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有感傷的回憶、帶著希望的期待
-----藍昌松
26位演奏者,每一位只有300字的簡介,實在無法道盡他們的一切,充其量只能算是「以管窺天、以蠡測海」。小提琴的百年演奏史,豈可失之草率?因此,這次的「廿世紀偉大小提琴家備忘錄」在每一位人物的簡史之後,都有一張推薦唱片,如果讀者因為文中的某一位人物簡史而對他產生興趣,那麼將可以尋找這張唱片來試聽。推薦的唱片雖然只有一張,不過都是這些演奏家們最拿手的曲目以及最值得收藏的錄音之一,相信經由這些唱片可以增加讀者對於該位演奏家的認識。
Campbell女士在其著作《不朽小提琴家》中說到︰「每一位偉大的小提琴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有著技巧上的才能、音樂理解力以及個人吸引力,而正是這些因素的混合抓住了聽眾的心。」一位天生的演奏者多少都有自己的明星特質,將其善加利用有助於舞台上的魅力,讓聽眾到現場感受的不是只有音樂,還有這些巨星們的才氣。不過這也只限定於還活躍在舞台上的演奏家,對於那些已經離我們遠去的演奏者而言 ?/FONT> 就如這一次「20世紀偉大小提琴家備忘錄」中的26位演奏者,樂迷也只能透過唱片來了解他們的音樂藝術。雖然有的錄音極為老舊(例如姚阿辛、薩拉沙泰的1904年錄音),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從唱片中感受到活生生的大師演奏。
20世紀的小提琴界因為錄音事業的發達而顯得特別蓬勃發展,從早期的俄國學派到中期的法比學派,一直到七○年代後的「猶太學派」,似乎不是只有單純的世代交替而已,因為學派的傳承,還必須包括民族性。近年來,國際舞台除了被「猶太幫」(指的是帕爾曼、夏漢等猶太裔)籠罩之外,亞洲藝人也頗為活躍。日本的諏訪內晶子、韓國的張莎拉、台灣的林昭亮等等。這是否意味著大東亞共榮圈的形成呢?赤壁賦有言「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這句話換成小提琴界也頗為合適︰雖然大師們已經成為成為歷史記憶的一部分,但是小提琴界的成長,卻未曾因此有所改變;雖然已經跨越到廿一世紀,但是演奏家依然精銳盡出。
「寄浮游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文末就以這句話代表我們對已逝大師們的無限感懷。在緬懷之餘,也別忘了︰迎接21世紀到來的同時,我們回憶大師們的演奏,但是也別忽略了還有更多目前活躍於舞台上的演奏家等著我們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