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最佳版本” [复制链接]

查看: 7740|回复: 20
1#
现在好像有很多人在追求一部作品的“最佳版本”,日本人就叫“决定盘”,这原本就是没有意义的说法。
试想,如果真有什么“最佳版本”,首先应该是最佳演绎吧?可是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本来就有“公理”和“婆理”,不会有完全的权威。真有谁对一部作品说了算的话,别人还有什么必要再研究它呢?这如何解释富尔特文格勒、卡拉扬、伯姆、克来伯……这些人对贝多芬交响曲的不同处理,甚至同一个音乐家在不同音乐会上对同一部作品的不同处理,能说其中只有一个是“对”的吗?
我想,就是作曲家本人对于自己的作品在处理上也会有不同,很难想像当年莫扎特、贝多芬他们穿梭于各个沙龙的演奏中会千篇一律,如果真是那样,肯定不是爱乐之幸,而是最大的不幸了,因为我们失去了对作品的新鲜感之后还会想去听它吗?我们之所以找来各种不同的版本不正是要享受其中新鲜的东西吗?
感受不同版本的不同乐趣吧,不要去试图寻找“最佳版本”或“决定盘”,因为每个人心中的“最佳版本”都会是不同的。

有不同看法欢迎探讨。
分享 转发
TOP
2#

一百一个人看《红楼梦》就有一百部红楼梦,古典音乐也一样!!以前听柴5都是些冲突强烈的演译,突然听了一次切利比达克的,才知道柴5可以以一种非常舒缓的速度来演奏。
同感同感!!
TOP
3#

我相信一个作曲家的作品也含有作曲家所未知的表达和没有故意表达的东西在里面.所以作曲家亲自指挥的版本也不见得就是最好的版本,只能大部分的表达作曲家的本意罢了.而古典音乐经过这么多的年代,已经含有了每个演奏家和指挥的再创作在里面了.100%的追求作曲家的本意既无法达到也没有太大意义了.
TOP
4#

这可不一定。拉威尔的《波莱罗》,作者自己指挥时用了16分钟,而有一次居然有名指挥的版本只用了14分钟多,拉威尔事后向他指出这点,没想到那指挥认为拉威尔不懂自己音乐应该有多快。
而且,我们现在听到的版本,大多是14分钟多的版本,呵呵。
TOP
5#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6#

zjize 在 2003-9-4 19:32:23 发表的内容
这可不一定。拉威尔的《波莱罗》,作者自己指挥时用了16分钟,而有一次居然有名指挥的版本只用了14分钟多,拉威尔事后向他指出这点,没想到那指挥认为拉威尔不懂自己音乐应该有多快。
而且,我们现在听到的版本,大多是14分钟多的版本,呵呵。


这位指挥就是Toscanini 。
TOP
7#

罗兰 在 2003-9-5 0:47:00 发表的内容
收藏家着重的是藏,并非一定要听,所以重量不一定重质,而且“物以稀为贵”往往是收藏家最看重的一点,可是“稀有”并不是“最好”,就像拉宾,无论如何,他都不会是最好,可他的CD绝版了,所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既然要努力搜寻,当然要给自己一个让自己可以相信的理由,于是乎,拉宾成了“录音好”、“演绎好”,似乎无可替代的帕格尼尼演奏者,但我怀疑,台面上说他好的人,自己心里真的如此认为吗?
这方面还有许多例子,更不说商业上疯狂炒作的那些“天碟”啦。
带自己的耳朵,还要相信自己的心,音乐才会真正让我们感动,不然听唱片干吗?难道因为别人说好,而且是“名家”说好,我们就一定要觉得好么?
相信自己的感觉吧。


能说出拉宾不是最好的理由吗?
TOP
8#

拉宾的帕格尼尼的好处在于干净利落的技巧运用,确实在海菲茨之后,技巧如此干净不多见——不过现在又有了雷宾(Repin)和文格洛夫(Vengerov)——这让我们初听时觉得很过瘾。
但是,拉宾的演奏中缺乏一种“歌唱性”,其实帕格尼尼的作品除了技巧之外,其抒情性和歌唱性非常重要。个人比较喜欢Shaham对帕格尼尼的诠释,其音色令人陶醉,也很好地表现出意大利抒情旋律的优美,真的,帕格尼尼的作品中处处都可见优美如歌的段落,而不仅仅是技巧。
TOP
9#

又是一回无结果的辩论。
最后编辑小克
TOP
10#

audio 在 2003-9-4 21:26:10 发表的内容
都是各花各眼,我们只能视为一种参考罢了。

其实不会有一人独大的“最佳”,通常都会是“之一”。

完全支持!!!就象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我说:肯普夫的不错。话声刚落,一在我心目中的资深发烧友就毫不留情地说:肯普夫的最差了!!!你说是什么回是?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