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手中有荷兰一版,后求得德版一张,期间又偶得美版一张,至此同一录音的三个不同产地版本悉数到手。啥也不说了,缘分呐!!!
特别感谢kityoui兄和guangdongtv兄(排名按到碟顺序)
借个图来帖!!!
[upload=jpg]Upload/200651010502986941.jpg[/upload]
早就看到很多很多DX对CD的产地颇为挑剔,今时得此机会,我也现个眼——把三个版本拉出来恁个放血!!!
介绍以下我的器材:
CD:雅俊CD62
GF:音乐传真A3(没点2)
YX:单拿听众52普通版
线:范登豪不知啥系列的线(不贵)
试听片段
序曲(1)
哄仙后睡觉(4)
夜曲(8)
夜曲后面的一首(9)
婚礼进行曲(10)
最后一首(14)
需要说明,由于我的音箱是书架箱,所以在大动态面前我只会略以带过,而试听重点则在某些弱奏的片段(后面会列出);加之之前在坛子里被灌输了一些类似“德版厚声”的心理暗示,所以在此无法保证比较结果是绝对客观;但是我尽量把自己的真实感觉表述清楚!
首先听的是有独唱的第4段,3版表现差不多,没听出什么偏差,浪费了一些时间,不好意思:)
接下来是婚礼进行曲(10),铜管嘹亮,壮丽至极。此段似乎德版更辽阔一些。说实话,在大动态下,小听众52实在没什么表现,三个版听着差不多,所以后面就不比强奏的地方了。
第8、9两段,由于这两段都是弱奏起始(该戏剧配乐多为弱奏起)加上我自认为这套器材还原力和解析力还算不错,所以反复比较了多次。听了几遍以后忽然发现,其实三个不同产地版本底噪的差别远大于乐器的音色!!大概是这部作品在我来说听得太多了吧,乐声一响,就被门德尔松的旋律迷到忘记音色比较:)
第14段,童声合唱团的声音真可爱。刚开始唱的时候,定音鼓的声音提供了比较的切入点:德版低频宽一些;荷版有些蒙;美版相对来说比较紧凑。上述结论经过10次左右的对比得出,而且差别决不是一听就有的!
最后听了序曲,只比较了前面一点点,就是管乐接弦乐(间或有拨奏)的那“一点点”,底噪再次起了关键的做用!德版略松,荷版偏弱,美版比他俩“沙沙”的厉害一些。弦乐的部分,荷兰版比另外两版细一些,拨弦的片断也略单薄;美版在密度上略胜;德版似乎真的“比较厚声”:)
结论:因为我总觉得我的器材声音走向偏明亮一些,所以,美版和德版就有了稍微明显的区别。而同样因为器材声音不够厚实,使我更喜欢德版的表现。美版可能在某些细节的表现会更好(序曲开始第一个长音的时候,右声道有一个“杂音”,就这个“杂音”而言,美版清晰过其他两版——声音颗粒大过)。如果有机会在高价位的器材上比较的话,我想差别可能会更大。
比较遗憾的是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无法做盲听对比。不过如果真要是盲听,我还真不一定会有上述结论——因为我清楚的知道播放的是那张碟,主观因素又占了一定的分数。
如果声音真的可以用金字塔的纵切面,即等腰三角形来表示的话,那么比较符合我感觉的比喻就是:将这三个版本都拟成等腰三角形,则好象德版的顶角为80度,荷版的顶角为78度,美版的顶角就是75度。构成这三个三角形的线条则以德版最为粗重,美版次之,荷版垫底。
最后看来,三版的区别虽然有,但决不影响对音乐的再现(因为我听哪张都很舒服,区别只是硬去找出的)!有实力的朋友也尽管去找理想中的天使德版吧,因为在好器材上,我所说的一点点的区别,一定会被放大很多!(只对EMI,其他公司还没机会比较过)
再告诉另外不想麻烦的朋友,产地的区别远没有版次的区别大(关于这点,我想比过的人应该很多)!所以如果您不是象我一样对某张碟有着特殊的情结,那么市面上能轻松买到的那个版本应该足够听了!
PS(这么用的是这俩字母吧):
同样都是天使版的封面,美版的盘却是红白标的,不知何解。望知道的朋友能给予解答,在下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