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最感于国歌唱响时 [复制链接]

1#
刚看完了今年屡夺大奖的影片——《玫瑰人生》,这部电影叙述法国著名歌唱家EDITH PIAF传奇的一生,纯粹地从电影欣赏的角度来说,我并不怎么喜欢这部片子:因为我觉得整部影片叙述零乱,主题不够鲜明,虽然确实表现出了PIAF的人物性格特点。但有影迷认为人物传记类的影片就应该是这样的——“零乱”,才显得真实、让人信服,而我却不能苟同这样的观点。让我们对比一下《巴顿将军》、《左拉传》等同类的影片吧,这差距就可见一斑了,当然后者是选取了主人公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经历作为整部电影的主旨的,但我觉得就应该是这样的,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部。

当然我不想花更多的笔墨来阐述我对于《玫瑰人生》的观后感,而想从其中的一个小插曲来引出我的话题。那个小插曲就是当小PIAF在和他父亲,一个马戏团的小丑,当众表演时,小PIAF第一次展示了自己的歌唱天赋,而她所唱响的正是法国国歌——《马赛曲》,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伫足聆听,这不仅仅是因为小PIAF的歌声是那么的嘹亮、有力、坚定,更主要的是《马赛曲》作为法国国歌在每一个法国人心中特殊的地位从而很好地渲染了此处的场景气氛,毫不夸张地流露出了路人的心理状态。这一点也同样引起了作为观众的我的强烈共鸣——最感于国歌唱响时。

国歌——一首普通的曲子因被赋予了特殊的涵义而令其具有了超越音乐本身的价值与作用,尤其是对本国的国民来说,让人感到振奋。如果说是因为国歌的音乐形式都是进行曲式的,所以比起一般的音乐更有振奋的感觉的话,我只能说这样的说法只说对了一半,虽然有大部分国家的国歌都是进行曲式的,譬如:《义勇军进行曲》、《马赛曲》、《马梅利进行曲》《星条旗永不落》等等,但也有例外:德国的国歌《德意志之歌》就选自于海顿的《皇帝四重奏》第三乐章,英国国歌《上帝保佑女王》——世界上最古老的国歌,也是个例证。

所以说我们之所以对国歌——无论是本国的还是他国的,都会有种莫名的感觉的话,除了因为音乐本身曲式等元素的影响,更主要的是来自我们的内心情感的流露。记得从小就接受到对于五星红旗、《义勇军进行曲》的内涵的熏陶,看到红旗就要联想到新中国是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听到国歌就要浮现出革命先驱为打败侵略者前赴后继的英勇战斗。这样的讲述当然无可厚非,但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牵强的解释又有什么更深刻的涵义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从小就接受教条式的教学、接受无数牵强的解释,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服从而不是去问为什么。

对于国旗、国歌一开始的感情也就是处在这样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下而形成的,但随着我们对周遭事物的逐步了解,我们做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就急切地想去否定那些原本教条式、填鸭式的灌输。可是还有一些想法是为原来的答案找到了更适合于我们的解释与理由。对于国旗、国歌的感情就是这样,我为之动容、为之振奋、为之肃然起敬,但不是因为在上一段中老师所告诉我们的,而是在奥运会、在大型的比赛中一遍又一遍听到《义勇军进行曲》后的情感积累的结果,他代表了中国的实力、中国的胜利,被尊重、被认可。作为一个中国人也会莫名地沉浸在这个氛围之中。

一直很喜欢加图索在高唱《马梅利进行曲》时的那种略显夸张的表情,他总是唱得那么的有劲,唐蒙常把这时的加图索比作一个孩子,有点傻但很纯真。我想说这就是国歌这个特定的乐曲所带给我们的独特感化作用——饱含深情的。我更想说这就是一种“归宿感”,人类是群居动物,需要有家、有社会、有国家,从小家到大家,我们何尝不是在寻求一种“归宿感”、一种身份的被认可,而国歌正是成为了一个国家人民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可能也是唯一的纽带。只有在国歌唱响时我们才真正感到和祖国是贴的那样的近,只有在国歌唱响时我们才会将祖国的荣辱和自己相连,只有在国歌唱响时我们才会那么地为之动容、为之振奋、为之肃然起敬!

也许这时的我能够真正地理解为什么在《风云儿女》中唱起《义勇军进行曲》时那么地催人奋进,为什么在《玫瑰人生》中唱起《马赛曲》时会让匆匆路人伫足聆听;也能够理解为什么那些奥运夺牌健儿在面对冉冉升起的国旗泪流满面,为什么那些海外游子每当听到国歌时思乡之情顿时油然而生——

这就是国歌——让我为之动容、为之振奋、为之肃然起敬。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最感于国歌唱响时

好帖
TOP
3#

回复:最感于国歌唱响时

今年,对我们的《国歌》特特的有感觉。
壮士豪情怀天下
英雄仗义本无名

江门市青年音响爱好者协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