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圆梦之夜——柏林爱乐上海音乐会观赏记】 [复制链接]

查看: 3815|回复: 11
1#
时间:2005年11月11日
地点: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
艺人:西蒙·拉特尔爵士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节目:海顿《D大调第86交响曲》、阿代《避难所》、理查·斯特劳斯《英雄的生涯》

被柏林爱乐的这一通心理折磨,前后足足近两个月。从9月16日那个记录在案的“柏林爱乐之梦”算起,到11月11日真正进得东方音乐厅亲眼目睹、亲耳聆听这支超级乐团的表现,实在有许多感慨。而当演出大幕落下,缓缓从东方艺术中心走出来的时候,我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眼眶有些发热。真的,聆听这样一支乐团的演奏,经历的过程中让我无比激动,回味的时候却抑制不住地想哭……

●假票!竟然有大量假票!

提前半个多小时来到东方艺术中心。在我的印象中,从来没过如此众多的黄牛聚集在一起,也没有见到过如此众多等待牛票的痴心观众。黄牛手里的票数量似乎很富裕,总体的形势是高价票多、低价票少。由于买家对于后者的需求量远远大于前者,因此在黄牛手中高价票往往只能以低于面值的价格卖出去,而低价票却往往可高于面值出手。我这个有票的人之所以会如此关注牛市行情是因为心里打着另外一个算盘——毕竟我所在F区位处乐团的侧后方,声音效果必定是要打折扣的,所以我想试试运气,用手里这张600元价位的票从黄牛手里换来位置更好的票,当然贴进一些钱去乃是必然,只要价格合适我还是愿意考虑的。

但渐渐就传出风声,竟然有假票!有观众持着从黄牛手里购来的票入场,却被检票人员退了出来。形势一下子就紧张起来,包括大批的黄牛,因为他们自己也不能确定手里的票到底是真是假。遇到这种情况,我实在不敢掉以轻心,只得放弃念头匆匆入场。在检票处又遇上买到假票的观众,服务员正在仔细解释,原来假票的纸张质地相对偏软偏薄,且印刷字体颜色偏深,但好笑的是她们说用自己手里的验票笔却无法分辨真假,只能通过仔细目视和手感体验,而手感正是辨别真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心里免不了一阵唏嘘,或许在如今的上海演出市场,也只有柏林爱乐的到访能掀起造假团伙的疯狂。看着一脸无奈的购假者们,也真是颇感同情。

●意料之中的商业头脑

50元一本的节目册算是我至今买下的最昂贵的一本节目册,但仍旧心甘情愿地掏钱,毕竟无论如何应该留作纪念。很厚实的铜版纸加上精美的印刷,内页采用统一的复古风格和泛黄色调,整体设计上算是有一定艺术品位的。不过仔细看下,对于曲目的介绍,中英文两部分在措词上明显不同,大部分情况下,英文说明更为详细一些。与小泽征尔音乐塾演出的那本免费、精致又厚实的节目册相比,手头的这本奢侈品自然不会令我产生多少好感。

大堂内摆了好些个摊位,有卖过期《爱乐》杂志的、有兜售柏林爱乐与拉特尔相关音像制品的。唱片和DVD等都是京文和普罗艺术的引进版,虽然提不起我任何的兴趣,但看上去购买者还是相当踊跃的。其实外国佬也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从想这次柏林爱乐的亚洲巡演中捞得好处,环球公司特意推出了一张双碟套装唱片,从自己庞大的曲目库中找出BPO此番演出的绝大部分曲目(除了《海盗》和《庇护所》),由阿巴多、卡拉扬和布列兹分别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但在现场我并没有发现这套唱片有售。

●熟悉的脸蛋儿们

随着这次柏林爱乐的到访,拉特尔或许将会成为继卡拉扬、小泽征尔之后,又一位在中国人心目拥有超级知名度的指挥大师。我在这里所指的知名度,决非是指在古典音乐爱好者心目中的地位,而是面向普罗大众的知名度。就好像以往很多人并不喜欢听古典音乐,却知道卡拉扬、小泽征尔的名字那样,拉特尔也已经成为了这样一位具有极高人气的大师。国内三大古典音乐杂志《爱乐》、《音乐爱好者》以及《人民音乐 留声机》最新一期的封面人物,全都是这位一头灰白卷发的英国人。但只有当在现场以如此近的距离亲眼看到他时,你才会发现,在西方人中拉特尔绝对算不上高大威武,可矮小、瘦削的他,肚子却微微有些鼓起,或许是这个年纪不可避免的生理趋势。而那头标志性的卷发在现场看起来,似乎尤其抢夺眼球——圆的几乎完美、银的好象发光。

坐在乐团后方的好处就是可以完全领略拉特尔的指挥风采,而这场音乐会也让我好好地欣赏了一番这位素来以面部表情丰富著称的指挥大师,与他的两位前任相比拉特尔的面孔是最有看头的——卡拉扬一直板着个脸,而阿巴多则只有痛苦或者微笑两种状态。拉特尔则明显是丰富多彩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呈现出来。他的动作挥洒自如,虽然不像小克莱伯那样流畅律动、也不像小泽征尔那样幽默滑稽,更缺少卡拉扬的那种王者大气,但肢体语言却异常强劲有力、大刀阔斧,时而显出志得意满,时而又深沉持重。

乐团首席Daniel Stabrawa的脸自然也非常熟悉(据说第一场首席是BPO的第一首席Guy Braunstein担纲)。而坐在他旁边的那位日本人Toru Yasunaga,也时常能在电视或录影中看到,虽然隔开比较远,但还是可以发现,他脸上原本那块明显的大黑斑现在已经消失了。其余部分演奏家也都在以往的电视转播或影碟中见到过,因此如今在现场对他们似乎有一种亲切感。至于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木管组、铜管组则由于座位视角的关系,无法一一看清。很努力地寻找却仍旧没有发现长笛首席帕胡德的影子,看来第二场演出,这位具备明星气质的帅哥没有登场献艺,心生小小遗憾。

●海顿真的“顿”住了

这场音乐会的第一个曲目乃是海顿的《D大调第86交响曲》。不知道有多少人熟悉这首曲子,但我个人对于这部作品却有着非同一般的热爱,甚至认为它是作曲家那套六首《巴黎交响曲》中最精彩的一部,尤其是它的终曲乐章何等才华横溢、幽默睿智而令人愉悦。所以在这场演出中,这个作品对我的吸引力绝不亚于《英雄的生涯》。

如果从唱片录音的角度来看,柏林爱乐似乎并非是演奏海顿作品的理想乐团。曾听过卡拉扬时期他们之间合作的一套《巴黎交响曲》,厚重的音色让海顿作品中那种轻盈、质朴的气息消失的无影无踪;到了阿巴多时期,这位当时的艺术总监在录制海顿的时候,选择是欧洲室内乐团,而非自己的柏林爱乐乐团。那么如今在拉特尔的带领下,BPO会呈现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海顿呢?我对此是充满信心的,因为他在伯明翰任职期间曾经为EMI录制过几张海顿交响曲,在他的棒下这支现代乐团完全展现出了作品应该具备的艺术特质。

虽说整套《巴黎交响曲》是海顿当年为巴黎的一支庞大乐团所创作,但拉特尔在现场却并没有肆意地扩大乐团的编制,低音提琴仅仅用了三把,低频效果却已经非常到位。无论是快板、慢板、小步舞曲还是最后令人欢欣鼓舞的终曲,始终充满着古典主义的优雅,又不失海顿独有的幽默。与用古乐器演奏的录音版本相比,拉特尔与BPO在音色处理上显得更温暖、情感表达也较为和煦,但是少了一种紧凑感。

比较令人遗憾的是,海顿在这里真的“顿”住了。第三乐章的小步舞曲结束当口,观众席又想起了掌声,拉特尔先是用手势示意曲目还未结束,请大家安静,但突然发现了正在趁间歇入场的观众,便一条腿踏下指挥台,转头望着源源不断入场的迟到听众。而整个停顿竟足足长达近一分钟!虽然他的脸上依然保持着一贯的笑容,但确实令在场者感到很尴尬。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位观众以为拉特尔的这种姿势是在等待鼓掌,又带劲的拍起手来。但转念一想,难道他是在用这种方式讽刺、嘲弄迟到者?好在这是整场演出最后一次多余的掌声,后面的演出,再也没有出现不合时宜的热情,确实是很大的进步。

●大大小小的铁罐头们

海顿演完,乐团成员全体退场,工作人员上台重新布局,接下来的曲目是ADES的《Asyla》,之所以用英文来标注,实在是因为无论曲作者的名字还是作品的标题,都很难有一个确切的读法。节目册上使用的阿代-《避难所》,但也有地方将之翻译为阿迪斯-《庇护所》。无论如何,对于这位英国新生代作曲家的这部现代作品,大多数人是相当陌生的。但实际上,拉特尔在柏林爱乐乐团正式上任后的第一场音乐会上,便演出了这个作品,并且附加收录于EMI发行的影碟中。

即使是资深乐迷,对于这部《Asyla》也是存有争议的,因为其中充满着怪异的声调以及由各种奇怪乐器构成的打击乐效果。看到乐团最后一排那列叫不上名字的玩意儿,验证了那些乐迷们的说法,唯一可以认出来的便是一排大大小小的铁罐头。这部作品的乐器编制确实庞大,甚至可以看到最侧面有三架钢琴同台(其中两台可能是风琴)。说实话,前两个乐章听我的毫无感觉,甚至心生怀疑,拉特尔何以携带这样一部丝毫称不上悦耳的作品来亚洲巡演?这除了能够显示如今柏林爱乐乐团突破了传统的保守印象之外,对于东方听众而言似乎是毫无疑义的。或许拉特尔作为一个英国人,较为偏爱ADES这样一位同样来自英国的现代作曲家吧。

随后的第三、第四乐章似乎渐入佳境,我们可以听到一些鲜明、强烈的节奏和刺激、宏大的音响,弦乐组甚至模拟出了救护车急促的鸣笛声,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感到一种特别的气氛。可以发现,很多观众都是在笑声中听完这部作品的,但实际上“Asyla”除了“避难所”的解释之外有着“精神病医院”的意思,将字面含义与听觉感受综合起来,我们就可以渐渐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一种意图,对于作品本身的排斥感也自然随之渐渐消失了。

●英雄的生涯

拉特尔和BPO为此次亚洲巡演安排的两部重头曲目均以“英雄”为主题,第一场是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二场则为理查·斯特劳斯的交响诗《英雄的生涯》。按拉特尔自己的话来说,前者是音乐史上英雄题材的发端,而后者则是终结。更意味深长的是,理查·斯特劳斯创作这部交响诗与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如果就体验乐团的音响效果而言,理查·斯特劳斯的这个“英雄”显然要超过贝多芬的“英雄”。中场休息的时候,乐团的编制布局做了又一次的调整,那些古怪的打击乐器全部撤了下去,定音鼓数量增加到四个,并移动到乐团后排的中央。这时候我得以看到鼓手的脸,显然是BPO的元老人物之一,资深乐迷只要瞅见他那撇标志性的小胡子一定会认出他来。而从一些朋友放到网上的照片看,第一场演出并不是由他担任鼓手。两架金灿灿的竖琴位于最侧方,颇为耀眼。演奏这部作品的时候,乐团的乐器布局是我们比较常见的那种,低音大提琴位于指挥的最右手边。但据照片观察,前一天演奏贝多芬交响曲的时候,大提琴被安置在了整个乐团的最后一排并一字排开。要知道,这两种布局所带来的声音效果是有所差异的,适合于不同时期、不同编制、不同风格的作品,这个细节也多少体现出了拉特尔和柏林爱乐的专业精神。

面对这样一支具备高素质演奏技巧的超级乐团,我得以最全情地投入音乐欣赏当中,根本无须担心任何一个声部会产生不和谐的声响(实际上,圆号还是出现了一点点小瑕疵,但不算很严重)。整齐而醇美的弦乐、优雅而灵巧的木管、辉煌而大气的铜管,还有那足以震撼人心的定音鼓,所有这些形容词都不可能描绘出柏林爱乐那让人如痴如醉的声音。印象深刻的还有第三乐章《被爱情迷恋的英雄》中那大量小提琴独奏段落,首席Daniel Stabrawa的演奏实在可与任何一位大牌独奏家媲美,他的琴音在细密中不乏温情,技巧也是无懈可击。第四乐章《在战场上的英雄》拥有全曲最爆棚的效果段落,高潮全奏时体现出的那种磅礴气势和层次分明,或许会让我终生难忘的。

这我想起了卡拉扬,这位过世多年的指挥皇帝,当年他与柏林爱乐合作的一系列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录音,无疑是音乐史上难以超越的经典范例。而现场的这部《英雄的生涯》让我体会到了这支百年老团所积累下的丰厚底蕴,在演出这类德奥经典作品的时候,他们简直就是完美无缺的!即便这样的篇幅对于一部交响诗而言稍稍显得有些长,但四十分钟简直转瞬即逝,自己完全沉浸在了音乐当中,其他早已浑然不觉。

●轻盈灵动的斯拉夫舞曲

观众们的热情令人感动,正曲结束以后,大家以长达近五分钟整齐划一的掌声等待返场曲。而拉特尔和乐团最终带来的是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 Op.46 第八号》。有意思的是,拉特尔对这首曲子的处理并不偏于外向,看似少了一种传统意义上如火热忱,但听来却如此的轻盈飘逸,好似一群少女正无忧无虑地翩翩起舞,无形中赋予了这首作品以一种幽默、灵动的色彩,加上柏林爱乐那优秀的声音表现,简直就是无与伦比了!对比我以往听过的许多版本,似乎都要比现场的这个演奏笨拙许多。

●差远了,差远了!

在音乐会现场你很容易就能发现一些熟悉的面孔,或是政要、或是名流、或是乐坛的知名人士。而我凑巧遇到了上海交响乐团的首席潘寅林先生。走出音乐厅的时候,我一直离他很近,他与夫人的一番交谈中,我听清楚了两句话:其一,实在是听得很开心;其二,差远了、差远了。后一句话从这位颇有资历和知名度的业内人士嘴里说出来,意思自然再明了不过的——我们国内的乐团和人家世界一流的差距实在不是一点点。报上说,上交总监陈燮阳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这真的不奇怪,真的差远了,差得太远了。

在这篇笔记中,我并没有很细致的描绘柏林爱乐乐团的音色特点,实在是因为不敢乱写。我所在的F区处于乐团的侧后方,所以根本无法全面整体地领略乐团的音色。而全场听下来,我也可以肯定,这个区域的座位对于声音效果的影响肯定是不小的。曾想在中场休息时遛到A区,那里还有很多空位,不过东方艺术中心在管理上看来是越来越严格了,没有任何空子可钻。

但音响效果上的遗憾,并不会掩盖柏林爱乐作为一支世界超级乐团的魅力。即使坐在侧后方,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在演奏技术上的整齐划一、音色细节上的精致唯美、整体音响上的层次分明,如果要用最简单的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干净”,当然这个词远不足以评价BPO的魅力,但因为座位的关系,我若发表更细致的感受,显然是不太负责任的。

从我这个角度上听,柏林爱乐的音色与卡拉扬时代所注重的厚重雄浑已经有所不同,显得更为清爽、细致、这一定程度上与许多国内外专业人士对于BPO这些年在音色上所产生的变化也是趋同的。当然,我对于BPO早年音色特点的了解全部来自于唱片,录音和现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两个概念。但如果比较今日拉特尔在EMI的录音以及过去卡拉扬在DG的录音,多少也可以发现BPO在音色上显现出的不同。

有人或许会说,如今的柏林爱乐比过去差远了。我倒觉得,这不一定是一种退步。相反,现在的柏林爱乐确实如一些拉特尔的支持者所言,显得更加灵活多变,适应潮流了。这场音乐会上,古典气质的海顿、现代风格的ADES,以及浪漫主义晚期的代表人物理查·斯特劳斯一起登场,三部格调迥然不同的作品,或幽默质朴、或前卫怪诞、或深沉大气,在拉特尔和柏林爱乐的通力协作下都显现出了非凡的风采。果真是绕梁三日、不绝于耳啊!

作者博客:http://spaces.msn.com/members/audio100

最后编辑liuenhui
分享 转发
TOP
2#

好文章!顶!!
TOP
3#

写的好,真的可以发表了啊!谢谢,辛苦了.
TOP
4#

从我这个角度上听,柏林爱乐的音色与卡拉扬时代所注重的厚重雄浑已经有所不同,显得更为清爽、细致、这一定程度上与许多国内外专业人士对于BPO这些年在音色上所产生的变化也是趋同的。当然,我对于BPO早年音色特点的了解全部来自于唱片,录音和现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两个概念。但如果比较今日拉特尔在EMI的录音以及过去卡拉扬在DG的录音,多少也可以发现BPO在音色上显现出的不同。

有人或许会说,如今的柏林爱乐比过去差远了。我倒觉得,这不一定是一种退步。相反,现在的柏林爱乐确实如一些拉特尔的支持者所言,显得更加灵活多变,适应潮流了。这场音乐会上,古典气质的海顿、现代风格的ADES,以及浪漫主义晚期的代表人物理查·斯特劳斯一起登场,三部格调迥然不同的作品,或幽默质朴、或前卫怪诞、或深沉大气,在拉特尔和柏林爱乐的通力协作下都显现出了非凡的风采。果真是绕梁三日、不绝于耳啊!

同意.
TOP
5#

darajan 在 2005-11-14 2:29:50 发表的内容
我从昨天开始听海顿。上次是3年前。现场经常对我有着颠覆性的作用,柏林爱乐将我对海顿的封冻的心打开了。

下次谁来开导我莫扎特?


我则一直就拥有海顿情结。对于86交响曲,最初买的是多拉蒂的那个decca双张,一听就喜欢的很。后来逐渐收藏了很多,其中比较喜欢的马里纳的版本。凑巧昨天从网上下载到了拉特尔指挥CBSO的86交响曲录音,发现处理手法和现场非常相似,又是一通狂听。我想对于11日演出的三部曲目,对我而言,都已经有一种情结在里面,听到了这些曲目就会让我回想起那天晚上的无比激动。现在就缺《避难所》了,准备去把那张马勒5的DVD买回来。
TOP
6#

如今的柏林爱乐其实我觉得比过去好多了。我很赞同作者的话。
TOP
7#

佩服!!!
TOP
8#

我从昨天开始听海顿。上次是3年前。现场经常对我有着颠覆性的作用,柏林爱乐将我对海顿的封冻的心打开了。

下次谁来开导我莫扎特?
TOP
9#

这么贵的票价,这么贵的节目单!古典音乐本就是为少数人服务的。
TOP
10#

本来以为能考到交大去,以后就有这样的机会了....
可惜可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