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笑笑生
liuenhui 在 2007-4-7 13:22:30 发表的内容 相比过气明星杰希·诺曼去年造访上海,此番瑞妮·弗莱明的来到对爱乐者而言无疑更具号召力。一方面,后者正处于自己的艺术黄金期;另一方面,演出场地上的区别也令人鼓舞——无论如何,大剧院显然比大舞台拥有更好的声音还原效果。所以对于诺曼的那场演出自己丝毫提不起兴趣,弗莱明却让我充满着期待。演出前一天下午我错过了听公开排练的机会,事后听闻歌唱家一结束在音乐学院的授课,甚至来不及吃饭就准时赶到剧院参加合练,令人敬佩。朋友去完回来又一个劲的夸赞,讲弗莱明不但歌唱技艺出色,为人也很和善,毫无“耍大牌”的作风不说,甚至没什么明星架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赞誉,肯定配得上“德艺双馨”这四个字了!这位大器晚成的世界级女高音歌唱家用她的歌喉和敬业精神,同时征服了观众和媒体。 4月4日晚,终于得以现场一睹这位国际巨星的风采。弗莱明为自己的这场演出准备了两套不同色调的晚礼服,黑、红各一,分别对应上下半场演出曲目的格调。上半场她严肃而庄重地演唱了理查·斯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下半场她热情、投入甚至略带些炫耀地演绎了普契尼、罗西尼三部杰出歌剧中的著名唱段——《赛密拉米德》中的《优美的光在诱惑》、《贾尼·斯基基》中的《我亲爱的爸爸》以及《托斯卡》中的《为艺术,为爱情》。当然,还有为数不少且品质优异的加演,包括:理查·斯特劳斯的歌曲《明日》和《塞西利亚》、带有鲜明爵士韵味的格什温《夏日》以及影片《绿野仙踪》里脍炙人口的主题曲《飞越彩虹》。 虽然下半场的演出气氛更为轰轰烈烈,但对我而言最为宝贵的回忆还是来自上半场。《最后四首歌》的好唱片并不难找,即便是一代大师施瓦茨科普夫在EMI的那张著名立体声录音,也一度在国内YLJ市场里遍地开花、低价贱卖。然而,自己却从来不敢奢望能在现场聆听一遍这部浪漫主义晚期的声乐杰作——在世界范围内、甚至纵览唱片历史,能有几位歌唱家敢于去挑战它并获得成功?幸运的是,弗莱明让我体验到了这样一回终身难忘的经历。这凝结着作曲家一生创作技法精华、深沉晚年心绪与丰富人生阅历的四首歌,弗莱明当然经过了反复探究、深思熟虑,由此才成为她最擅长的保留曲目。现场的整个演唱显得那样意境深远、自然朴实,氛围朦胧恍惚——时而透出和煦光芒、时而又转向阴郁凝重,展现出细微、含蓄而又充满变幻的诗情画意。在这首作品中,弗莱明一直保持着虔诚的心态,丝毫没有卖弄嗓音的迹象,肃穆而纯净的气韵贯穿始终。这种以往只能在音响前体验的迷人感觉,竟真实、鲜活而生动地展现在面前,必将是永远珍贵的记忆。 如果说上半场的《最后四首歌》更多展现出她深厚艺术修养的话,那么下半场的歌剧名段选唱以及那些风格多变的加演曲则展现出弗莱明多面的歌唱实力,甚至也会偶尔故意地炫一下技。对声乐我是外行,没有资格对弗莱明的演唱技巧加以任何专业评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她向听众展示了自己当今世界一流的歌唱水准,兼顾柔美、温润、细节与高亢的多彩嗓音,稳健、绵长且多变的自如气息,无不令人陶醉。弗莱明用她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感动了包括我在内的几乎所有现场听众。最后全场起立向弗莱明鼓掌致意的场景便是最好的佐证。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担任乐队伴奏的上海交响乐团。在常任指挥挪威大胡子泰尔杰·米盖尔森的率领下,不但圆满完成任务,某些方面甚至令人刮目相看!如果说上半场的开场曲目李斯特交响诗《前奏曲》在高潮段落尚有些拖沓无力的话,下半场的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则倍显精神,而后的《乡村骑士间奏曲》也展现出不凡的素质。当然这些常规曲目的出彩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伴奏《最后四首歌》时,乐队较为平衡的音响给人留下不错的印象;极为吃重的圆号声部也显然经过了刻苦磨练。整体上感觉,乐队与人声的融合没有暴露出太明显的瑕疵,指挥和乐师们肯定都是下了功夫的。第四首歌《在夕阳中》渐趋静籁的尾声旋律中那惆怅迟疑、恋恋不舍的悠长意蕴被表达的十分到位。另外应该点名称道的还有乐团首席潘寅林,在第三首歌曲《入睡》中那段温情无比的小提琴solo简直有沁人心脾般的美,与弗莱明那高贵的嗓音完全称得上相得益彰。当然完美远远称不上,譬如合奏时音量控制还欠缺一些功力,米盖尔森也显然还不是一位合适歌剧伴奏的指挥。http://audio100.spaces.live.com
伤心小剑
易水寒
荣誉博士
kevin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