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心 RCA Living Stereo 和 Mercury Living Presence SAC [复制链接]

查看: 2188|回复: 8
1#
今天看了HIFI+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作者开门见山,提出Mercury Living Presence SACD的声音转录效果远不如RCA Living Stereo,然后介绍了作者参观分别为这两个系列做模数转换的两个录音室的情况。大致如下:
为Living Stereo做模拟转DSD工作的是位于波士顿的Sound&Mirror录音室。Living Presence系列是在德国的Emil Berliner录音室进行的。两者都使用了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两者处理古典音乐时都使用了DCS的转换器。造成转录效果差别的最重要的原因是Mercury Living Presence系列母带的保存情况远不如Living Stereo系列,而这很可能是由于这些母带随着公司所有权变更多次转移造成的。作者看到有一盘Living Presence的母带收缩了一米多,而且中间还扭转了720度。由于母带情况不好,转换工作进行得非常艰难。
作者问Sound&Mirror的工程师在转制时是否用Living Stereo的黑胶唱片进行对比,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是黑胶与原始的母带相比,有很大的失真(有些失真是黑胶讨人喜欢的因素)。黑胶的制版过程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制版工程师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妥协,尽量保留原始母带上的声音。有趣的一点是,RCA是个大公司,制版工作是排班的,做到一半,下班时间到了,可能下面就是由别人做了。所以,有时候听RCA的歌剧唱片,第一面和第六面声音不一样,就是由于制版不是一个人。
作者在Sound&Mirror录音室对比聆听了原始三声道母带,DSD三声道和DSD两声道的声音。作者的感觉是基本听不出前两者的差别,效果都是非常震撼的。当时聆听的录音是马勒第四交响曲(莱纳的?)。使用的设备是三个老款B&W801s3音箱(有趣,为什么不用新款呢),Treshold放大器。因此作者认为,使用DSD来保存原始母带上的声音是非常好的,特别是在原始母带日益老化的时候。
[upload=jpg]Upload/200510233575926873.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10233582554804.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10233584410683.jpg[/upload]
分享 转发
TOP
2#

很久前就有看到類似上述的說法..
所以水星只買了前面出的幾十張..尤其是前面的2~30張
都不錯,有些還是35MM的.少數是有些母帶的關係.(我覺得Paul pary指揮底特律的母帶轉錄問題稍大於其他組合,pary的主要是雜訊大,有些音場壓縮,Dorati指揮LSO效果就不錯,)

不買後面出的是後來水星出的曲子的欣賞度低於剛出時的幾十張.及一些曲目太冷門(要知道剛推出一定要博得認同,才會給消費者留得好印像,所以會挑過才精心推出,第一批推出的10張,少說有5張上TAS,這至少說明了轉錄的不錯,才會入選)

對收藏者而言我不認為是一個問題.畢竟整套收藏代表某種已經逝去的"價值".或是對他一種成就的推崇.
TOP
3#

这里讲的是SACD,你说的应该是90年代的那些CD。SACD是重新用母带转制DSD的,跟CD没有直接的关系,可能母带的状况比做CD时更差,除了时间的原因外,公司的合并也是另一个原因吧。当年CD的转制是由法恩夫人负责的,非常有历史价值。所以SACD的说明书里也提到,在SACD的转制过程中,制作人员不断与原来的CD进行对比。
TOP
4#

reiner_fans 在 2005-10-23 10:06:03 发表的内容
播放出來的聲音,SACD跟CD聲音還是不同.
只是提出來說說,2者多少都有點關聯的.
SACD跟CD都是用"同一母帶".
那有些母帶已受損,那轉成DSD應該也是有一樣的毛病.
不過他推出的SACD可能是母帶保存狀況好的片子.



RCA用的是不同母带,做CD的时候是原来已经downmix成双声道的第一手母带,也就是做LP时候用的.做SACD的时候是拿出实际录音时的最最初始的多轨母带.一般downmix成双声道的第一层母带就可以被称为原始母带.找出多轨母带,完全从头制作说明唱片公司对这次发行的重视程度.而且这次工作也不完全是为了这次发行,还起到了对原来模拟母带用数码复制备份的功能,所以特别用心.
TOP
5#

mrbighead 在 2005-10-23 9:55:59 发表的内容
这里讲的是SACD,你说的应该是90年代的那些CD。SACD是重新用母带转制DSD的,跟CD没有直接的关系,可能母带的状况比做CD时更差,除了时间的原因外,公司的合并也是另一个原因吧。当年CD的转制是由法恩夫人负责的,非常有历史价值。所以SACD的说明书里也提到,在SACD的转制过程中,制作人员不断与原来的CD进行对比。


播放出來的聲音,SACD跟CD聲音還是不同.
只是提出來說說,2者多少都有點關聯的.
SACD跟CD都是用"同一母帶".
那有些母帶已受損,那轉成DSD應該也是有一樣的毛病.
不過他推出的SACD可能是母帶保存狀況好的片子.
最后编辑reiner_fans
TOP
6#

Raxel 在 2005-10-23 10:31:05 发表的内容
reiner_fans 在 2005-10-23 10:06:03 发表的内容
播放出來的聲音,SACD跟CD聲音還是不同.
只是提出來說說,2者多少都有點關聯的.
SACD跟CD都是用"同一母帶".
那有些母帶已受損,那轉成DSD應該也是有一樣的毛病.
不過他推出的SACD可能是母帶保存狀況好的片子.



RCA用的是不同母带,做CD的时候是原来已经downmix成双声道的第一手母带,也就是做LP时候用的.做SACD的时候是拿出实际录音时的最最初始的多轨母带.一般downmix成双声道的第一层母带就可以被称为原始母带.找出多轨母带,完全从头制作说明唱片公司对这次发行的重视程度.而且这次工作也不完全是为了这次发行,还起到了对原来模拟母带用数码复制备份的功能,所以特别用心.


多謝補充.不知水星是不是一樣的做法??
TOP
7#

水星也是一样啊,比如原来是三轨母带的,就直接转路成三声道DSD。可惜我还没有SACD和多声道设备,要不就可以听听我最喜欢的唱片之一在三声道上什么样子。
[upload=jpg]Upload/200510231153918271.jpg[/upload]
另外,水星的CD层是直接使用了原来由法恩夫人转录的PCM,不知道RCA的CD层如何呢?是使用十几年前由Pfeiffer监制转录的PCM呢,还是重新制作的?
水星的母带保存得较差,这篇文章提到,多拉第那个著名的1812,录加农炮声轨的母带竟然找不到了。
科技越来越先进,过几年,大概又要用蓝光SACD转录这些宝藏了吧。但母带却无可挽回的老去了。
TOP
8#

RCA Living stereo 确实不错.
音质感觉很好..
我以前在长沙买就20一张..
可以10本10本的
TOP
9#

傻影子 在 2005-10-23 12:09:33 发表的内容
RCA Living stereo 确实不错.
音质感觉很好..
我以前在长沙买就20一张..
可以10本10本的


20一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