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个星期炼不出灵丹妙药——迪图瓦与上海交响乐团音乐会观后感... [复制链接]

查看: 1713|回复: 3
1#
“世界级指挥大师”迪图瓦风风火火地来,引发新闻媒体一片骚动;然而当他离开时,却并没有在沪上乐迷中留下太多深刻、难忘的印象。事前有人说,迪图瓦的音乐事业已江河日下,但我更愿意相信“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对大师的到来报有不低的期待值。而结果却如那些悲观者所预见的那样,也如schonne老弟在自己博客里所说的那样——迪图瓦没有惊喜。

对于迪图瓦这个等级的指挥家,听众是无法不期盼惊喜的;因为以往类似的故事很多,短短一两个小时的排练,这些音响魔术师们往往能赋予平庸乐团以“质的变化”。然而,这次迪图瓦并没能让上交“脱胎换骨”。这倒并不是说他没这个能力,或许更应归结于排练时间的仓促——说是一周,其实真正用上的也只有四、五天。演出计划中的《鹅妈妈》最终被取消,很说明问题。显然,花一点时间恶补、突击几个片断或一个乐章,确实会有惊人的变化,可面对两场演出那么多部大型作品,即便是拉特尔、杨松斯、戴维斯、海庭克来亲临指导,恐怕也不能过于乐观吧。

迪大师的这两场音乐会有几分“买一送一大酬宾”的意味,只是“鹅妈妈”的开溜,稍稍降低了优惠的含金量,由此也导致《芬兰颂》被演奏了两次。据朋友说,第二次要略好过第一次,我并没有听28号的第一场演出,所以没有比较的资格。但就实际效果而言,我个人还是不满意的——乐队的声音粗犷有余、冷峻不足,缺乏层次感;铜管粗听尚过得去,但细品却无韵味可言,至于艺术表现力也只能说乏善可陈。或许出生于瑞士这个和平国度的迪图瓦,脑子里天生就没有什么革命斗争的概念,他擅长于法国人与俄国人的浪漫,贝多芬、布拉姆斯、西贝柳斯等却从来不是属于他的领地。整个《芬兰颂》并没有体现出多少紧张感,结构上似乎显得有些松散,总之——外在的声音不够冷、内在的情绪不够热,温温吞吞叫人提不起精神。

接下来的《柴一》,我已经多少时候没有听过了,虽然它的旋律那么优美、动人,可听多了总是觉得有些腻味。独奏是俄罗斯人沃斯克列辛斯基,奥博林的传人。这场演出在乐团当初的计划中是由陈燮阳执棒的,下半场是《柴五》,后来几经周折才变成迪图瓦与沃斯克列辛斯基联袂登台,合作老柴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然而很多迹象可以表面,迪图瓦并没有在这个曲子上花太多的功夫,因此《柴一》中的乐队部分在艺术属性上并不姓迪,而是姓陈。

钢琴特立独行、指挥亦步亦趋、乐队庸庸碌碌,三者间缺乏足够的默契和交流,以至于整支曲子的效果令许多听众事后怨声载道。对于沃斯克列辛斯基的批评尤其尖锐,有人说他演奏缺乏足够的感情表达、有人说他音色缺乏变化;但我倒比较能接受他以这种风格演《柴一》——力度上刚劲有力(也可以理解为“砸琴”),而内在整体气质却显得收敛克制(也可以理解为“色彩单调、情绪平淡”)。因此这绝不是一个狂放外向的《柴一》,也完全在我的预料之中——事先曾查阅过一些关于沃斯克列辛斯基的资料与评论,他的风格似乎就是这样的——并不崇尚过度的情感释放,在表现上也不喜过于雕琢。然而,沃老毕竟年事已高,整个演奏过程中错音不少,而且schonne敏锐地发现了他老人家在第二乐章里居然忘了谱!

宽容一些看待,乐队的协奏大体上是不错的。上交自身所具备的传统让他们在弄这类经典曲目时,无论如何都不会差到哪儿去,庞大的弦乐编制让音色不乏厚实与温暖这两个基本要素。然而症结在前面已经谈到过——与独奏的配合“不太”默契,甚至是“太不”默契。而曾被誉为“协奏曲指挥专家”的迪图瓦,似乎根本没有体现出他在这方面的经验与价值,放任乐团在某些细节上失去方向;或许排练时间捉襟见肘,迪大师压根儿就没在《柴一》上花什么心思。最终的结果显而易见,这么一部气质上足以令人血脉贲张的作品,在钢琴家与乐团均称不上完美的演绎下,令人丝毫激动不起来,但也并没有让我产生多大的反感,因为情感表达过于激烈的《柴一》,我也是不喜欢的。

迪图瓦似乎把精力都投入到下半场的曲子里,28号是《肖五》、29号是《图画展览会》。听他人的感受,都觉得在头天演出的三个曲目中,属《肖五》质量最高,但也有一些朋友认为这是一个“太过流畅”的演奏。说道这个曲子,颇有值得玩味的地方——演出前媒体采访大师时谈到了《肖五》,迪图瓦居然说自己没有录过这个曲子。或许大师年老健忘了,他早年曾和蒙特利尔交响乐团一起为DECCA录制过这个作品,搭配《肖九》。只是那张唱片没有获得什么好评,《企鹅》以“没有冲击力”为由,只给了这张唱片“二星保留一星”的评荐。几年前,他曾在北京指导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奏过此作,有评论说那个《肖五》迪图瓦并不刻意追求强烈的外在冲击力和声音厚重感,而试图通过一种相对透明、轻快的织体赋予其些许浪漫幽默的元素。在读了schonne对此番迪图瓦来沪第一场演出的评论后,我隐约觉得迪图瓦还是坚持着自己对于这部作品一贯的处理方式。

没有现场聆听也就没必要多嘴了,还是说说这第二场的《图画展览会》吧。无论如何,从中多少可以体味出精心排练的成果,据说迪图瓦在这个曲子上花费了不小的功夫,而这部作品确实是他的拿手好戏,演出时大师也是背谱来的。如果说《芬兰颂》、《肖五》在某些方面尚不能令部分听众十分满意,有指挥个人艺术理念方面的原因,那么《图画展览会》则不存在这方面问题了。在演奏这部作品的时候,瓶颈重新回到乐团自身的某些局限,譬如音准、音色等等。迪图瓦在接受沪上新闻媒体采访的时候曾对上交的乐器质量提出批评,可见面对某些“积重难返”的问题,并不是某一位指挥大师的妙手所轻易能够解决的。

平心而论,由十个片断(十幅图画)组成的这个作品,在整个演奏过程中不乏闪光点,譬如《牛车》中由低音乐器所营建出的笨重感、《两个犹太人》中的小号在加了弱音器之后尖锐的声响等,但乐队总体的声音风格并没有大幅度的改善。好在面对丰富多彩的音乐表情,乐团在迪图瓦的带领下,总算显出了超越平日的游刃有余。曲子的最后一段、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基辅大门》颇值得赞许,迪图瓦的处理步伐沉稳,速度也稍稍趋缓,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地将乐曲推向最后的高潮,尾声处声嘶力竭的咆哮总算没有流于庸俗,显得庄重而宏伟。铜管齐奏差强人意,考虑到大剧院的声学环境特点,乐队音响上的浑浊可以宽容一些。

面对出场费,迪图瓦有“卖一送一”的慷慨,可面对观众要求加演的掌声,他却显得很吝啬。两天都没有安可曲,谢幕、退场,乐团一百多万的投资到此画上句号。不知上交感觉如何,反正我觉得性价比不够高。但话又要说回来,虽然艺术上并没有看出大师带给上交多少大幅度实质性的进步,却为乐团的履历上又增添了“光辉的一笔”。至于迪图瓦,从取消《鹅妈妈》“宁缺勿滥”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很在乎自己的声誉,但事前订下这样的演出计划,只能说他高看了上交的潜力,全面接触后才发现自己判断失误。这更说明一点,我们的子弟兵想要获得更长足的进步,不能奢望这类短期的“大师班”,我们更需要一位才艺与敬业兼顾的艺术总监!

音乐会并没有给我带来惊喜,所以这篇观后感也写得很吃力,标题也一度不知该怎么起,想来想去,总结为:一个星期炼不出灵丹妙药。

http://spaces.msn.com/audio100/
最后编辑liuenhui
分享 转发
TOP
2#

我在北京现场听迪图瓦,也觉得他就《图画展览会》还行,贝多芬、莫扎特都不太好。所以对这个指挥我印象一般。
TOP
3#

同感.

据称签合同时就没有加演这一条, 所以没有安可. 一切都很商业化.
TOP
4#

萧五从我的观点看,很精彩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