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关闭
安全选项
找回密码
记住我
我的中心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HIFI168首页
快速搜索
帖子标题
作者
版块
发烧论坛
»
发烧专区
»
音乐唱片
»
梅兰芳灌唱片(附照片)
发烧专区
HiFi乐趣
音乐唱片
器材用家专区
在线试听
交易论坛
硬件交易
软件交易
返回列表
查看:
1246
|
回复:
1
梅兰芳灌唱片(附照片)
[复制链接]
发送短消息
UID
75667
精华
10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leslie
leslie
组别
论坛博士后
生日
19720110
帖子
27155
积分
28495
性别
注册时间
2003-01-24
1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04-10-18 14:45
|
只看楼主
梅兰芳灌唱片(附照片)
作者:柴俊为 日期:2004.10.17 版次:29
梅兰芳灌唱片
梅兰芳先生与上海颇多因缘,其中在上海灌录的唱片,为其总量之大宗,值得一提。
轰动上海 应邀灌片
20世纪初,西洋唱片录音技术传入中国,作为当时流行艺术的京剧是录制最多的。梅兰芳又是当时灌制唱片最多的一位。梅兰芳灌制唱片始于1920年5月,第3次来沪演出期间。此时的梅兰芳已经是如日中天。据当时的新闻披露,他这次来沪演出,上海各有关行业的收入在50万大洋,其中天蟾舞台14万,其余均为旅馆、绸缎店、饮食店等所得,俨然是经济增长点。当时已经准备在沪建厂的百代唱片公司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在梅兰芳临别演出的下午,约他灌制了《天女散花》《黛玉葬花》等唱片。这是梅兰芳第一次正式灌片。
可以说,梅兰芳是同时代名家中灌制唱片最早的一位。早在清光绪末年,外国唱片公司已经在中国灌制出版了大量的京剧蜡筒和唱片。较早进入中国的唱片公司或品牌如哥伦比亚(旧译“克伦便”)、Victor(旧译“物克得利”、“物克多”等)、倍克(后译“蓓开”)、利口威(后译“高亭”)、Grbmopbome.G.C以及后来的百代等,它们灌制的京剧唱片有两个特点,一曰“杂”,一曰“老”。
由于当时唱片事业刚刚起步,主事者又为洋人,对京剧规律并不太了解,所灌唱片,虽然有不少名贵精品,但二三流演员的作品也不少,而当时的不少顶级名家却大有缺门,是谓“杂”;至于像百代公司那样约请行家里手组织录音的,则侧重抢录老辈典型的作品,所以百代早期唱片的特点是老生多,老辈名家多,是谓“老”。像“四大名旦”这些“新生代”,都是从上世纪20年代才开始灌唱片。梅兰芳始于1920年,“四大名旦”的其他三位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以及“前四大须生”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等,都要在一两年以后才灌制唱片。
新旧并举 突出创新
梅兰芳很看重这头一次灌唱片,对曲目的选择很下了一番心思,总的说来是新旧并举,突出新意。远在第一次灌唱片之前,梅兰芳早期一些传统样式的本戏和新型古装戏均已问世,所以这段时期的唱片,主要用来推广他在这些戏里的新唱段。1920年的第一批唱片集中录制了他古装戏的代表作《黛玉葬花》《天女散花》《嫦娥奔月》和带有反串性质的新戏《木兰从军》,传统老戏只选了两段,一段是《二本虹霓关》的丫环,另一段是《汾河湾》的“西皮原板”。这两出虽然是老戏,却也包含了梅兰芳的特殊创造。在《虹霓关》中,梅兰芳首创了一人分饰两角的演法,即头本他饰东方氏,二本改饰丫环。这张唱片就是二本中丫环的重要唱段,虽然当时的评论认为,限于录制时间紧张,唱得比较仓促,但它却是这出戏梅派新演法的一个纪念;而众所周知,《汾河湾》是梅兰芳在齐如山的建议下,对青衣戏“捂着肚子死唱”风格进行改革的开端,录制这段唱显然也有特别的意义。
好事多磨 北京补录
不过,头一次灌片有点好事多磨。当时百代公司的厂房尚未建成,还不能直接在中国生产唱片。灌片不是直接刻成模板,而是先把原音录在蜡筒上,然后运回国外制版。不料,梅兰芳在上海录制的蜡筒受潮损坏,只剩下《黛玉葬花》的一面和《天女散花》两面、《虹霓关》一面完好。于是,公司只能赶到北京补录,并且加录了一段《嫦娥奔月》。所以,这批唱片开头的报名:“百代公司约请梅兰芳唱《××××》”是两个人的声音,在上海录制时,由一“尖声假嗓”之人报名,同期孟小冬、双处等人的唱片均由此人所报,而北京补录的则是另一人。而笔者所藏的《黛玉葬花》也有两种版本,一种是普通的正反两面,另一种是四句“慢板”分成两张唱片,反面分别是王龙海乐队演奏的《鲜花调》和《李中堂乐》(据吴小如老师说,还有一种与黄色歌曲《妈妈好糊涂》合为一张),这可能就是因为这段唱是先后灌录的关系。
如日中天 灌片之最
1930年,梅兰芳访问美国,第一次把中国京剧艺术传播到西方世界。不巧的是,梅兰芳此次访美,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访美演出亏损颇大,回国后不得不用演出和灌唱盘来弥补。1930年11月至1931年1月22日,梅兰芳与马连良在上海合作演出近两月。临行前一天,他与马连良应百代之约灌制《探母回令》《打渔杀家》等唱片。因为和西方艺术有过近距离接触,梅先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入,艺术观念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认为传统老戏才更能代表中国戏曲。故这时期的唱片,除了一段《太真外传》和重录《霸王别姬》外,其余均为传统戏。后来,1935年的百代唱片和1936年的胜利唱片则全部为传统剧目。
梅兰芳从1920年至1936年,先后在百代、胜利、大中华、高亭、蓓开、长城、新乐风以及日本的蓄音器公司录制169面唱片,是建国前录制唱片最多的京剧演员。抗战爆发后,梅先生蓄须明志,退出舞台,再录唱片就是1949年以后了。◆柴俊为(知名京剧史专家)
●梅兰芳(1894-1961)
●梅兰芳(右二)、杨小楼1931年在长城唱片公司录制《霸王别姬》后与录音策划人及外籍录音师合影
[upload=jpg]Upload/2004101814451951102.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4101814452776975.jpg[/upload]
分享
转发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69255
精华
12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阿道夫
阿道夫
组别
论坛博士后
生日
帖子
1386
积分
1460
性别
注册时间
2002-04-19
2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04-10-18 15:14
|
只看该用户
我有一套"梅兰芳精选"6LP/套,都收录了以上所提的录音.
TOP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返回列表
高级编辑器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默认表情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登录
|
注册
发表回复
查看背景广告
隐藏
发新主题
发烧专区
HiFi乐趣
音乐唱片
器材用家专区
在线试听
交易论坛
硬件交易
软件交易
TOP
设置头像
个人资料
更改密码
用户组
收藏夹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