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低期待值所带来的满足——记上海爱乐乐团老肖纪念音乐会之一】 [复制链接]

查看: 1830|回复: 1
1#
日期:2006年2月16日
地点: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
艺人:钢琴独奏—让-弗雷德里克·奈布热;陈佐湟指挥上海爱乐乐团
曲目:肖斯塔科维奇—黄金时代组曲(Op.22a)、F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102)、e小调第十交响曲(Op.93)

年初的一场“九龙爱乐新年音乐会”让我对上海爱乐乐团的印象分跌到了谷底,随后又传来一些关于乐团不稳定的传闻,实在很为他们的前途担忧。好在春节过后,他们的一系列演出计划依然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其中不乏颇具分量的曲目单。可即便如此,对上爱的表现我还是不敢抱过多的期望,一支连器乐协奏和声乐伴奏任务都只能勉强完成的乐团,凭什么去演那些大部头的重量级曲目?但面对16号这场演出的赠票,我还是去了,冲着当天演出的两大主角:诞辰已经100周年的肖斯塔科维奇以及乐团总监陈佐湟。

当全世界都在热炒“莫扎特250周年”的时候,“老肖100周年”所带来的热潮温度似乎要低得多,可上海爱乐乐团却在这个音乐季安排了三场演出,以示纪念。三套曲目中,当属16号的这一场最具吸引力,《黄金时代组曲》很少有机会听到,历史上也少有录音(后来从陈总监口中得知当晚的演出竟然是这部组曲的“中国首演”)、《F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上演的频率同样不高、而规模庞大的《e小调第十交响曲》敢去触碰它的国内乐团更是屈指可数。所以为了这些具有吸引力的曲目、为了乐团以及指挥陈佐湟的这份勇气,冒着突然的降温,准时赶到了东方音乐厅。

这场音乐会所具备的意义不单单是对这位前苏联杰出作曲家的纪念,同时也标志着东方艺术中心低票价演出的开端。音乐会推出了最低三十元的特价票,虽然只能坐在乐队后面的E区,好歹也算是一个值得赞许的举措;只是有一点令人尴尬,如果花同样的钱去斗牛,估计坐在VIP区都不会是奢望。低票价也并没有吸引更多的听众前来观摩,上座率的惨淡是显而易见的,大约只有五成不到,如果没有大量的赠票,实在不敢想象现场将是怎样一番萧索的景象,心头不免有些怅然。

节目册上居然没有任何关于演出曲目的背景介绍,令我颇感困惑,但陈佐湟上台后手握麦克风开始的一番讲话,扫去了我心头的疑问。每个曲目上演之前,他都会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每个乐章的音乐特点作一个整体上的简要介绍,我觉得这样所能达到的效果反而会令现场观众感觉比较亲切,毕竟这样的音乐会更多面对的是普通音乐爱好者,而非专业人士。陈佐湟一如既往地展现着他的儒雅风范,回想一下,自己已经一年多没有听过他的音乐会,其间只在CCTV的《音乐人生》节目中看过一次他的访谈,观后颇多感慨,但随后也从网上听到了很多对关于他的负面评价。对于各种传闻,作为圈外人我实在是不置可否,但说心里话,跑来听这场老肖,很大程度上我是冲着这位乐团总监才来的,多年的留学经历和指挥经验,他毕竟应该有一定的实力。

然而乐团上来的第一个曲目还是让我捏了一把汗,二提方阵中的一位中年乐手居然在演奏间歇不小心让小提琴从他肩上滑落下来,跌在地上的声响虽然不大,却足以令人感到骇然。这样的场景还真是头一次看到,我只能将之理解为某些团员在体力上的过度透支或情绪上的漫不经心,不怎么整齐的弦乐也间接地显露着这个事实。木管的刺耳和铜管的疲软依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毕竟演奏实力、乐器档次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出现质的飞跃。但萨克斯管和低音管的声音可以算是众多“矮子”里的“长脚”,有那么几分感染力。

但如果就此认定这是一场没有质量的演出,那就大错特错了。来自法国的年轻钢琴演奏家让-弗雷德里克·奈布热成为了上半场演出的最大亮点。老肖为自己儿子马克西姆所创作的这首《F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从这位青年才俊指尖流淌出来,显出一份动人的青春活力。首尾两个乐章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春风得意马蹄疾”般的印象,而舒缓、温情的第二乐章,似乎流露出一种父子之间的深情。让-弗雷德里克·奈布热的技巧在这部协奏曲中展现得很全面,与节目册宣传中对他的高度评价完全匹配。他的琴音流畅自然、绵而不软,虽然在某些密集音符的段落,对细节的交代略微显得有些含糊,同时几处转调在过渡上稍有生硬的痕迹,但整体上对曲目格调的拿捏和把握显得相当贴切而自如。以至于一些初次聆听此作的朋友,都觉得这是一首相当悦耳动听的曲目,这其中固然有源于作品本身气质的原因,但独奏家的精彩表现也是不可忽视的。加演的巴赫虽然有些稚嫩,但却也时而闪现出灵性的光彩。乐队在协奏曲中的伴奏也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陈佐湟对节奏的控制与把握始终很到位。

虽然钢协很不错,但中场休息时,大家对于下半场的《肖十》还是不敢有更多奢望。我倒觉得,对于老肖的这种“块状音乐”的创作理念,国内乐团在演奏时要做到“形似”并不是很难,当然仅仅是相对于诠释莫扎特、海顿这类纯粹的古典主义时期作品而言的。但这只不过是就最低标准而言,此处的“形似”仅仅是指音乐表现上的貌似合拍,如果处理不得当,最终的效果往往只能是“貌合神离”,国内乐团的很多的平庸演出大多难以逃脱这一规律,而要表现《肖十》这样一部内涵深邃的大部头作品,更是谈何容易!

不过乐队弦乐组的状态似乎比上半场要好一些,小提琴方阵即便在某些需要快速技巧的段落中,表现也算差强人意,但总有那么两、三位成员显得不太能跟上大部队的步伐,因而拖了后腿。大提琴和倍大提琴的声音虽然不够厚实,但该饱满的地方总算能够令人感到那么一些低频。木管的声音,尤其是长笛和短笛,听上去依然有些过分尖锐,但在老肖的这部作品中反而让人有一种“歪打正着”的感觉。小军鼓的声音非常大,似乎有点“抢风头”的嫌疑,经常让比它体积大数倍的定音鼓被其先声夺人的声音所掩埋。铜管依然是无可救药,显得异常无精打采,圆号在最后高潮处的表现更是到了让人难以忍受的地步。就是在这么一种状态下,整支乐团倒也在陈佐湟的带领下,把这么一部大玩意儿给演下来了,虽然明显的音色瑕疵不少,在音乐表现力上也谈不上强烈和感人,但至少没有出现那种不知所措的杂乱无章,第二乐章的快板以及第四乐章的尾声部分所爆发出的能量还算过得去。据说乐团对这部作品投入的排练时间并不算很长,能达到这样的水准,即便谈不上惊喜,也不至于令我太过失望。

或许很多普通观众被老肖这部时而低回、沉思,时而又暴虐、狂躁的作品“折磨”的有些无法忍受;亦或许时间晚了,很多人都赶着早点回去睡觉,反正整个演出过程中不断有人离席而去。最后坚持到终场结束的观众恐怕只剩下寥寥无几的三、四成左右,但即便如此,陈佐湟和乐团依然把尾声的高潮重新安可了一遍,与先前第一遍相比有改进之处也有更差的地方,如果把两遍之中的优点结合起来,那倒是一个挺不错的返场,可惜乐队的不稳定让这只能是一个假设而已。

从艺术中心出来和友人谈到对这场演出的印象,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高期待值往往会伴随着最终的失望,相反较低的期望却往往能换来意料之外的满足。就好像12日去听MTT与SFS,事先对于这个具有相当口碑的组合报有太多的要求和期许,结果却并没有让我产生强烈的印象;而对上海爱乐乐团的这场演出,以一种毫无奢望的心态去听,最终所得到的心理满足感反而比预期中要大。尤其是让-弗雷德里克·奈布热给我留下了很不错的印象,不但琴声动听,而且台风也很谦逊、朴实,可惜18日他在贺绿汀举行的独奏会我无法去听。至于陈佐湟先生,通过这场音乐会我依然对他留有相当的敬意,正是因为他的指挥,让这支乐团在我心目中的印象有所好转,可见1月4日那场演出乐团的糟糕伴奏与那位荷兰指挥的“混水摸鱼”密不可分。至于乐团的演奏水平,我也不想做过于刻薄的评价,因为在回程的地铁上,我看到一位女小提琴手,她的琴包上印着“上海广播交响乐团”的字样,而她疲惫地坐在位置上,满脸的困乏和倦怠让我印象很深很深……

作者博客:http://spaces.msn.com/audio100/

最后编辑liuenhui
分享 转发
TOP
2#

哈哈,我在这张照片里找到了自己和马老板:)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