,或许只能排在群星谱中一个并不起眼的位置。大概有多纳伊或NDR的支持者会藐视我的这一说法,但假如你了解到他们这两场访沪演出的惨淡票房,可能就不会反对鄙人的观点。以我个人的观察,这或许是近两三年来,票房最为萧条的一支世界级知名乐团。音乐会现场空座率之高、听众持赠票入场人数之多,开演前黄牛票价格之低廉,在沪上同档次演出中可能的确创了一个小小的纪录。早先我在展望下半年演出市场形势的时候,对NDR的这两场音乐会非常看好,也大力推荐,结果却着实令人大跌眼镜。难道北德的号召力就真的这么不堪?还是主办方的宣传不够得力、不够到位?也可能金融危机导致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愿意花钱买票来听音乐会演出的听众群在日益萎缩?抑或如某个观点所说的那样,对于这些世界知名乐团每次访问中国,节目单上总是屡屡出现这些毫无新意的常见曲目,乐迷正在逐渐失去兴趣?原因或许兼而有之。但当我真正欣赏过NDR这高质量的贝多芬专场后,我个人绝不会去抱怨乐团在曲目选择上的“不思进取”;相反,我为能现场体验到如此优秀素质且保持着良好传统的贝多芬交响曲而欣慰,并感动于乐圣作品那旺盛蓬勃而又经典不朽的生命力。与此同时,也为这样一场高水平演出并未获得广大乐迷的关注、无法取得最起码的市场反馈,倍感遗憾。经典而不朽、精彩却惨淡,着实是NDR此次上海之行最贴切的写照。

http://audio100.spaces.live.com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经典而不朽 精彩却惨淡——记多纳伊与NDR访沪音乐会之贝多芬专场

好文!同感!
每次去音乐厅都让我有种担心的感觉,担心好的音乐没人欣赏,担心小孩子吵闹,大人交头接耳、看手机,章节之间鼓掌,喝水,衣装不正,唉,很难堪。
TOP
3#

回复:经典而不朽 精彩却惨淡——记多纳伊与NDR访沪音乐会之贝多芬专场

北德第一场牛市火爆,一波斗牛士悉数惨败而归,第二场俺就没有去斗,结果竟然票房惨淡,走宝了。
全民装浴霸!
TOP
4#

回复:经典而不朽 精彩却惨淡——记多纳伊与NDR访沪音乐会之贝多芬专场

    乐评写成了负担,成了职业。规规矩矩、方方正正。二十八岁就写成了八股文,三十入还能写出什么?
在G弦上……
TOP
5#

回复:经典而不朽 精彩却惨淡——记多纳伊与NDR访沪音乐会之贝多芬专场

转个精彩乐评的连接
http://lts.bbs.net/bbs/01/21954.html
TOP
6#

回复:经典而不朽 精彩却惨淡——记多纳伊与NDR访沪音乐会之贝多芬专场

音乐需要精彩,乐评不需要精彩

北德的这次贝多芬专场是俺的一座里程碑,抛弃了之前俺对唱片中的NDR或多或少的轻视。NDR营造的无比平衡的音响,绝对高于我一贯追求的刺激过瘾。感谢多大师和NDR的全体团员为俺们带来了如此精彩的演出,除了崇拜,还是崇拜
最后编辑scfan 最后编辑于 2008-10-14 18:54:02
TOP
7#

回复: 经典而不朽 精彩却惨淡——记多纳伊与NDR访沪音乐会之贝多芬专场

原帖由 hofmann 于 2008-10-14 14:46:00 发表
北德第一场牛市火爆,一波斗牛士悉数惨败而归,第二场俺就没有去斗,结果竟然票房惨淡,走宝了。   



最近牛市特点:都是1600-2200的高价票,一点都不亲民。

有次在东方艺术中心听音乐会,中间休息时在门口还有黄牛在兜售2200的票子:号称100元可以买张2200元的A区的票,换个好位置听下半场的精彩音乐。呵呵
TOP
8#

回复: 经典而不朽 精彩却惨淡——记多纳伊与NDR访沪音乐会之贝多芬专场

原帖由 scfan 于 2008-10-14 18:52:00 发表
音乐需要精彩,乐评不需要精彩

北德的这次贝多芬专场是俺的一座里程碑,抛弃了之前俺对唱片中的NDR或多或少的轻视。NDR营造的无比平衡的音响,绝对高于我一贯追求的刺激过瘾。感谢多大师和NDR的全体团员为俺们带来了如此精彩的演出,除了崇拜,还是崇拜

多纳伊给我的印象也是平衡,还有个工整。
TOP
9#

LZ听的应该是第2场,我去听了第一场,因为更喜欢第一场的曲目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