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吸引力
谈到弦乐四重奏乐器的组合,假设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各一支组成「弦乐四重奏」,看似十分合理,实际上却相当偏颇。什么都不谈,光就音域均衡这一点就绝对说不过去。想要达到各声部均衡,并非各种乐器的数量都相同就能达到。在交响乐团中十六支小提琴只能配四支大提琴,低音提琴也只需要两支就够了。弦乐四重奏这样小的编制,低音部由大提琴来担纲就绰绰有余,如果请来低音提琴加入,那小提琴没有个四支、八支音量可能难与之抗衡,这样一来弦乐四重奏不就「超额」操作了吗?其实,这些问题音乐家们早在百年前就伤过脑筋了,为了达到最好的均衡效果,他们比谁都在意,各位看倌也就不必再自作聪明想要「更动」弦乐四重奏的编制了!
再来谈谈弦乐四重奏对作曲家存在何种魅力?起初,弦乐四重奏是业余休闲之作,从未有人严肃地面对它。但是,作曲家们后来发现,透过音色同构型高的四把弦乐器的搭配,可以让音乐达到前所未有的调和水平。如果再加上奏鸣曲以及四乐章形式的运用,弦乐四重奏俨然成为「绝对音乐」的最佳代言人,表现上几乎要与「标题音乐」绝缘。渐渐的,弦乐四重奏成为专为有文化品味、爱好音乐的小众听友所写,作曲者不需要展现夸张、庞大、吓人(如交响、协奏曲)的结构,反而可以用更贴近私人内心的想法来创作,因此使得后世许多作曲家都十分愿意尝试此类作品,视弦乐四重奏为交响曲之外又一考验技法试金石。
至于弦乐四重奏成为室内乐中的主角一事,绝对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音乐演进,而不是因为它比较会「抢戏」。无论在表现幅度、乐念阐述上,弦乐四重奏对作曲家都造成了「致命的吸引力」,因此愈多作曲家为它创作,也就让它有更多机会表现,自然地成为室内乐作品的中流砥柱。
对乐迷来说该如何聆赏弦乐四重奏呢?其实四重奏对作曲者与听者来说都是一大挑战,由于同是弦乐器因此音色没有太强烈的对比,对初听者来说诱因不大,很容易陷入烦闷胶着的苦境中。此外,作曲家绝对音乐取向的创作,更让弦乐四重奏多了种冷竣、不易亲近的外貌。但是,如果您了解弦乐四重奏的发展起源,知道当年它也曾经「业余」过,而且它所要呈现的是「四把提琴亲昵的私密对话」这种感觉,您就不会对它「敬而远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