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地之歌特别版 [复制链接]

查看: 2011|回复: 2
1#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大地之歌》版本,只是其中可能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可能是男高,或是女中,或是乐队。

于是LZ产生了个想法,把手里的《大地之歌》版本来个混搭,每个乐章各选一个版本的,这样或许就能找到满意的版本了。

LZ手里只有7个版本的《大地之歌》,不过都是喜爱的版本,列如下:

费丽尔/帕扎克/瓦尔特/Decca
米勒/海夫里格/瓦尔特/CBS
福莱斯特/刘易斯/莱纳/RCA
露德薇/温德里希/克伦佩了/EMI
迪斯考/迪奇/克莱茨基/EMI
蓓克/金/海廷克/Philips
里波芙谢克/赫普纳/伯尔蒂尼/EMI

第一乐章:愁世的饮酒歌

《大地之地》是一部色彩丰富,大胆地表现喜怒哀乐的作品,该明亮的时候要明亮,该内敛的时候要内敛。饮酒歌表现的是放浪形骸的愁世情怀,所以一开始就要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犹如酒神醉后的狂欢。《大地之歌》与其说是对演唱技巧的考验,不如说是对演唱音色的偏爱,这里温德里希、迪奇和赫普纳都很贴切这种情怀。第一句就是试金石,应该说以上各位男高音都是不在话下,但是最后那个高音仍是有高下之分的,有的就唱得过于突兀,有的明显听出了音色的变化。

比较下来,LZ选赫普纳/伯尔蒂尼为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秋日的孤影

这一乐章表现的是黯淡、孤独与惆怅,马勒在手稿上标明“有关慢条斯理和厌倦”,是内敛的表达。这乐章不只是看演唱,还要看乐队。女声的演唱不能驾于乐队之上,也不可被乐队湮没,最好的是溶于乐队之中,听上去就像是乐队之中的一个件乐器在演奏。迪斯考在这里由男中音取代了女中音演唱,效果非常好,因为男声更能体现这种内敛深沉的感觉。蓓克与海廷克的乐队几乎完全融合在一起,呼吸浑然一体,黯然惆怅中还流露出一种女人的哀怨。

蓓克/海廷克







第三乐章:咏少年

如果说其他乐章还有得比较的话,那么这个乐章毫无疑问是温德里希胜出。翁德里希的音色,完全就是一个活脱脱的贵公子哥儿,嬉戏游玩,饮酒赋诗。其他几位,要么过于苍老,要么过于荒凉,要么过于世故,缺少了飘逸与贵气。克伦佩勒在这里也是演奏地从容不迫,怡然自得,仿佛就是老爷子乐呵呵地看着自己的子侄们在欢乐游玩。

温德里希/克伦佩勒








第四乐章:咏美女

这个乐章表现的是少女怀春的情怀,看到了心仪少年的踪影,却又苦恼不能与之相伴。乐章一开始长笛和小提琴就奏出了春意盎然,接着出来的女声也应该是充满少女情怀,若是过于苍老和成熟,那就是大煞风景了。其实迪斯考在这里男代女声的演唱也是很有风味的,不过LZ还是会选择女中音的演唱。7个版本听下来,最能流露出少女自然姿态的,是米勒的演唱。瓦尔特这次晚年立体声的录音,并不如较早与费丽尔合作的版本,他在这里采用了较慢的速度,仿佛老人在向孙女回忆,当时年少,春风杨柳,白马过处,少女回眸。

米勒/瓦尔特








第五乐章:春日的醉者

马勒的《大地之地》既是从中国的唐诗而作,则可以从意境来感受此作品。春日的醉者,一则是春色的媚态,二则是酒翁的醉态,花非花,雾非雾,似梦似醒。要我说,大舌头更好,若是唱得过于明白,反而不妙。男声要体现出音色的变化,犹如饮酒时的豪言壮语,酒后的喃喃细语。刘易斯倒是一上来就舌头打结,不过后面太注重控制,难道是越喝越清醒么?金就是从开始的狂态,到后面的呢喃,很是形象。

金/海廷克









第六乐章:告别

末乐章是整部作品的核心,至少从篇幅上讲是这样的。歌词前半段来自孟浩然的诗《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后半段来自王维的诗《送别》。前诗是写了等待友人,友人不至的失落之情,后诗表达了世事不如意,欲归隐而去,却又充满不舍与不甘的矛盾心情。我比较了唐诗原文和德文歌词,应该说,字面意思和蕴涵的情绪都翻译得很到位。孟浩然和王维的诗都有很强的画面感,这对于西方人理解唐诗大有助益。

或许马勒正是对唐诗中这种悲观厌世的情结感同身受,才写下了这部作品,无论曾经是快意酣畅,或是孤寂黯然,到最后,还是告别,告别……然而,这种告别,真是如我所愿么?在最后马勒自己加上了一段歌词:

我知道这片可爱的大地

永远会在春天吐露绿芽 再现芳华

我知道这块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

永远会在太阳自地平线升起时

拥抱无限的光芒 与蔚蓝的天空!

直到永远 永远……

触景生情,以声传情,以情感人。应该说,作品写得好,合格的演绎都能传达出这样的情感,以上的各个版本,都能带给我这样的感受。而在这之中,有两位演唱者体现出了他们的独到之处。迪斯考的独到在于他对气息的使用和对歌词的处理,总是舍不得把最后一个词唱完,不得不离去,却又对人世充满了深深的眷恋。露德薇的演唱很到位,最后一段“bluht auf im Lenz in die Ferne schweifen”充满了感人的光辉。克伦佩勒的乐队则稍显用力,少了一些凄凉压抑,多了一些挣扎与冲突,这可能与克翁对命运的抗争也有关系吧。瓦尔特与费丽尔就要客观自然许多。一般的评论都会说费丽尔自知癌症晚期,所以在演唱中充满了惜别的情绪。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唱片公司的营销手段,单单就聆听而言,我认为费丽尔的演唱是非常令人信服的,特别是瓦尔特对整个情绪的把握是无出其右。只是在60年代的立体声版中,米勒的声音又显“年轻”,缺少了情绪上的感染。蓓克的音色和情绪都很好,就是德语发音有些奇怪,她好些地方都把一个单词的结尾辅音跟下个单词的开头辅音连在一起,缺少了德语歌词的味道。在《送别》的第一段,我对着歌词都没听清楚她在唱什么。莱纳版唱演俱佳,只是有时候乐队速度会突然加快一下,略显控制不足。伯尔蒂尼,表演痕迹太重了。

费丽尔/瓦尔特

迪斯考/克莱茨基
















以后还会听到不少好的《大地之歌》版本,不过目前这个选单,完全足够让人满意了。
最后编辑sanlue 最后编辑于 2010-12-14 23:34:10
分享 转发
http://hugoclassical.taobao.com/
TOP
2#

很好。
TOP
3#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