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肖邦 夜曲 全集 II (11-19)鲁宾斯坦留传史册的无价典藏版本
乐曲赏析
肖邦《夜曲》——钢琴诗人心灵的梦境
肖邦最早创作《夜曲》是在华沙时期。他最初的几首《夜曲》(如e小调,作品第72号第1首)在一定程度上,还带有这一体裁的创始者费尔德作品的沙龙气息,而在作品第9号三首乐曲的创作中,能看出肖邦已经在费尔德的抒情浪漫和略带伤感的情调中加入了热情和幻想的成分。在比作品第9号晚一年的第15号中的两首《夜曲》中,戏剧性的表现就更为鲜明,前后两段是安静的、梦幻般的抒情歌唱性主题,中段是热情和激动的,如惊涛骇浪般的戏剧性主题。创作于1833年的“g小调”《夜曲》,其中表现苦闷彷徨的悲剧主题与表现默默祈祷众赞歌式的主题形成对比,真实地表现了肖邦当时的心理状态。肖邦在作品上标注了“悲剧《哈姆莱特》观后感”的字样。后来他又把它删掉,说:“让他们猜去吧!”这里不难看出,肖邦不是一个标题音乐作曲家,不像李斯特、柏辽兹那样在作品中直接反映出作品的内容,而仅仅是偶尔把文学作品作为他创作灵感的来源之一。通过肖邦《夜曲》所表现的压抑的情绪,可以反映出一个遭受外来侵略的民族,失去自由民主的痛楚的心理状态。肖邦总是把自己的痛苦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这一点也不妨拿来作为解读肖邦《夜曲》的一把钥匙。
李斯特曾经高度评价肖邦的《夜曲》——“肖邦在如诗般的《夜曲》中唱出的不仅是令我们无以名状的欢娱与和谐,还有经常出现的不安与无休止的困惑。他的温婉令人心醉,但却又不足以掩饰他的绝望和悲痛。他在所有《夜曲》所赋予的出类拔萃的灵感与形式,是我们永远无法超越或与之并驾齐驱的。”
肖邦的19首《夜曲》分述如下:
第1首:降B大调,作品第9号第1首(No.1 in B Flat Minor ,Op 9 No.1)是肖邦较早创作的《夜曲》, 作于1832年,于1833年出版,献给玛丽·普勒耶夫人,模仿费尔德的《夜曲》风格而作。降B大调,极慢板,三段体,中段转向降D大调,作品充满了甜美和梦幻的意境。
第2首:降E大调,作品第9号第2首(No.2 in E Flat ,Op 9 No.2 ),作于1830—1831年,回旋曲式,行板在左手伴奏下,右手不断出现的典型的装饰音,把优美的旋律装点得更为感人,由于这首作品亲切易懂而广为流行,犹如邻家的夜半歌声,让人耳熟能详。
第3首:B大调,作品第9号第3首(No.3 in B ,Op 9 No.3)
,作于1830—1831年,稍快板,三段体。第一段优雅而妩媚;第二段转为b小调,充满激戏剧性的情绪,带有进行曲风格;第三段再现第一段带有优美的尾声。被认为是典型的沙龙音乐。
第4首:F大调,作品第15号第1首(No.4 in F, Op 15 No.1 )作于1830—1831年,于1832年12月出版,呈献给费迪南·希勒。如歌的行板,三段体。第一段为典雅的行板,中段闯入暴风雨般的激情部分,接着又转向优美平静的乐段。
第5首:升F大调,作品第15号第2首(No.5 in F Sharp ,Op 15 No.2 ),极慢板,三段体。第一段是优美如歌的旋律,充满丰富的表情。中段加快,弱奏开始的五连音音型很具特色,是一首非常优美的作品。
第6首:g小调,作品第15号第3首(No.6 in G Minor ,Op 15 No.3 ),作于1933年。慢板,两段体,第一主题像从深邃的心灵流荡的优美歌唱,有又像是一种莫名的内省,激烈的转调后像是传来幽静的钟声,接着是抚慰灵魂的第二主题。乐谱上标注有:悲剧《哈姆莱特》观后感的字样。
第7首:升c小调,作品第27号第1首(No.7 in C Sharp Minor ,Op 27 No.1),与第8首一起作于1835年,于1836年出版,呈献给达波尼伯爵夫人。极慢板,三段体。第一段弱奏出暗淡的旋律,随着多重的转调,情绪趋于愈加的不安;中段速度转快,悲痛的第二主题令人心碎,之后又转向明亮的第一主题。这是肖邦《夜曲》中结构最大的一首,有人认为,它具有贝多芬庞大的曲式风格。
第8首:降d小调,作品第27号第2首(No.8 in D Flat Minor ,Op 27 No.2),回旋曲式,慢板,两个主题经过三次变形,优美而幽静,像月下荡漾的湖水,充满甜美与幻想,但也时而涌向激情,时而流露出忧郁感伤的情感,尾声在一个逐渐远去的音调中,给人们的思绪带到神秘而悠远的意境。
第9首:B大调,作品第27号第2首(No.9 in B , Op 32 No.1 ),与第10首一起作于1836—1837年,于1837年出版,呈献给德·毕林男爵夫人。行板,全曲徐缓而曲折,如述衷肠,但稍有力度的激情的尾声与此形成强烈的对比。
第10首:降A大调,作品第32号第2首(No.10 in A Flat, Op 32 No.2 )
,慢板,三段体,第一主题优美如歌,第二主题出现时,充满暴风雨般的热情;第一主题再现时,被激情的第二主题所干扰。
第11首:G小调,作品第37号第1首(No.11 in G
Minor ,Op 37 No.1),与第12首一起,作于1838年,于1840年出版,此曲作于肖邦与乔治·桑热恋中,行板,三段体。全曲充满热情和温暖的情绪,又好像伴随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之感。
第12首:G大调,作品第37号第2首(No.12 in G ,Op 37 No.2),小行板,此曲发自搭乘蒸汽船途中的灵感,低音部起伏的伴奏音型,暗示船的行进,丰富的和声表现出粼粼的水光,接着出现舵手之歌,乔治·桑认为这是肖邦的梦语。歌声消逝,船在夜色中飘浮,再传来低声的吟唱,摇曳的节奏不断反复,船渐远消失,黑暗中能隐约同到舵手的歌声。
第13首:C小调,作品第48号第1首(No.13 in C Minor ,Op 48 No.1 ),与第14首一起,是肖邦成熟期的作品。这第首是其《夜曲》中结构庞大的一首。作于1841年,于1842年出版,呈献给罗拉·德尤贝尔小姐,慢板,三段体。这是一首充满英雄性和战斗性的作品,表现了肖邦《夜曲》中强劲阳刚的一面。
第14首:升F大调,作品第48号第2首(No1.4 in F Sharp, Op 48 No.2),小行板,三段体,中段为狂想曲。序奏和最初的主题有挽歌的性质,开头主题反复两次后转为极慢板,有人说它是甜美中的悲情。肖邦要求他的学生弹奏中段时右手要表现出宣叙调的气质,开头的两个和弦像暴君的狂吼,其余的片段则表现出一种怜悯之情。
第15首:F小调,作品第55号第1首(No.15
in F Minor ,Op 55 No.1 ),出版于1844年,呈献给珍妮·史达林克小姐。行板,三段体,作于肖邦生命和艺术重要的转折时期,像是一位流浪者在叙说自己的孤独,并鼓足勇气找寻着力量与出路。
第16首:降F大调,作品第32号第2首(No.16 in F Flat ,Op 55 No.2),即兴风格,三段体,全曲由慢板与船歌两部分组成,深沉而乐思徜徉。
第17首:B大调,作品第62号第1首(No.17 in B ,Op 62 No.1 ),与第63首一起是肖邦一生最后的作品,作于1846年,于1846年出版,呈献给肯迪利兹小姐,行板,三段体。这期间肖邦与乔治·桑的情感发生了变故,加之身体状况不佳,使他的身心疲惫。这首作品仿佛是他在疾
病中对美好的景色的一种畅想与向往。
第18首:E大调,作品第62号第2首(No. 18 in E, Op 62 No.2 )
,慢板,三段体。运用极为丰富的和声,表现了一种激烈的对立与冲突。
第19首:B大调,作品第72号第1首(遗作)(No.19 in B , Op 72 No.1)(Posth),作于1827年,1855年出版,是肖邦17岁时《夜曲》最初的作品,行板,简单朴素的形式,表现了肖邦对费尔德《夜曲》风格的模仿与追随。
备注:第1——10首是BVCC37231 肖邦《夜曲》(1)的乐曲赏析
第11——19首是BVCC37232 肖邦《夜曲》(2)的乐曲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