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矫若惊龙飘若浮云: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复制链接]

查看: 7185|回复: 50
1#
[upload=jpg]Upload/200512922113571527.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12922115464671.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1292212662669.jpg[/upload]

冯承素和沈尹墨的版本
最后编辑shinelb
分享 转发
TOP
2#

[upload=jpg]Upload/200512922425523413.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12922431151827.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12922432715215.jpg[/upload]
TOP
3#

请问shinelb,第三图是何人临写本?我还没见过这一本。
TOP
4#

释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 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TOP
5#

[upload=jpg]Upload/20051292392011659.jpg[/upload]

圣教序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6#

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怀仁集王羲之行书而成。唐·咸亨三年(672)十二月建。行书。30行,行83~88字不等。《金石萃编》载:碑高九尺四寸六分,宽四尺二寸四分;文共三十行。现藏西安碑林。王氏书迹大都赖此以传,故为历代书家所重。《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为表彰玄奘法师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而写的。太子李治(高宗)并为附记。

怀仁是长安弘福寺僧,能文工书,受诸寺委托,借内府王羲之书迹,煞费苦心,历时二十四年,集摹而成此碑。遂使“逸少真迹,咸萃其中”。碑文选自王书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当然这种集字的做法也有相当的局限性。如重复的字较少变化,偏旁拼合的字结体缺少呼应。自此碑以后,效集王羲之书或其它大书法家书的字集为碑刻者不断出现,如僧大雅集《兴福寺碑》,唐玄序集《新译金刚经》等均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圣教序》最为成功。

传世宋拓有墨皇本,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明代刘正宗藏本,现藏陕西博物馆;1972年在西安碑林石缝间发现整幅宋拓本;其他还有郭尚先藏本等;均有影印本行世。
TOP
7#

王羲之是晋朝著名的中国书法家,其书法风靡于世, 受后人尊称为“书圣”。他不但以革新书法闻名于世,而且也因为他毕生献身于中国书法,建立了划时代的功绩而流芳百世。

  王羲之在公元303年生于东晋,在七岁时就开始学书法。 他的启蒙老师是他的伯父和著名的女书法家卫铄夫人。

  王羲之先学正楷,所谓正楷,就是用正体的笔划把文字写出来。

  在他年纪比较大的时候,他开始创立自己的风格,他的字自成一体,独创一格。 他的行书生动活泼,充分表现出他的感情。他最著名的书法作品是<<兰亭序>>。 这是他在公元353年完成的作品,那时候,王羲之邀请了四十一位亲朋戚友(其中包括当代的书法家和诗人), 在乡间的兰亭举行野外盛会。他们列在溪水两旁,把羽觞(一种轻便的酒杯)放在水上,顺水而下,每人顺序取觞(SHANG)饮酒作诗。写不出诗的人,都要被罚酒,当天有26人作诗,一共写了35首。大家也都喝了不少酒。

  王羲之带着醉意,即席挥毫,为这些诗集作序,写成<<兰亭序>>。 据说,他在几天后再重写近百次,但是总比不上他当天即兴完成的作品。

  <<兰亭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它的原本后来被唐太宗取去。 他很喜爱这幅作品,就命令朝廷最好的几位书法家摹临许多副本,原本则留下来作为自己的陪葬物。

   <<兰亭序>>的原迹虽然在公元650年失传, 但王羲之的字体后来对中国书法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唐太宗对兰亭序的偏爱,促使更多书法家学习和摹临王羲之的字体。

  王羲之父子一生勤学书法,他们的专心与毅力,以及他们在书法上的成就, 得到了世人的推崇和景仰。每当人们提到他们的名子时,都会联想到他们的耐心和勤劳。

  一个好的书法家不但能通过书法表达他的思想, 而且他所写出来的字也必须充满生气,活力并具备完美的形体。书法是一门艺术,它需清醒的头脑以及对毛笔有全面的掌握,才能够把字写好。 这需要很多年的精心磨练才会有成就。

  在童年时代,王羲之就对书法有浓厚的兴趣,他在练字的时候,往往废寝忘食。 据说有一次,他想书法入了迷,居然把手中拿着的面包当毛笔,用来沾墨想写字! 他经常到屋外的小池塘洗毛笔,结果池里的水都变黑了。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他的第七儿子)也是很勤于练字。 他在十二岁那年,把一个经过父亲改写过的字拿去给母亲看。他的母亲也精于书法。 她一看就认出丈夫所写的那一画。

  王献之因此体会到自己的书法还差,不能与父亲的相比。 他决心勤练,要把字练好。他找到十八口缸,盛满了水,下定决心,要拿缸里的水磨墨练字,不把它用完,绝不罢手。

  王羲之当过官。他是一个心肠很好的人,他曾劝过同僚,对人要公正仁慈。 王羲之后来因为生病而辞官,在公元361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王羲之父子因为努力用功,成为有名的书法家,一直到今天,人们还是把他们奉为勤劳这种美德的象征。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8#

mmyxlt兄:
知音!
TOP
9#

哈哈!不知道shinelb兄是书法高手啊!
<兰亭>我练了N年,整天"永和九年".
TOP
10#

http://www.chinarts.net/bigworks/shengjiaoxu/qncd_shufa_shengjiaoxu.htm

请耐心等一下

这个圣教序精彩!!!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