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深圳摇滚:噪音之门 [复制链接]

查看: 4765|回复: 21
1#
噪音的力量



    活动在深圳的十几个摇滚乐队有一个共同活动的空间。只不过是这个空间不是一个固定场所而是一个名称:噪音之门。
    “噪音”两字未必正确描述了摇滚乐但可以准确无误地描述了普通人对摇滚乐的理解。的确,摇滚乐从80年代英国摇滚乐队“黑色安息日”发明电吉它失真技术之后,除了一部分歌手像麦克*杰克逊、麦当娜、威廉斯等人依旧保持自普莱斯利(猫王)以来以扎实唱功为主的传统之外,摇滚乐队更多选择制造狂躁声音。
    深圳众摇滚乐队以“噪音”自命,不管是出于自嘲,还是自许,还是有更复杂的心态,总之,这十二支乐队在4月10日这一天的晚上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专场音乐会。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深圳摇滚乐老中青三代首次大汇演。这十二个乐队都有着一个看上去很酷的名字:异教、向日葵、Cavesluts(意译为“可吃辣否”)、炸裂玩偶、二*树、M’女友、安全气囊、Windows86、椭圆问题、蝴蝶、番茄、蜕。不管他们是否真的在思考着什么,但这些名字已经给人一种正在思考的感觉,透露其心灵深处的骚动,有着鲜活的青春色彩。
    中国摇滚乐名流王磊应邀从广州过来做了压场演出,为这帮行内弟兄捧场,当然也是在为摇滚乐捧场。
    音乐会在晚上7点半开始,场面从一开始充满狂热气氛。年轻人集会的地方从来都不缺乏热情,何况最先登场的“蜕”是由5位青春靓丽的女孩组成,从视觉上首先就有了不错的效果。这是一支组建不到一年的乐队,和Windows86、番茄等乐队一样,队员主要是学生,年龄最小的只有18岁。
    而组建于1993年的异教乐队,则是深圳现存最早的摇滚乐队,同时期组建的乐队基本上都已经解散,因此有人称异教乐队是深圳老一代摇滚的“仅存硕果”。乐队主唱廖凯,是深圳摇滚圈子里为数不多的职业化的一个。大多数乐队都是由业余或课余乐手组成,因为这些摇滚乐队大多无法独立运转。
    异教乐队自称“南方地下最重型的声音机器”,参加过全国性的摇滚音乐会,有过不俗的表现,有作品收录于广州太平洋唱片公司的《南方大摇滚》。而Cavesluts乐队的主唱胡晓曾有在美国有参加多场巡演音乐会的的经历,先后在新泽西、弗吉尼亚、华盛顿等地进行了演出,现在正与多家美国唱片公司洽谈其唱片的全美发行业务,同时还与环球唱片公司下属的电台机构FM97签订了8个月的推广合同。其国内的表现是,有作品收入的京文唱片公司推出的《我的音乐我做主——全国数字音乐联盟》。
    向日葵乐队的贝司手李伟民自从1992年入道摇滚乐以来,试图走出一条路来,历尽艰辛,但一直没有放弃。他在1997年组建的向日葵乐队在深圳摇滚圈里也属很有影响力的“老字号”,参加过2000年“中国南方摇滚”等大型演出活动,其音乐创作倾向于实验。
    这些乐队中,入道较早的一般都有了一定成绩。这些成绩或可成为深圳摇滚值得注意和期待的理由之一。同时,这一次汇演完整地展示了深圳本城“地下音乐”的生命力和乐手们巨大的热情,实际上这也就等于把问题提出来了:作为本城市文化资源之一种的摇滚乐,深圳的摇滚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存与发展?作为本城摇滚乐第一个音乐会的“噪音之门”,是一个良好开始还是无奈终结?
    乐手们对目前深圳摇滚乐的生存环境和已有水平各有看法。胡晓从技术的角度来评价深圳目前深圳摇滚的现状:他认为,一些乐队像异教、向日葵等,从技术上来看都是很不错的,是有相当的表现力的,虽然音乐的取向各有不同——当然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也还很多。而作为职业歌手的“安全气囊”的主唱格非认为,与几年前相比,深圳摇滚乐的景况是越来越差,能坚持下来的人越来越少。早年在这个圈里摸爬滚打过的,很多人陆陆续续找到自己的新去处,改行、经商或出国。或者认为这是一条过于坎坷的路,不想再徒劳奔忙;或者在音乐节拍里感受到的困惑多于快感、劳苦多于趣味,于是选择了退出。那些坚持了十几年的,大都有了一种沧桑感,大有一点爱之切又很无奈的感觉。李伟民对深圳摇滚的看法是:“垂死挣扎”。
    Windows86的主唱杨文涛则表达他的另一种理解。他认为,不要说和国外的好乐队相比,哪怕是和国内大城市的乐队相比,深圳的乐队都还显得不成熟,不管是技术上,还是思想上、心态上。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城市太浮躁,这种情绪从根本上感染了乐队,因此也影响了乐队水平的提高。因此,现在深圳摇滚乐队的生存状况不好也不算奇怪。乐队生存困难的原因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自身的水平问题,我们处境不好并不等于我们的音乐就可以不好。如果我们的音乐好了,水平高了,我想就会有人来发现我们。
    对于音乐,不同态度、不同心态之下可能就有不同看法。如果你衣食不愁,抱上个贝司或拿着一双大一点的筷子敲一敲鼓皮,为的只是好玩,那么心情肯定很好;如果你想对它有更高的要求,那么压力自然就有了,不再那么其乐融融了。部分乐手焦虑的情绪因此不难理解。这种焦虑是来自提高的欲望,这种焦虑和困惑或者可以理解为可以继续发展的内因。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汇演作品以原创作品为主。在笔者对几位乐队的主要成员了解的过程中,他们基本上一致认为原创是一个乐队的生命力。在刚组建的时候,虽然也翻唱过一些他人的作品,但翻唱只是作为磨合乐队和锻炼技巧的一种方法,他们一般很快就开始尝试着原创。当然,原创也对乐队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对部分原创作品了解的情况来看,有些作品还是不错的,但更多作品都有一个通病,即歌词创作中缺乏对生活或人的深刻理解。就歌曲来讲,词的创作显然是引导其音乐内涵的重要手段。好的词作不管怎么夸张、怎么放达、怎么故作姿态,最终的指向都是真实或真实感受的本身。哪怕要表达的是空虚,空虚也有空虚的真实。成功作品,不无居于真情实感。北方有一支较为成熟的摇滚乐队叫“二手玫瑰”,其创作就很有意思,他们没有沿袭那种无病呻吟的摇滚格调,而是生动地调侃了现代人各种心理症结。当然,除此之外,他们在音乐上也有很大的突破,比如他们采用很多东北二人转的素材,吸取民间音乐的养分,抛弃了摇滚的陈词滥调。这就是他们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当然他们懂得这样地创作,首先来自他们对现实、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再比如崔健,他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他自己的产物。他是起步在一个刚刚走向开放的时代,于是就有机会面对许多新的现象,但更重要的是他准确的感受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的最深刻的精神状态。由于音乐本身的特点,他的表现可能有许多夸张的东西,但本质上他是真实的、深刻的。
    毫不疑问,深圳的摇滚乐队是已经具备不错的表现能力,当然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深圳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城市(就算是“没文化”,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思想。我们的乐手如何发现这个城市和人的内在品质,更广泛地扣动聆听者的神经?这是一个和旋律与配器一样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做得如何,决定深圳摇滚乐之何去何从。    
    音乐会大约在凌晨1点结束。整体看来,众乐队的风格倾向多姿多彩,从轻声深沉的吟唱,到声嘶力竭的呐喊;从优美飘渺的电子合成,到浑重狂躁的“准重金属”,有点摇滚风格大尝试、大展览的意思。因此,音乐会可以说是很有感染力,也可以说是很成功的,除了音响设备的质量可能有点跟不上,有些重音显得嗡声嗡气之外。
    必须提到的是,有一位乐手有这样一种愿望:如果相关机构、社会团体给予一定的引导,深圳的摇滚乐还能有更好的发展。这是对本地文化资源的最好的扶植和最彻底的利用方法之一。这位乐手的着眼点是深圳摇滚乐的发展,事实上其中可能蕴藏更大的文化机遇。
    对深圳这个以年轻人为主的城市来说,以政府的名义举行一个国际性的大型摇滚音乐节,既是一种创举,也与深圳城市的特点相符合、与政府企望从文化上改变深圳自身的形象的愿望相吻合。国外许多小城市是因为举办了成功的音乐节才扬名海外的。典型的如德国小城拜鲁伊特、萨尔斯堡等,都是因为创办了以其城市命名的音乐节才广为人知的,并且由此而形成其“音乐旅游经济”。国内一些大城市也开始或正在酝酿着办音乐节,如已经举办过3届的北京音乐节等等。北京音乐节以古典音乐为主,这与北京的文化资源等因素有关。通过音乐节的成功举办,北京市民和音乐家与国外同行得到更多交流和接触的机会,对北京的音乐水平、对北京乃至中国人的文化形象的推广起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对于深圳来讲,摇滚(或流行)音乐节的创办更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为什么呢?
    首先,这决定于深圳文化消费人口的构特点,文化消费的人口构成特点决定着文化消费的主导倾向。从唱片销售种类的对比来看,深圳古典唱片销售远远少于流行音乐唱片;在相关网站的论坛上,流行音乐的热闹程度大大超过古典音乐。当然这不仅仅是深圳的现象,也是全世界目前的现象。但在文化的消费人口相对较小的深圳来说,这种悬殊的比率是不可忽略的,因为它可以证明古典音乐的消费人口的绝对数量过小。本地的相关文化消费能力过低的话,对相应的大型音乐活动的影响是致命的。
    其次,在国外传统的品牌化的古典音乐节已经很多,在深圳在举办一个古典音乐节的话在国际上缺少起码的吸引力;同时,在国内已经有北京成功举办了类似节日,承担着北京甚至中国的文化交流任务,深圳若再跟上,不容易形成自己的卖点、特色,如果不做重大投入,恐怕在国内都缺乏足够的号召力。因此从流行音乐入手,不失为独辟蹊径。
    第三,与深圳的城市的真实气质相符。深圳是一个新城市,没有“悠久历史”。不管你承不承认,文化的积淀层还没有形成,但是文化活动却可以轻装上阵。同时,深圳是一个主要由年轻人够成的城市,时尚而有活力,这和诞生不久的流行音乐可以说是某种“相似”之处,举办流行音乐节,更容易获得认同感。
    第四,国外成功的流行音乐节很多,几乎每一个音乐节都成为年轻一代朝圣的地方。像以经典摇滚、布鲁斯、乡村为主的弗吉尼亚音乐节,以凯尔特音乐为主的宾西法尼亚音乐节,以流行、摇滚、电子、舞曲为主的德国科隆流行音乐节,以爵士、布鲁斯、即兴音乐为主的加拿大某音乐节等等,几乎都从世界各地引来几十万人的参观者,而米歇根底特律的流行音乐节甚至经常吸引超过百万的参观者。而古典音乐节,除了几个影响很大的如萨尔斯堡、拜鲁伊特等一外,就缺乏这样广泛的号召力。在缺乏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圳,这也是创造文化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的方法之一,同时更是创立本市文化产业的理想途径之一。
    当然,这是一个可以深谋远虑的问题,不是一篇短小文章就能将有关问题完全说明的,在这里我们旨在将问题提出。这里需要附带说明的是,流行音乐尤其是摇滚乐,容易在普通人群中存在认识误区,似乎摇滚经常与吵闹、混乱、失意、颓废等社会问题在一起。但只要稍作思考就可以明白,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摇滚乐与这些问题没有必然关系,就像瓶子有可能被用来装美酒也可能被用来装毒药一样。作为一种音乐形式,摇滚乐起码是中性的,它只是多种表现形式中的普通一种,没有什么先天的定性。比方甲壳虫的某些歌曲中有一些“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东西,那决定于英国国情,是该国人民对自己的精神食粮的选择标准所决定的。假如说有朝一日,我们的民族唱法也“世界”了,流传到了美国,那么美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好日子》的版本和我们现在听到的肯定是不一样的。美国人民的《好日子》版本可能是这样的:“我们伟大的特工,又拆除了恐怖炸弹,啊啊啊、啊啊啊”或“我们伟大的总统,又丢了一条内裤,啊啊啊、啊啊啊”等等。
    在摇滚音乐史上,那些杰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积极的。最有代表性的如平克*弗洛伊德的代表作品《墙》,表现的就是人类对战争的恐惧、抗议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成功的摇滚歌曲都有着很优美的歌词,其中也包括大量对故乡、亲人、爱情、风光等待美好事物的抒写的作品。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摇滚乐产生的多种风格、流派,是一笔不可忽视的文化财产。
分享 转发
TOP
2#

抱歉说一点
麦克*杰克逊、麦当娜不是摇滚歌手,但他们一直被中国媒体误导为摇滚歌手,国外摇滚音乐的代表人物我们可以列举摇滚先驱猫王,影响了全世界人民生活方式的伟大的披头士乐队,叛逆的朋克和滚石,还有摇滚诗人斯丁……世界和平了很长时间,摇滚早已经成为历史。
最后编辑雪儿
TOP
3#

摇滚乐盛行的条件之一是有一大群精力过剩的中产子弟进入青春期,深圳现在的人口结构正好合适。
TOP
4#

深圳大多数人精疲力尽,只是想找个地方放松和放纵一下而已。
TOP
5#

[upload=jpg]Upload/20062223594961911.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623001523376.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623002368577.jpg[/upload]
TOP
6#

[upload=jpg]Upload/200623011467775.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623012381837.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623013088856.jpg[/upload]
TOP
7#

[upload=jpg]Upload/200623024365214.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623025346805.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62303259675.jpg[/upload]
TOP
8#

[upload=jpg]Upload/200623035565510.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62304438627.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623041213413.jpg[/upload]
TOP
9#

"精力过剩的中产子弟"
TOP
10#


深圳的酒吧多时酝酿摇滚的温床,听说去年多了爵士,最近又有人有意搞古典,不知能否有新的生存土壤。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