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库布里克指挥,以前收过DECCA版多拉蒂指挥的。
小克莱伯的贝5、7,听过多遍了,还在听。
一张ARCHIV出品,冷门的东西,但好听,多介绍几句,先声明,文字是网上拉的:
荷兰贝多芬 隐世之作不同凡响
科隆协奏团演出约翰‧魏罕‧威廉「第六、七号交响曲」(Archiv 474 508-2,环球)。本片是2004九月份「留声机(Gramophone)杂当月最佳CD,同时也是世界首度录音。尽管作曲家令人陌生,演奏乐团在本地知名度也不高,但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收藏级唱片。
作曲家约翰‧魏罕‧威廉(Johann Wilhelm Wilms)是谁?为何选他的「第六、七号交响曲」,进行世界首度录音?他被称为「荷兰的贝多芬」,几乎跟贝多芬出生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而且两人都很快远离家乡,到欧洲音乐之都发展。
贝多芬是1792年到维也纳,很快地让那里的每个人都认识他,成为十九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
至于约翰‧魏罕‧威廉呢?他于1791年到阿姆斯特丹发展,教钢琴并在乐团演奏长笛,他以钢琴家的身分把莫札特及贝多芬的协奏曲引介到荷兰。尽管他在世已成为荷兰重要的演奏家,同时谱写了非官方的荷兰国歌,但是他心里却一直希望以作曲家身分传世(情况与马勒类似),可惜当他1847年死后,作品几乎消失无踪……,约翰‧魏罕‧威廉成为音乐史上的陌生作曲家。
不久前,科隆协奏团(Concerto Koln)的艺术总监魏纳‧安哈特(Werner Ehrhardt)专注找寻隐世作曲家的手稿,他接触到约翰‧魏罕‧威廉的交响曲,马上被其中精采的旋律所吸引。又在考究贝多芬作品时,受到音乐学者恩斯特‧库森(Ernst Klusen)启蒙,更进一步引发对约翰‧魏罕‧威廉的兴趣。当魏纳‧安哈特越了解约翰‧魏罕‧威廉的作品,他就越被其一生伟大风格的发展所吸引。
约翰‧魏罕‧威廉的「第六、七号交响曲」是他最后两首交响曲,从编制来看属于两管制。其中「第六号」显露动荡气息,显见作曲家创作时正值生命艰苦之际,1823年出版。更杰出的「第七号」,音乐姿态清楚地反应法国大革命在作曲家身上留下的印记。这两首作品,都属古典时期刚过,浪漫前期萌芽之作。
当时1836年经过部分演奏后,「第七号」的乐谱便神秘失踪,作品因此被遗忘,经过将近170年后,终于得以重新发现、发行。魏纳‧安哈特曾于2002年率科隆协奏团,将这首作品首度完整演出,并在这张该团于Archiv的第二张录音里(上一张该团于Archiv首发专辑「东方之梦」Dream of the Orient,亦受到许多好评,有空再。),为两首作品进行世界首度录音。
对于初听约翰‧魏罕‧威廉这两首作品的乐迷来说,可以明显感受到乐曲中流畅的旋律线条,以及比贝多芬更为清新雅致的和声手法。曲风精神跳脱了古典的刻板制约,但又没有太多浪漫的恣意夸饰,是一种相当新鲜的聆听经验。
再加上科隆协奏团质朴且直接的合奏音色,以及指挥魏纳‧安哈特相当着重的音乐律动感,也难怪音乐专家如云的「留声机杂志」,一致为本片的严谨考究与精致演奏叫好。本片十分适合进阶的古典迷收藏。
科隆协奏团成立于1985年,是个考究古乐的管弦乐团,艺术总监魏纳‧安哈特是德国科隆出生的小提琴家。此外,也跟Rene Jacobs、Andreas Scholl、Barbara Hendeicks等知名艺人合作过。
乐团04/05年的巡回,主要以德国、法国、英国、葡萄牙、西班瑞士等欧洲国家为主,另外04年12月会到美国,05年5月会到日本。演出曲目包括:莫札特、海顿、舒曼、韩德尔、贝多芬、巴哈、约翰‧魏罕‧威廉、门德尔颂等人之作,主要集中在古典以及浪漫前,以及部分巴洛克。该团于2002年与DG/Archiv,签了五年录音合约。
布洛赫:第1-4号弦乐四重奏
[upload=jpg]Upload/20062119521855925.jpg[/upload]
穆蒂指挥的肖氏的第五和老柴的第六,名曲名盘,其实,这两位的碟收的不少了,算收藏吧,的确只听了一遍。
富兰梭瓦弹奏的拉威尔的两首钢琴协奏曲 , 学院音乐学会管弦乐团 ,这张还没拆封,呵呵。
古里尼指挥,帕尔曼拉的伯拉姆斯的小协。[upload=jpg]Upload/2006212041210952.jpg[/up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