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明一下,本人一向以来不爱听拼盘的CD,所有音响大展的赠碟我从来不收藏,就连最受欢迎的那张04香港音响展的SACD也被我随手送了人。我觉得这类唱片风格杂乱,主题不统一,难以吸引我。而这回我竟然去报名抽奖,还为这张唱片跳了大神,完全是奔着它是LPCD。我没听过LPCD,好奇,想知道它到底达到了LP的几成。苍天不负跳神人,E版不仅破格送了我一张,而且还是45转。我自己的黑胶唱片中,33转与45转能同时比较的就是那张《江河水》。它们之间的区别不能仅用一个“大”就可以形容的。有的人在我这听过,感觉就像是两张唱片。45转的好太多了。
现在我当然很满足。但我要面临的工作有点艰巨。我不是太善于写音效方面的评论,我对这个一向不太在意。而这回我避不过了,因为我就是奔着LPCD的音效来的。所以写得不好只存在两种可能:一,本人的聆听水平臭;二,这张唱片好得让我有点语无伦次。
也不排除第三种可能:水平臭加语无伦次。
为了慎重其事,我还叫了两位要好的发烧友一起来听这张唱片。首先说一下总体印象:这是一张声音非常饱满,中频密度和质感都可称得上超一流的唱片。在以往听过的唱片中,XRCD比普通版与SACD初听会给我留下更好的印象,喜欢它的动态和音场表现。但也得承认XRCD听起来有点累,久听之下,我还是会选择普通版。而这张LPCD听上去去如此舒服,既比普通CD有更好的HIFI表现,又比XR或者SA内敛,能让人非常放松,与以往听LP的经验大大地靠近了一步。
对雨果的唱片,一向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不喜欢的人,会认为它的唱片高频过亮,有点刺耳,动态虽然大,但也有往前冲的感觉。我自己是喜欢雨果唱片的,但也的确觉得它的一些录音存在上述问题。也正因为这样,当用LPCD技术重新制作过它的唱片后,更容易进行对比。
这里面选了十个曲目外加九段测试。我只谈谈其中几首曲目给我的印象。
第一首“方圆芳源”是爆发力极大的鼓和其它打击乐。对比过CD与LP的鼓声,印象一向是CD的能量大,但质感远不如LP,最主要是LP的鼓声听起来非常结实,有弹性,CD往往出现形体过大,声音松散的毛病。但是这张唱片的鼓声绝对超越了一般CD,中频的密度之好令人吃惊,同时也体现了CD大动态的优势。对了,每个鼓的位置交代非常清楚,现场感好得没得说。可能是我的功放控制力不错吧,我没管说明书上的警告,把音量开得很大,非常过瘾。
第三首是选自《问天》一碟。这张碟我曾经拥有过,因为不喜欢,送人了,因此无法做AB比较。印象中埙的独奏很有听头,但是伴奏不喜欢,有点闹。这回再听,声音的最大变化就是饱满,非常厚实,像黄土夯出来的那种感觉,厚润而温暖。听完以后我直后悔,这么好的碟我怎么会送人?
第四首我也很喜欢,是未出版的《诗经五首》中的作品。笛子声有非常好的穿透力,轻轻挑破空气,感觉到气流在滑行,清新宜人。在如此新清的笛声中,人声被衬托得情声并茂,那女子踏歌而来,且歌且舞。如果喜欢听人声,值得你再三品味。
第五首“鹿回头传奇”是八十年代初何东有作品,也是本碟中最长的一首,长度为20分钟。这首最有听头的是小提琴,说明书上说担任独奏的梁建枫用的是一把1801年意大利小提琴。以前听过一些名琴的唱片,最著名的如阿卡多演奏的那两张我都有收藏,感觉这些名琴虽然音色高贵,却普遍不易播好,有时听起来会很干。这张碟录于99年,没听过普通版,但是LPCD处理后,非常丰润和娇美,那种质感和音色太漂亮了。我一向是个弦乐迷,听这首曲子给我的惊喜,是本张碟中最值得一提的。我想如果有可能出《鹿回头》的LPCD,我会再买一张回来。
第七首“阿细跳月”版主上传过了,因为压缩得利害,无法与这张45转CD相提并论。民乐不好录,尤其是弹拨乐容易单薄。雨果一向爱录民乐,所以出现这类问题在所难免。但是这首阿细跳月既保持了轻盈灵动的本色,又不会失之锐利,听起来很美。
再说点题外话。听完这张碟,朋友建议我换上LP系统,听几张真正的LP。我的LP一出声,他们就不说话了。我们听到晚上十二点才散伙。临走时他们丢下一句:黑胶就是黑胶.
[upload=jpg]Upload/2006161474675693.jpg[/up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