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談談音樂本質 [复制链接]

查看: 3352|回复: 13
1#
由顧爾德的巴哈、莫札特的演奏,或許我們可談談音樂的本質。

或者說,掌握了
音樂本質,或許我們能更確切地解讀/解構顧爾德的演奏詮釋。

一般說來,繪畫/雕塑是屬於空間的藝術而音樂則是時間的藝術。

這是說我們欣賞繪畫是以空間的角度來掌握:欣賞它的顏色、線條、
或佈局的揮灑與表現;而對於音樂,則是在時間過程裡
聆聽音符的流瀉與起承轉合。

如果這論點成立的話,那音樂本質上是屬於即時感應、
與直接聆聽經驗(是現場或透過音響器材均可)密不可分的表演藝術。
換言之,音樂是經驗中的藝術。這是第二個論點。

但任何學習過音樂的人都知道,音樂是一個非常嚴謹、
自成一套結構森嚴的完整體系。

例如它的音階、對位法、和聲學等等。 因此當我們聆聽音樂時,
雖然直接的經驗是一連串聲音迎耳而來,但這直接經驗的背後卻是
寫在樂譜上的密密麻麻、自成結構的音符世界
---這是任何一位演奏者的根本基礎。
音樂也是結構的藝術。這是第三個論點。

我認為這三個論點大致涵括了音樂藝術的本質,
而這三種不同層面的互動與彼此之間潛在的矛盾關係,
就是音樂令人著迷的神奇魅力。

讓我們看看,經驗與結構之間的矛盾。

我們主觀經驗本身是不斷流動、不斷有微細變化而無法絕對性地固定、
或絕對的客觀化。
而這正是我們欣賞音樂的主要方式。

請注意,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所以它的聲音是隨著時間流程
而逐漸展現而又不斷消逝。

而我們聆聽者也只有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斷的追隨音樂忽隱忽現,
不斷的藉助記憶與期待,來不斷的編織我們的聆聽經驗,
試圖賦予這在時間流程內,根本不可能完整掌握的音樂,一個完整的音樂經驗。

換言之,以時間的角度來說,則「天地(萬物)曾不能以一瞬」!

也就是說,在時間的洪流裡,根本沒有完整的結構、沒有完整的音樂體
---我們所有的音樂藝術經驗,都是「追體驗」下的產物;
都是靠著我們的多愁善感的感觸、豐富的聯想力、或自以為是
的記憶來捕捉而成的。

但另一方面,音樂卻是不折不扣的結構藝術,但它卻存在於樂譜當中,
以音符書寫下來,不受任何時空、主觀經驗影響;
它是脫離時間經驗不斷流動、不斷變化的干擾,而以客觀結構形式流傳下來。

所以我們常看到演奏家、指揮家都是先以研究總譜、曲譜來做
他們演奏的根本,因為沒有客觀結構體的先驗存在,就無以
在時間的架構內從事表演藝術、給予我們聆樂者任何藝術經驗了。

此外在實際的表演過程中(即在時間的洪流裡),演奏者往往
會受當下時空因素的干擾,而不能精確地表達演奏者所掌握的
客觀音樂結構。

而音樂本身難道不是以其超越時空經驗之結構體為根本,音樂經驗難道
不是應該臣服於客觀結構嗎? 這就是顧爾德的答案與一貫的取向。

根據傳記、報導,顧爾德成名後是極端排斥現場演奏,因為他認為
現場有太多不可預期、不可掌握的因素
(這難道不是我們的現實存在經驗嗎?),
使得他無法表現出音樂絕對純然、對客觀的結構美。

顯然顧爾德的音樂藝術標準是以客觀結構為準據,這也表現在
他是如此地傑出演奏巴哈的音樂,這種巴洛克時代以嚴謹結構
而著稱的音樂風貌。

他情願以錄音設備來不斷的修正、修飾細節,企圖超越經驗現實
的直接與不可測的變化,來掌握音樂絕對客觀的結構美。

然而,難道音樂只有客觀、理性與結構的層面嗎?
我懷疑,而且不以為然。

對我個人而言,藝術就是一種情感教育,盧梭就以此為出發點
來回顧他驚世駭俗的一生(以十八世紀的法國標準)。

這就是,我從藝術學習如何以一種或好幾種情感的眼光,
來體會與了解人生的一切。 情感本身就是經驗;
而經驗本身是非常細膩、多變而豐富的您無法以簡單、
客觀或嚴謹的結構來完全表現的。

所謂情感教育、所謂藝術,無非就是使您細膩地去感應、
去了解、乃至於去體會人世間種種不可名狀、
神祕而複雜的種種經驗與感情。

這結論絕不意味著,我否認藝術不是建立在嚴格的結構之上,
但結構本身只是基礎、只是出發點、只是必要的手段而已
---藉著結構的掌握,演奏者與聆樂者都必須追求最後的經驗本身,
一種多變、與時俱長的流動情感經驗。
這才是藝術、音樂的真正不朽精神。

回到巴哈。
自我六年前首次聆聽巴哈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以來,
我少說也聽了不下一百次,為什麼?
因為這個結構簡單而嚴謹的音樂形式,
似乎蘊藏著極複雜而豐富、不可名狀與定型的內容。

每次聽,都會觸動我複雜的思緒---有時是單純的悲哀、
有時是安靜的沈思情緒、更多的時候卻是悲傷、
甜蜜與失落的情感交織而成的複雜心境
---這難道不是真正深刻的人世間的感情嗎?

複雜與簡單、經驗與結構、流動變化與固定永恆
這些互為相反的因素,唯有在音樂(或一切偉大的藝術)裡
才會完美的結合起來。 執一而忘二,境界不夠也!

回到顧爾德。
我以前聽他的音樂,極為不解為什麼如此追求清明澄澈結構美感的他,
會在演奏錄音中,留下大量的自我呻吟聲,
這豈不是干擾了音符世界的純潔?

如今我總算明白了。
以解構哲學辭彙來說,所有的肯定都是建立在否定上、
所有的絕對客觀都是建立在相對主觀上、所有的結構音符書寫,
其實也都是建立在流動的經驗表演上,這兩個層面其實是密不可分。
任何人想要執一而否定、壓抑他者,都不可避免地會不經意的
宣洩他所否定的。

所以,當顧爾德一心一意要掌握純然客觀的結構音符時,
他不可壓抑地會宣洩出他主觀的情感經驗,在他的錄音作品裡,
現場經驗(他的呻吟聲)是踰越進入了客觀音符結構世界、
主觀反應不可避免地表現在客觀的作品裡。

顧爾德的呻吟/錄音、主觀/客觀、經驗/結構交織成
一個奇特而顛覆性的演奏/聆聽經驗。
分享 转发
TOP
2#

不错
TOP
3#

谢谢ernestaudio
看繁体很吃力。
TOP
4#

好文!
TOP
5#

4个字
真实 自然
TOP
6#

ernestaudio 在 2005-3-29 18:09:43 发表的内容
由顧爾德的巴哈、莫札特的演奏,或許我們可談談音樂的本質。

或者說,掌握了
音樂本質,或許我們能更確切地解讀/解構顧爾德的演奏詮釋。

一般說來,繪畫/雕塑是屬於空間的藝術而音樂則是時間的藝術。

這是說我們欣賞繪畫是以空間的角度來掌握:欣賞它的顏色、線條、
或佈局的揮灑與表現;而對於音樂,則是在時間過程裡
聆聽音符的流瀉與起承轉合。

如果這論點成立的話,那音樂本質上是屬於即時感應、
與直接聆聽經驗(是現場或透過音響器材均可)密不可分的表演藝術。
換言之,音樂是經驗中的藝術。這是第二個論點。

但任何學習過音樂的人都知道,音樂是一個非常嚴謹、
自成一套結構森嚴的完整體系。

例如它的音階、對位法、和聲學等等。 因此當我們聆聽音樂時,
雖然直接的經驗是一連串聲音迎耳而來,但這直接經驗的背後卻是
寫在樂譜上的密密麻麻、自成結構的音符世界
---這是任何一位演奏者的根本基礎。
音樂也是結構的藝術。這是第三個論點。

我認為這三個論點大致涵括了音樂藝術的本質,
而這三種不同層面的互動與彼此之間潛在的矛盾關係,
就是音樂令人著迷的神奇魅力。

讓我們看看,經驗與結構之間的矛盾。

我們主觀經驗本身是不斷流動、不斷有微細變化而無法絕對性地固定、
或絕對的客觀化。
而這正是我們欣賞音樂的主要方式。

請注意,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所以它的聲音是隨著時間流程
而逐漸展現而又不斷消逝。

而我們聆聽者也只有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斷的追隨音樂忽隱忽現,
不斷的藉助記憶與期待,來不斷的編織我們的聆聽經驗,
試圖賦予這在時間流程內,根本不可能完整掌握的音樂,一個完整的音樂經驗。

換言之,以時間的角度來說,則「天地(萬物)曾不能以一瞬」!

也就是說,在時間的洪流裡,根本沒有完整的結構、沒有完整的音樂體
---我們所有的音樂藝術經驗,都是「追體驗」下的產物;
都是靠著我們的多愁善感的感觸、豐富的聯想力、或自以為是
的記憶來捕捉而成的。

但另一方面,音樂卻是不折不扣的結構藝術,但它卻存在於樂譜當中,
以音符書寫下來,不受任何時空、主觀經驗影響;
它是脫離時間經驗不斷流動、不斷變化的干擾,而以客觀結構形式流傳下來。

所以我們常看到演奏家、指揮家都是先以研究總譜、曲譜來做
他們演奏的根本,因為沒有客觀結構體的先驗存在,就無以
在時間的架構內從事表演藝術、給予我們聆樂者任何藝術經驗了。

此外在實際的表演過程中(即在時間的洪流裡),演奏者往往
會受當下時空因素的干擾,而不能精確地表達演奏者所掌握的
客觀音樂結構。

而音樂本身難道不是以其超越時空經驗之結構體為根本,音樂經驗難道
不是應該臣服於客觀結構嗎? 這就是顧爾德的答案與一貫的取向。

根據傳記、報導,顧爾德成名後是極端排斥現場演奏,因為他認為
現場有太多不可預期、不可掌握的因素
(這難道不是我們的現實存在經驗嗎?),
使得他無法表現出音樂絕對純然、對客觀的結構美。

顯然顧爾德的音樂藝術標準是以客觀結構為準據,這也表現在
他是如此地傑出演奏巴哈的音樂,這種巴洛克時代以嚴謹結構
而著稱的音樂風貌。

他情願以錄音設備來不斷的修正、修飾細節,企圖超越經驗現實
的直接與不可測的變化,來掌握音樂絕對客觀的結構美。

然而,難道音樂只有客觀、理性與結構的層面嗎?
我懷疑,而且不以為然。

對我個人而言,藝術就是一種情感教育,盧梭就以此為出發點
來回顧他驚世駭俗的一生(以十八世紀的法國標準)。

這就是,我從藝術學習如何以一種或好幾種情感的眼光,
來體會與了解人生的一切。 情感本身就是經驗;
而經驗本身是非常細膩、多變而豐富的您無法以簡單、
客觀或嚴謹的結構來完全表現的。

所謂情感教育、所謂藝術,無非就是使您細膩地去感應、
去了解、乃至於去體會人世間種種不可名狀、
神祕而複雜的種種經驗與感情。

這結論絕不意味著,我否認藝術不是建立在嚴格的結構之上,
但結構本身只是基礎、只是出發點、只是必要的手段而已
---藉著結構的掌握,演奏者與聆樂者都必須追求最後的經驗本身,
一種多變、與時俱長的流動情感經驗。
這才是藝術、音樂的真正不朽精神。

回到巴哈。
自我六年前首次聆聽巴哈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以來,
我少說也聽了不下一百次,為什麼?
因為這個結構簡單而嚴謹的音樂形式,
似乎蘊藏著極複雜而豐富、不可名狀與定型的內容。

每次聽,都會觸動我複雜的思緒---有時是單純的悲哀、
有時是安靜的沈思情緒、更多的時候卻是悲傷、
甜蜜與失落的情感交織而成的複雜心境
---這難道不是真正深刻的人世間的感情嗎?

複雜與簡單、經驗與結構、流動變化與固定永恆
這些互為相反的因素,唯有在音樂(或一切偉大的藝術)裡
才會完美的結合起來。 執一而忘二,境界不夠也!

回到顧爾德。
我以前聽他的音樂,極為不解為什麼如此追求清明澄澈結構美感的他,
會在演奏錄音中,留下大量的自我呻吟聲,
這豈不是干擾了音符世界的純潔?

如今我總算明白了。
以解構哲學辭彙來說,所有的肯定都是建立在否定上、
所有的絕對客觀都是建立在相對主觀上、所有的結構音符書寫,
其實也都是建立在流動的經驗表演上,這兩個層面其實是密不可分。
任何人想要執一而否定、壓抑他者,都不可避免地會不經意的
宣洩他所否定的。

所以,當顧爾德一心一意要掌握純然客觀的結構音符時,
他不可壓抑地會宣洩出他主觀的情感經驗,在他的錄音作品裡,
現場經驗(他的呻吟聲)是踰越進入了客觀音符結構世界、
主觀反應不可避免地表現在客觀的作品裡。

顧爾德的呻吟/錄音、主觀/客觀、經驗/結構交織成
一個奇特而顛覆性的演奏/聆聽經驗。

谢谢ernestaudio。。。。。。
TOP
7#

3l 在 2005-3-30 7:05:09 发表的内容
ernestaudio 在 2005-3-29 18:09:43 发表的内容
由顧爾德的巴哈、莫札特的演奏,或許我們可談談音樂的本質。

或者說,掌握了
音樂本質,或許我們能更確切地解讀/解構顧爾德的演奏詮釋。

一般說來,繪畫/雕塑是屬於空間的藝術而音樂則是時間的藝術。

這是說我們欣賞繪畫是以空間的角度來掌握:欣賞它的顏色、線條、
或佈局的揮灑與表現;而對於音樂,則是在時間過程裡
聆聽音符的流瀉與起承轉合。

如果這論點成立的話,那音樂本質上是屬於即時感應、
與直接聆聽經驗(是現場或透過音響器材均可)密不可分的表演藝術。
換言之,音樂是經驗中的藝術。這是第二個論點。

但任何學習過音樂的人都知道,音樂是一個非常嚴謹、
自成一套結構森嚴的完整體系。

例如它的音階、對位法、和聲學等等。 因此當我們聆聽音樂時,
雖然直接的經驗是一連串聲音迎耳而來,但這直接經驗的背後卻是
寫在樂譜上的密密麻麻、自成結構的音符世界
---這是任何一位演奏者的根本基礎。
音樂也是結構的藝術。這是第三個論點。

我認為這三個論點大致涵括了音樂藝術的本質,
而這三種不同層面的互動與彼此之間潛在的矛盾關係,
就是音樂令人著迷的神奇魅力。

讓我們看看,經驗與結構之間的矛盾。

我們主觀經驗本身是不斷流動、不斷有微細變化而無法絕對性地固定、
或絕對的客觀化。
而這正是我們欣賞音樂的主要方式。

請注意,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所以它的聲音是隨著時間流程
而逐漸展現而又不斷消逝。

而我們聆聽者也只有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斷的追隨音樂忽隱忽現,
不斷的藉助記憶與期待,來不斷的編織我們的聆聽經驗,
試圖賦予這在時間流程內,根本不可能完整掌握的音樂,一個完整的音樂經驗。

換言之,以時間的角度來說,則「天地(萬物)曾不能以一瞬」!

也就是說,在時間的洪流裡,根本沒有完整的結構、沒有完整的音樂體
---我們所有的音樂藝術經驗,都是「追體驗」下的產物;
都是靠著我們的多愁善感的感觸、豐富的聯想力、或自以為是
的記憶來捕捉而成的。

但另一方面,音樂卻是不折不扣的結構藝術,但它卻存在於樂譜當中,
以音符書寫下來,不受任何時空、主觀經驗影響;
它是脫離時間經驗不斷流動、不斷變化的干擾,而以客觀結構形式流傳下來。

所以我們常看到演奏家、指揮家都是先以研究總譜、曲譜來做
他們演奏的根本,因為沒有客觀結構體的先驗存在,就無以
在時間的架構內從事表演藝術、給予我們聆樂者任何藝術經驗了。

此外在實際的表演過程中(即在時間的洪流裡),演奏者往往
會受當下時空因素的干擾,而不能精確地表達演奏者所掌握的
客觀音樂結構。

而音樂本身難道不是以其超越時空經驗之結構體為根本,音樂經驗難道
不是應該臣服於客觀結構嗎? 這就是顧爾德的答案與一貫的取向。

根據傳記、報導,顧爾德成名後是極端排斥現場演奏,因為他認為
現場有太多不可預期、不可掌握的因素
(這難道不是我們的現實存在經驗嗎?),
使得他無法表現出音樂絕對純然、對客觀的結構美。

顯然顧爾德的音樂藝術標準是以客觀結構為準據,這也表現在
他是如此地傑出演奏巴哈的音樂,這種巴洛克時代以嚴謹結構
而著稱的音樂風貌。

他情願以錄音設備來不斷的修正、修飾細節,企圖超越經驗現實
的直接與不可測的變化,來掌握音樂絕對客觀的結構美。

然而,難道音樂只有客觀、理性與結構的層面嗎?
我懷疑,而且不以為然。

對我個人而言,藝術就是一種情感教育,盧梭就以此為出發點
來回顧他驚世駭俗的一生(以十八世紀的法國標準)。

這就是,我從藝術學習如何以一種或好幾種情感的眼光,
來體會與了解人生的一切。 情感本身就是經驗;
而經驗本身是非常細膩、多變而豐富的您無法以簡單、
客觀或嚴謹的結構來完全表現的。

所謂情感教育、所謂藝術,無非就是使您細膩地去感應、
去了解、乃至於去體會人世間種種不可名狀、
神祕而複雜的種種經驗與感情。

這結論絕不意味著,我否認藝術不是建立在嚴格的結構之上,
但結構本身只是基礎、只是出發點、只是必要的手段而已
---藉著結構的掌握,演奏者與聆樂者都必須追求最後的經驗本身,
一種多變、與時俱長的流動情感經驗。
這才是藝術、音樂的真正不朽精神。

回到巴哈。
自我六年前首次聆聽巴哈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以來,
我少說也聽了不下一百次,為什麼?
因為這個結構簡單而嚴謹的音樂形式,
似乎蘊藏著極複雜而豐富、不可名狀與定型的內容。

每次聽,都會觸動我複雜的思緒---有時是單純的悲哀、
有時是安靜的沈思情緒、更多的時候卻是悲傷、
甜蜜與失落的情感交織而成的複雜心境
---這難道不是真正深刻的人世間的感情嗎?

複雜與簡單、經驗與結構、流動變化與固定永恆
這些互為相反的因素,唯有在音樂(或一切偉大的藝術)裡
才會完美的結合起來。 執一而忘二,境界不夠也!

回到顧爾德。
我以前聽他的音樂,極為不解為什麼如此追求清明澄澈結構美感的他,
會在演奏錄音中,留下大量的自我呻吟聲,
這豈不是干擾了音符世界的純潔?

如今我總算明白了。
以解構哲學辭彙來說,所有的肯定都是建立在否定上、
所有的絕對客觀都是建立在相對主觀上、所有的結構音符書寫,
其實也都是建立在流動的經驗表演上,這兩個層面其實是密不可分。
任何人想要執一而否定、壓抑他者,都不可避免地會不經意的
宣洩他所否定的。

所以,當顧爾德一心一意要掌握純然客觀的結構音符時,
他不可壓抑地會宣洩出他主觀的情感經驗,在他的錄音作品裡,
現場經驗(他的呻吟聲)是踰越進入了客觀音符結構世界、
主觀反應不可避免地表現在客觀的作品裡。

顧爾德的呻吟/錄音、主觀/客觀、經驗/結構交織成
一個奇特而顛覆性的演奏/聆聽經驗。

谢谢ernestaudio。。。。。。

客气!!
TOP
8#

欢迎海外乐友。。。
TOP
9#

好!
TOP
10#

看见长贴就肾虚,眼睛近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