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震撼心弦的《千江汇流》——给E版主的作业 [复制链接]

查看: 7507|回复: 32
1#
写之前,首先感谢作曲家邓伟标以及雨林唱片公司,给了我一次认识中国江河的机会。要不是这张唱片,可能我永远不会去留意中国的江河以及它的现状,更加不会去查阅一下“白龙江”、“雅砻江”是哪里的江,它们都怎么了。


    《千江汇流》拿到,连续听了两天,我自己都数不清是多少次了。
     单从音乐上分析,《千江汇流》没法与《空》作任何的联想,唯一可以联系到一起的,只有作曲家对大自然的那份情怀以及深刻的人文关怀,还有雨林水准化的录音。而两者的音乐风格却是如出两人,相去甚远。
    由《空》到《千江汇流》联系起来看,作曲家邓伟标本人对音乐存在强烈的实验心态与创新追求。否则我们无法解释其创作行为的这种变异,因为这种变异是比较严重地违反商业运作规律的。大家不妨回想一下曾经的音乐记忆,世界上很少很少有作曲家会在不到一年的短期内发行两种风格变化很大的作品?记得近几年最有市场的歌手周杰伦曾经这样说过:“既然我现在的音乐风格有市场,我为什么要去改变?”周杰伦无疑是深黯商业法则的。而《空》的出现,尽管算不上辉煌风光,但我相信其影响力还是相对存在的,对于中国大陆现时的市场环境以及纯音乐的创作现状,《空》无疑算得上成功。《空》成功而《千江汇流》却不去延续其成功的风格,这就让人耐味了。如果说这是因为作曲家本人不懂商业运作规则而随意而为的错,那么雨林呢?雨林明明白白是个商业公司而非音乐实验室,如果雨林和作曲家之间没有相对的默契,雨林怎么敢这样去冒险?
    以上是我的疑惑,并且找不到解释的理由,因此我只能相信:这位作曲家邓伟标“对音乐存在强烈的实验心态与创新追求”,我尊敬这样的艺术家!但雨林呢?这个疑问比较大。我比较难以相信一家商业公司也用艺术家的风格来经营商业,这有点不可思议。大家说可能吗?我想不出答案。
    或许我已经说远了,回到音乐上来。
    《千江汇流》总共10首新作,分别为:
    
    01.雅鲁藏布江 5:24 ——(主音)埙与人声
    02.钱塘江 5:59 ——(主音)二胡与琵琶  
    03.澜沧江 5:45  —— (主音)葫芦丝与琵琶
    04.白龙江 4:57 ——(主音)唢呐
    05.乌苏里江 4:22 ——(主音)笛子与琵琶
    06.雅砻江 5:09 ——(主音)笛子、琵琶、二胡
    07.珠江 4:47 ——(主音)二胡与琵琶
    08.漓江 4:20 ——(主音)笛子、二胡
    09.湘江 3:36 ——(主音)吉他
    10.千江汇流 4:32 ——(主音)管弦乐+笛子、琵琶
    以上10首曲目,总体来说,可圈可点的不多,不是音乐做得不好,而是一些风格已经超出了我个人的认知范围,因此我既不愿胡乱吹捧也没必要随意指责。但每首都还算动听,而且我可以接受。
    说说我所认可的。
    1、《雅鲁藏布江》这是一首非常杰出的作品。
    这张唱片在创作素材上大致分为三类,A、地方民族音乐的直接引用(比如漓江、珠江和雅砻江的前奏);B、地方民族素材的意念创作(比如白龙江、澜沧江、湘江的创作);C、综合民族素材的融合。
    《雅鲁藏布江》是后者,利用完全不同的民族素材去凝造特定的地域氛围,我认为这是最高明的一种创作手法,也最具国际化艺术的基础。
    乐曲的开始是一段神秘感十足的和弦长音,继而源自中国中原地带的土埙奏出一段类似蒙古长调的前奏,印度鼓忽然由远而近……高原的气息已如画面般浮现眼前,加上神秘感十足的和弦与印度鼓的强烈节奏所凝造的氛围,这一切元素尽管和西藏没有任何的关联,但听着却无法不和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西藏联想到一起,到胡萱格那把高亢的女声咏叹出也是类似于蒙古长调的主旋律,那属于西藏的风情竟然更加强烈。

毫无疑问这样的创作相当出彩,我个人认为已经完全不是A、B两类如看图识字般的创作手法可比拟的了。

    2、《钱塘江》是一首经典的作品。
    为什么我会使用“经典”两字?因为我坚信这段旋律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这首曲子的创作手法在素材上与《雅鲁藏布江》相同,仍然是你一听就是中国的,但你永远说不清这个旋律源自哪里,更加肯定不是《钱塘江》那片土地上所成就的江南小调。但它却能让你感受到《钱塘江》的潮声。
    在这首曲子里,所有的手法其实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这个旋律实在太美了。我完全相信,这样的旋律即使只用一把二胡,听来也是感人的。而偏偏黄江琴的二胡与缪晓铮的琵琶竟然声声凄泣,撩人至深,使我每次聆听都忍不住泪驻眼眶。


    To E版主:短短的一篇东西,希望不会让你老人家失望。不想写太完整,主要是觉得整个唱片听下来,这两曲子太突出,其余的作品便显得有点说也多余。但整张唱片,即使没有了这两首曲子,其水准还是不会太差的,只是由于《雅鲁藏布江》和《钱塘江》实在太棒了,显得其它曲目都黯然失色。

    如果满意的话,我有没有机会获得点什么什么奖励哦?
最后编辑101℃
分享 转发
TOP
2#

这样子图文一起来完美点:



[upload=jpg]Upload/20059180314141265.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9180315060597.jpg[/upload]
TOP
3#

101℃ 在 2005-9-22 5:55:37 发表的内容
  

    如果满意的话,我有没有机会获得点什么什么奖励哦?


我想也是唱片。让你再一次了解中国音乐。
最后编辑clk
TOP
4#

流淌在音乐中的河流
王小雅
写完《千江汇流》的文案,心情格外沉重。中国江河的现状,正如作曲家邓伟标呼吁的那样:“江河日败,匹夫有责!” 当我在第一时间里听完这些曲子的小样,我的心情也随着那些音符不断地起起落落。
中国的江河污染之严重,到了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号称“百里画廊”的漓江,曾是桂林旅游的“黄金水道”,然而今天的漓江,却“累”了,缺水的季节导致从桂林到阳朔的航程最短时竟然只有6公里!多么让人心惊的数据!
钱塘江,如今也“难以承受污染之重”,不知道若干年后,当江水变成一江臭水,万千游客还能不能看到钱塘怒潮?
湘江近年来“三污”极为严重,如果人类不去关注,不去保护,那么《涛声依旧》也只能成为记忆里的景象。
白龙江,宛若羽衣翩然的少女,舞姿轻盈,而今却在人类的掘金狂潮中痛苦地呻吟着……
小时候听舅舅讲,他就住在珠江岸边,那时候波光潋滟的江水,伴着缥缈的花香,不知疲倦地日夜流淌着,而今天的珠江涌起的却是浑黄的浊浪,“苍老的江面上,再也难觅无雾的晖映。”
所见所闻,让我的心中涌起巨大的悲伤。偶然的机会里读到了王国华的《消失的河流》,再也控制不住的泪水,一滴滴落在了我手下素白的纸笺上,为了我们的千江万河,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除了河床,还是河床,像是一具具巨大的尸体,刻着当年的壮观与荣耀,剩下的却是记忆。河流一条条消失了,伴随着河流而存在的神秘和梦幻也消失了。没有了神秘和梦幻,人类的想象也跟着萎缩了。我把我所见到的一一记录下来,让他们知道,你们在文字里见到的河流确实存在过,美丽的河流……”我好害怕当我们年老的时候,我们的孙辈问我们:“确实有过这么美丽的河流吗?”
邓伟标的《千江汇流》也正是借音乐诠释了这个道理:现实是残酷的,如果人类一味地放纵自己的行为,将手中的垃圾轻轻挥洒入江河大地,那么我们只能在音乐和文字里寻求那些确实存在过的江河的波涛汹涌的美丽。那么这张唱片便真的成为一场中国江河的祭礼。

补记:制作总监陈健先生在合成《钱塘江》时,感动得泪水长流;《雅鲁藏布江》被选为国际音响展的展示曲目。
本文发表在《人民电器报》
TOP
5#

好作业 up
记得空里面感觉小丫写的不好  不知这里如何
TOP
6#

101℃ 在 2005-9-22 19:20:09 发表的内容
请别轻信我的一家之言,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被感动原因,我听到的某种悲情,于你而言可能会是某种幸福,这东西太没谱。

说得不错,人生的阅历不同也许对音乐的感悟不尽相同。
TOP
7#

非常完美的唱片评论,已经达到或者超过国内音响刊物的唱片评论水平了,谢谢。
《千江汇流》是一张越听越有味的唱片,听得越多,感受越多。
多谢101℃的作业(听说是mm,所以不敢叫兄),奖品一定有,请你在雨林的唱片中挑一张。
TOP
8#

有机会买回来听听,能否找到让人“泪驻眼眶”那种感觉,是件不容易的事哟。
TOP
9#

可惜我天生不喜欢唢呐、二胡的声音.......
TOP
10#

eric 在 2005-9-22 12:54:56 发表的内容
非常完美的唱片评论,已经达到或者超过国内音响刊物的唱片评论水平了,谢谢。
《千江汇流》是一张越听越有味的唱片,听得越多,感受越多。
多谢101℃的作业(听说是mm,所以不敢叫兄),奖品一定有,请你在雨林的唱片中挑一张。


我想要两张《千江汇流》送朋友,可以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