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说说我最喜欢的贝多芬的小协 [复制链接]

查看: 6658|回复: 32
1#
四大小协,我最喜欢的还是贝多芬的。因为我觉得它给我的空间更大一些,当然--象门德尔松那样优美的小协我也没理由不喜欢的。虽然贝多芬的这部作品与他在交响曲中那么恢弘的气势有些不同,但它能赋予我们更多属于他另一面的东西--好象一位正在思考的学者。
这部作品我的最爱是施奈德汉的DG版,原因是我觉得德国的演奏家来演奏它也许会正宗一些。施的演绎没有过多的火花,在这点上,似乎和谢林(或者是格吕米欧)有点相象。他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可是这种“中庸”的演绎却可以让我们也冷静下来,真正去聆听作曲家的心声。(听说这个的LP比CD要好声很多,不知是也不是)
海飞兹的录音是毋庸质疑的版本,不过他的录音似乎有好几个,我手里只有他和莱纳的。海飞兹的鼎盛时期的速度是让人听的很过瘾的,但过瘾之后呢?却不象施奈德汉的那样回味无穷
另一个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克莱莫与哈农库特的合作(TELDEC录音),说实话,我第一次听时简直不敢相信那是克莱莫在演奏,在哈农库特的引导下整个乐曲竟听得如此自然顺畅(我听这个DD一般是比较费劲的),华彩也完美无暇,在这个录音里用的好象也不完全是现代乐器。
下面是一些琐忆: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版本至今未曾听过,遗憾!穆特的版本无论是和卡爷的还是马舒尔的,我都不喜欢,个人以为--这部作品不适合她。米尔斯坦的也不错,但一听他的DD,我的注意力总是在他那把小提琴的音色上---充满着贵族的气质,它真的很好听。
分享 转发
TOP
2#

felixcat 在 2003-12-5 20:04:51 发表的内容
  Oistrakh这个录音,他自己的独奏小提琴声音录得很好,质感很真实;但乐队部分的声音,和Philips的几个录音比起来,我觉得稍显得不够清晰,有点“历史感”,这是一个遗憾,并且这个特点不论是在EMI旧的天使版还是在日本最新出的ART系列版里都是如此,看来的确是录音的问题。


我有很多听朋友都说起过这个问题,指出克路易坦指挥的乐团似乎没吃饱,有气无力。
TOP
3#

dr kuang 在 2003-12-5 17:02:43 发表的内容
大卫重理性不重抒情,琴声坚韧而富于重量感,表达的是贝多芬哲学性的一面。录音以质感取胜,“大卫王”的王者之气在他一生的录音中,这张最具代表性,这种琴声未在其他任何小提琴家的唱片中听到过。
谢林更偏重于抒情一面,琴声娇艳,比较而言更容易讨人喜欢,如果贝多芬真是为爱慕的女性而写的这部作品,这样的表达方式就比较合适。录音以堂音丰富印象最深,阿姆斯特丹优良的声学环境为这张唱片增色不少,而且录音细节极为丰富。
海菲兹过于炫技,光彩夺目,似乎不太适合这部作品。
格雷米奥(戴维斯版)的琴声最高贵,但缺乏力量,情感表达也太女性化了一点。录音特点和谢林版相似。
还有CBS的佛兰西斯卡缔,指挥是瓦尔特,界于大卫和谢林之间,个人觉得恰到好处,可能是伴奏的指挥起了关键的作用。录音背噪稍大,但弦乐群一丝丝的质感很好,录音质量和瓦尔特的《田园》相同。
施耐德汉感觉是平淡,既无哲学化的沉思,也没有热恋的激情,好象想把所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留给听者。录音是DG中少有的高水准,但要注意新的180G版黑胶唱片音色和原版出入非常大,据说是用CELLO重新制版的原因。
后一代中,以帕尔曼的名气最高,在听过前面几个版本后,觉得他还是更适合于浪漫派的作品。

那您觉得大卫的琴音和米尔斯坦的比如何?
TOP
4#

  Oistrakh这个录音,他自己的独奏小提琴声音录得很好,质感很真实;但乐队部分的声音,和Philips的几个录音比起来,我觉得稍显得不够清晰,有点“历史感”,这是一个遗憾,并且这个特点不论是在EMI旧的天使版还是在日本最新出的ART系列版里都是如此,看来的确是录音的问题。
TOP
5#

我喜欢佛兰西斯卡缔, 瓦尔特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
TOP
6#

lld2x1515 在 2003-12-5 22:01:34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3-12-5 17:02:43 发表的内容
大卫重理性不重抒情,琴声坚韧而富于重量感,表达的是贝多芬哲学性的一面。录音以质感取胜,“大卫王”的王者之气在他一生的录音中,这张最具代表性,这种琴声未在其他任何小提琴家的唱片中听到过。
谢林更偏重于抒情一面,琴声娇艳,比较而言更容易讨人喜欢,如果贝多芬真是为爱慕的女性而写的这部作品,这样的表达方式就比较合适。录音以堂音丰富印象最深,阿姆斯特丹优良的声学环境为这张唱片增色不少,而且录音细节极为丰富。
海菲兹过于炫技,光彩夺目,似乎不太适合这部作品。
格雷米奥(戴维斯版)的琴声最高贵,但缺乏力量,情感表达也太女性化了一点。录音特点和谢林版相似。
还有CBS的佛兰西斯卡缔,指挥是瓦尔特,界于大卫和谢林之间,个人觉得恰到好处,可能是伴奏的指挥起了关键的作用。录音背噪稍大,但弦乐群一丝丝的质感很好,录音质量和瓦尔特的《田园》相同。
施耐德汉感觉是平淡,既无哲学化的沉思,也没有热恋的激情,好象想把所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留给听者。录音是DG中少有的高水准,但要注意新的180G版黑胶唱片音色和原版出入非常大,据说是用CELLO重新制版的原因。
后一代中,以帕尔曼的名气最高,在听过前面几个版本后,觉得他还是更适合于浪漫派的作品。

那您觉得大卫的琴音和米尔斯坦的比如何?


非常惭愧,我还没听过米尔斯坦的贝多芬小协,以后一定找机会认真聆听一下。
TOP
7#

或许是大卫气势太旺了,把乐手都镇住了。
TOP
8#

如此著名的曲目,我只听过施耐德汉和海飞兹的两个版,真不好意思。
TOP
9#

此版不知如何?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1261334217125.jpg[/upload]
TOP
10#

http://www.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40730&ntypeid=11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