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过年无聊,发点无聊的CD图 [复制链接]

查看: 5558|回复: 24
1#
《马太受难曲》,1958年Karl Richter的伟大录音,无可比拟的马太受难曲。虽然Gardiner、哈农库特的新录音都获过大奖,但是丝毫也无法动摇这个录音的位置。这张唱片的说明书题目就叫“Karl Richter 1958年的伟大受难曲”。我收的是廉价版,近来一直在听,现在能听进去了。以前不敢碰的。[upload=jpg]Upload/20062113131953955.jpg[/upload]

鲁宾斯坦弹奏的肖邦的夜曲,堵车时听她能减少烦躁。
米凯兰杰弹奏的海顿第4、11古钢琴协奏曲,喜欢米氏弹的东西,再加上是EMI的小天使版,无条件要收。
兰多芙斯卡弹奏巴赫的歌德堡变奏曲。[upload=jpg]Upload/20062113254249230.jpg[/upload]

尼姑拉耶娃老太太弹奏的巴赫的《赋格的艺术》、《平均律》,不愿多说了,坛子里的DX已讲的太多。
里赫特弹奏的贝多芬的第一钢协和钢琴奏鸣曲,RCA的古典图书馆系列,不算名盘,但我喜欢,淘来的。
RCA出的旺德指挥的《The Essential Recordings》,我译为《精华录音》,不知妥当,我对旺德所知甚少,以前只听过他的贝九,后来在网上搜索方知他是个高人,就像我们以前不了解切里一样。[upload=jpg]Upload/20062113455350572.jpg[/upload]
分享 转发
TOP
2#

支持
请继续!
TOP
3#

杜普蕾的三张录音,第一张和巴伦伯姆的合作,录音于1970年,较少见的一张碟。后两张常见。[upload=jpg]Upload/20062117144180132.jpg[/upload]

阿班。贝尔格四重奏的三张,莫扎特的四重奏和舒伯特的死神与少女。
布伦德尔弹奏舒伯特的即兴曲。[upload=jpg]Upload/20062117195586868.jpg[/upload]
TOP
4#

施瓦茨科普芙演唱的莫扎特的歌剧选萃 费加罗的婚礼 唐璜 伊多梅纽斯。
施纳贝尔弹奏舒伯特的即兴曲。和福特文格勒指挥的贝六。三张EMI的参考系列。粗听了一遍,还没有细品。
比切姆的历史录音,一个蚊型公司的出品,应该是比切姆死后出的,音效较差。
[upload=jpg]Upload/20062115322279533.jpg[/upload]
最后编辑meng-yan
TOP
5#

不错,继续
TOP
6#

llh 在 2006-2-1 20:22:33 发表的内容
哈哈,  楼主:你那几千张碟可以介绍几年啦。。。卡秋莎表现还好吧 。。。。。


老梁,喀秋莎还在煲,音乐味越来越浓了,介绍她的文章正在酝酿中。看短信
TOP
7#

meng-yan 在 2006-2-1 20:30:49 发表的内容
llh 在 2006-2-1 20:22:33 发表的内容
哈哈,  楼主:你那几千张碟可以介绍几年啦。。。卡秋莎表现还好吧 。。。。。


老梁,喀秋莎还在煲,音乐味越来越浓了,介绍她的文章正在酝酿中。看短信


哈哈  那就好。。。。我还怕。。。。短信我复了你,那天到访本来想看看你小孩的但不在家。。。。
TOP
8#

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库布里克指挥,以前收过DECCA版多拉蒂指挥的。
小克莱伯的贝5、7,听过多遍了,还在听。
一张ARCHIV出品,冷门的东西,但好听,多介绍几句,先声明,文字是网上拉的:
荷兰贝多芬   隐世之作不同凡响

科隆协奏团演出约翰‧魏罕‧威廉「第六、七号交响曲」(Archiv 474 508-2,环球)。本片是2004九月份「留声机(Gramophone)杂当月最佳CD,同时也是世界首度录音。尽管作曲家令人陌生,演奏乐团在本地知名度也不高,但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收藏级唱片。
作曲家约翰‧魏罕‧威廉(Johann Wilhelm Wilms)是谁?为何选他的「第六、七号交响曲」,进行世界首度录音?他被称为「荷兰的贝多芬」,几乎跟贝多芬出生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而且两人都很快远离家乡,到欧洲音乐之都发展。
贝多芬是1792年到维也纳,很快地让那里的每个人都认识他,成为十九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
至于约翰‧魏罕‧威廉呢?他于1791年到阿姆斯特丹发展,教钢琴并在乐团演奏长笛,他以钢琴家的身分把莫札特及贝多芬的协奏曲引介到荷兰。尽管他在世已成为荷兰重要的演奏家,同时谱写了非官方的荷兰国歌,但是他心里却一直希望以作曲家身分传世(情况与马勒类似),可惜当他1847年死后,作品几乎消失无踪……,约翰‧魏罕‧威廉成为音乐史上的陌生作曲家。
不久前,科隆协奏团(Concerto Koln)的艺术总监魏纳‧安哈特(Werner  Ehrhardt)专注找寻隐世作曲家的手稿,他接触到约翰‧魏罕‧威廉的交响曲,马上被其中精采的旋律所吸引。又在考究贝多芬作品时,受到音乐学者恩斯特‧库森(Ernst Klusen)启蒙,更进一步引发对约翰‧魏罕‧威廉的兴趣。当魏纳‧安哈特越了解约翰‧魏罕‧威廉的作品,他就越被其一生伟大风格的发展所吸引。
约翰‧魏罕‧威廉的「第六、七号交响曲」是他最后两首交响曲,从编制来看属于两管制。其中「第六号」显露动荡气息,显见作曲家创作时正值生命艰苦之际,1823年出版。更杰出的「第七号」,音乐姿态清楚地反应法国大革命在作曲家身上留下的印记。这两首作品,都属古典时期刚过,浪漫前期萌芽之作。
当时1836年经过部分演奏后,「第七号」的乐谱便神秘失踪,作品因此被遗忘,经过将近170年后,终于得以重新发现、发行。魏纳‧安哈特曾于2002年率科隆协奏团,将这首作品首度完整演出,并在这张该团于Archiv的第二张录音里(上一张该团于Archiv首发专辑「东方之梦」Dream of the Orient,亦受到许多好评,有空再。),为两首作品进行世界首度录音。
对于初听约翰‧魏罕‧威廉这两首作品的乐迷来说,可以明显感受到乐曲中流畅的旋律线条,以及比贝多芬更为清新雅致的和声手法。曲风精神跳脱了古典的刻板制约,但又没有太多浪漫的恣意夸饰,是一种相当新鲜的聆听经验。
再加上科隆协奏团质朴且直接的合奏音色,以及指挥魏纳‧安哈特相当着重的音乐律动感,也难怪音乐专家如云的「留声机杂志」,一致为本片的严谨考究与精致演奏叫好。本片十分适合进阶的古典迷收藏。
科隆协奏团成立于1985年,是个考究古乐的管弦乐团,艺术总监魏纳‧安哈特是德国科隆出生的小提琴家。此外,也跟Rene Jacobs、Andreas Scholl、Barbara  Hendeicks等知名艺人合作过。
乐团04/05年的巡回,主要以德国、法国、英国、葡萄牙、西班瑞士等欧洲国家为主,另外04年12月会到美国,05年5月会到日本。演出曲目包括:莫札特、海顿、舒曼、韩德尔、贝多芬、巴哈、约翰‧魏罕‧威廉、门德尔颂等人之作,主要集中在古典以及浪漫前,以及部分巴洛克。该团于2002年与DG/Archiv,签了五年录音合约。

布洛赫:第1-4号弦乐四重奏
[upload=jpg]Upload/20062119521855925.jpg[/upload]

穆蒂指挥的肖氏的第五和老柴的第六,名曲名盘,其实,这两位的碟收的不少了,算收藏吧,的确只听了一遍。
富兰梭瓦弹奏的拉威尔的两首钢琴协奏曲 , 学院音乐学会管弦乐团 ,这张还没拆封,呵呵。
古里尼指挥,帕尔曼拉的伯拉姆斯的小协。[upload=jpg]Upload/2006212041210952.jpg[/upload]
TOP
9#

不说古典了,俺说点别的
《当爵士遇上古巴》
克拉兹兄弟在当今乐坛还不是非常知名的人物。但他们和一些古巴打击乐手共同完成的专辑《Classic Meets Cuba(当古典遇上古巴)》却在全世界范围广受好评。专辑不但从欧洲一路热卖到美洲,专辑中的作品还在电影《Collateral(借刀杀人)》中被用作为汤姆克鲁斯的出场音乐,2004年起亚洲各地的乐迷也感受到他们的音乐热潮,《当古典遇上古巴》专辑在台湾、韩国、日本、香港狂卖!感受到亚洲乐迷的热情,克拉兹兄弟和那些古巴打击乐手们在2004年10月来到亚洲做巡回演出,再度引起轰动。克拉兹兄弟是三位来自德国「德勒斯登爱乐」的古典音乐家,他们和两位杰出的古巴打击乐手,共同构成了这一个独特的组合,乐团成立以来录制了三张极受欢迎的专辑,分别是《当古典遇上古巴》(Classic Meets Cuba)、《当爵士遇上古巴》(Jazz Meets Cuba)、《当古典遇上古巴之骚沙交响曲》(Classic Meets Cuba- Symphonic Salsa)(这三张唱片在台湾都找得到,全是由新力音乐代理)。
 他们的音乐很有趣,甚至可以说有点恶搞:基本上,就是在大家耳熟能详的旋律当中,加入天外飞来的古巴元素,不管这旋律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萧邦的<练习曲:离别>、迈尔士戴维斯的<那又怎样>,还是卡洛斯裘宾的<来自伊帕尼玛的女孩>。长久以来,乐坛一直有人试着融合古典与爵士,朝着所谓「跨界」的方向前进,在这众多音乐家当中,「克拉兹兄弟 & 古巴打击乐手」能够获得众多听众的喜爱,取得商业上巨大的成功,自然有独特的取胜之道,主要的一点,相信是他们音乐上的高明造诣与舞台上的柔软身段结合而成的亲民魅力。这个乐团里每个人都很厉害,不管是独奏能力,或者是与其它成员的合作默契,让人一听就感受到他们的深厚功力,然而他们并没有派头十足地摆出大师模样,相反的,他们非常乐于取悦听众,不管是演出现场与听众的互动唱和,或者是在音乐上打破经典鉅作的神圣面貌,以他们独有的活泼俏皮方式全新改编,听众很容易就能够领会:这个乐团是打定主意,非平易近人不可。

《Far East Suite》(远东组曲)
《Far East Suite》(远东组曲)肯定是爵士世界里描写东方风情最经典的唱片之一,虽然它简约抽象的手法并没有创造出一个东西方音乐真正融会贯通、紧密相连的时代,但它独特的想象创见,却又是后来者都无法企及的一个高度,谁让它是出自Duke Ellington之手呢?!而这样的大师又是百年才得几个呢?!
首版的“远东组曲”共包括了九首曲子,如果按Duke Ellington创作阶段来讲应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1963年他受美国国务院赞助以亲善大使的身份出使锡兰、印度、巴基斯坦和中东地区演出时所积累下来的素材,并在回美国后和Billy  Strayhorn一起合作完全的五首作品,而另一部分则是他再赴澳大利亚和日本后补充创作的另四首作品。但即使是“老奸巨滑”的乐迷想必也很难听出这两部分音
乐的创作主题和对应的地域背景本该有的文化反差。这也正是Duke Ellington的聪明所在,要知道任何一个人仅凭这短短日子的游历,就想准确把握住异域文化上某一处命脉都是不可能做到的,更别说将东西方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而Duke Ellington选择的还是看似保守实则醒目的做法,依然延用着包括他在内15 人的Big Band,乐器也从钢琴、单簧管、长号、喇叭、贝司到鼓的全盘西化,从
乐队配置来看,你甚至怀疑这位老兄是不是错将黄石公园当成中东地区去玩了一遍,而许多人想从这套爵士乐里本来就难得一见的“远东组曲”里听到的东方乐器则连一点点缀都没有。但显然,Duke Ellington在度的把握上又是极其出神入化的,他鼓励乐手独奏、开拓音乐思维的努力也终于在“远东组曲”里得到了回报,《Bluebird of Dehli(Mynha)》里,Jimmy Hamilton就用单簧管模拟的蓝鸟悦耳鸣唱做了一回印度导游,把乐迷带到了德里那片自然却充满生机的土地。
Johnny Hoedges流畅婉约的次中音萨克斯虽然流露出Stan Getz那般柔和的Cool  Jazz风情,但其不经意中透露的神秘颗粒却又能很好地和歌名《Isfanhan》所标名的那个伊朗北部城市的风情相连。以日本为主题的《Ad Lib on Nippon》更是用支离破碎又行云流水的钢琴和单音断续拨弦加来回扫弦这种不常规的贝司奏法 ,将大和民族那种神经质的凄美绝妙的展现出来,而听这首作品更难想象的是它
竟然还是出自一个处于Big Band和Swing时代的音乐大师之手,它丰富多变的即兴组合即使换到现在也极具音乐的前瞻性。
抛开让西方人更好奇、东方人更亲切的远东主题,这张《Far East Suite》同样也不会让任何爵士乐迷失望,而且更因为它音乐内容的丰富会让许多坚守着风格壁垒的爵士乐迷都能对它会心而笑。做为乐队领班的Duke Ellington尽管还是严守着十几个乐手的Big Band典型配置,但在这个强调理性、强调配合的编排中,他还是给了每位成员充足的表现空间,有时候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琴声,这也让
原本听到组曲就觉得很沉重的这部作品有了它与众不同的符合个人抒情的需要,而《Isfanhan》这样的作品到今天还能成为独立的标准爵士示范曲也就顺理成章了。
有了这样的一个好“领导”压阵,又有那么好的音乐拓展氛围,乐手就更能在一种由理性约束力调动起来的自由即兴空间,于是在根植于Big Band和Swing音乐根基中,我们还能听到Cool Jazz、Hard Bop甚至是Avant-Garde Jazz的影子,我们同样还能听到Rufus Jones在《Blue Pepper(Far East of the Blues》轻松地击起了布鲁斯鼓点,当音乐里最神采奕奕的部分都能写在了旋律上,那么东方和西方其实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史坦.盖兹和吉尔伯特
这是一张具有传奇性格的专辑。除了是Bassa Nova史上销售最佳的唱片,企鹅爵士评鉴5颗星,更是Bassa Nova乐风四位巨人Stan Getz、Joao Gilberto、Antonio Carlos Jobim及甜美女声Astrud gilberto的首次合作,尤其是Astrud在偶然的情况下进入了这一次的聚会,奠下此后他在美国走红的传说,又是另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故事。
Stan Getz在辑中每一段的即兴演出,旋律优美而令人不由自主的沉吟,时而加入的和弦外音更触发听者更上一层的情绪,而不着痕迹地与节奏贴近,置人如梦境。
推荐 The Girl From Ipanema 这首歌有一段极浪漫的真实故事。巴西的作曲家Antonio Carlos Jobim与Vinicius de Moraes两人经常在Ipanema海滩附近的Veloso露天酒吧饮酒作乐。两人不约而同的看见一位青春活泼,全身古铜色皮肤的女孩,摇曵生姿轻摆过他们眼前,然后消失在海滩的人群之中。在灵感触发之下,便谱成了这首红遍全南美的“G arota de Ipanema”。有趣的是那家酒吧后来以这首名曲为店名,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光客来一探究竟。而故事的女主角Heloisa Eneida Pinto的女儿如今也亭亭玉立,宛如当年她自己的婆娑风采。另外,为了纪念作词者,Vinicius de Moraes的名字被引用为比邻酒吧旁边的路名,一时亦传为美谈。
这首原为葡萄牙文的名曲“Garota de Ipanema”,后来由美国作词家Norman  Gimbel填上部分英文歌词,在美国再度发行,成为目前走红的“The Girl From Ipanema”。


IL DIVO

IL DIVO在意大利语中意思为"神圣的演唱者"或是"歌坛天王",现在则已成为流行乐史上第一组popera(popera--揉合流行歌曲唱法与古典歌剧声乐唱法演唱流行、古典、歌剧等类型歌曲的歌唱新流派)超级巨星!
  从2005年开始,浪漫的情歌有了全新的定义--IL DIVO。他们的歌声将是你坠入情网时的护花使者,他们的歌声将伴随你进入爱情世界的最深处……
   IL DIVO是全美选秀节目"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的制作人,同时也是Westlife、Gareth Gates、Will Young等艺人与乐团的幕后制作人Simon Cowell 跨越音乐界线,独创popera歌唱潮流的全新概念组合。IL DIVO由四个来自欧、美的年轻歌唱家所组成,他们兼具声乐歌唱技巧,以及诠释经由管弦乐重新编曲伴奏的浪漫经典情歌的唱功。IL DIVO的四大金嗓成员包括:拥有歌剧演唱硕士学位的美国籍男高音David Miller、经过多年专辑制作历练的法国籍声乐天才Sebastien Izambard、具备七年清唱剧演出经验的瑞士籍男高音Urs Buhler、曾与著名女高音卡芭叶同台演唱的首席男中音Carols Marin。
    首张大碟《IL DIVO》于发行首周即以雷霆万钧之势击退英国天王歌手Robbie Williams,空降英国金榜冠军王座,更以短短不到两个月的销售期便突破百万销量,跻身2004年英国年度十大畅销专辑之列,还创下英国专辑榜史上从未发行商业单曲就攫取王座的纪录。而今年四月,他们进军美国,以初登场第四名的历史成绩,写下公告牌杂志以Sound Scan系统统计以来英国艺人最佳成绩,无疑让IL DIVO成为2005年歌坛新人中的佼佼者,目前全球销售也已经突破300万张。
    专辑中选唱欧美跨世代、跨流行、古典、歌谣等类型,包含英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的浪漫经典,其中包括天后Toni Braxton冠军抒情金曲"Unbreak My Heart (Regresa A Mi)"、根据意大利国宝级电影音乐大师Ennio Monnicone为电影《教会》所谱写的主题乐章"Gabriel's Oboe"填上歌词的"Nella Fantasia"、传奇巨星Frank Sinatra主唱的电影《夺标》的主题曲"My Way"的西班牙文版"My  Way (A Mi Manera)"等名作,2005年春季,IL DIVO更将最新单曲"Mama"的销售收入捐助给英国青少年癌症信托基金会。随着首张专辑掀起销售狂潮,IL DIVO开始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2004年岁末,IL DIVO荣膺为英国王子信托基金年度慈善义唱会的献唱嘉宾,2005年,更晋升为瑞士名表Raymond Weil的广告代言人。
无论是感人落泪的咏叹调,或是扣人心弦的美声情歌,IL DIVO的歌声中所蕴藏的 柔情魔力绝对让你神魂颠倒。


[upload=jpg]Upload/20062120194263704.jpg[/upload]
最后编辑meng-yan
TOP
10#

meng-yan 在 2006-2-1 20:25:05 发表的内容
再上张电影配乐

电影:《红色情深》(Rouge)、《白色情迷》(Blanc)、《蓝色情挑》(Bleu )的配乐精选,风格近似古典,喜欢文艺片的青年人应该不会陌生。

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
作曲:泽贝纽•普瑞斯纳(Zbigniew Preisner)



图,忘上了[upload=jpg]Upload/20062120325392956.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