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太多和太少——新年音乐会随想录】 [复制链接]

查看: 1604|回复: 6
1#
每年关于新年音乐会话题的讨论,大约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随着元旦的临近,金色大厅又将成为乐迷关注的焦点,而唱片公司也总是迫不及待地提前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实况录音的唱片封面设计妥当并在网上公布;与此同时,围绕着年度指挥以及新鲜出炉的曲目单,大家对于这一年一度音乐盛会的期待和关注也日益升温。

资深听众对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态度可能呈现出两种极端。一部分是热切盼望的忠实拥护者,另一部分则对其嗤之以鼻——他们不满意金色大厅在每个岁末年初都上演施特劳斯家族这些风格雷同、缺乏变数的舞曲,年复一年毫无新意可言。或许在这些听众的心目中,柏林爱乐乐团每年各具主题的除夕音乐会才更值得赞许和推崇。

但大小施特劳斯们的这些轻歌剧序曲、圆舞曲、波尔卡、加洛普和进行曲,在金色大厅的上演次数就真已频繁到了令人厌烦的程度?须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每年就这么一次,所以即便是必演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以及《拉德茨基进行曲》,想要聆听到由维也纳爱乐乐团来演奏,对国内观众而言一年到头也只有这么一次机会。如此难得又何以乏味呢?反正我觉得不多不少、正正好好!

作为一项从二战时期诞生并延续至今的文化传统,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有属于自己的深厚底蕴。而维也纳爱乐乐团以及所有奥地利人,早已将保持并发扬这项传统视为自己的骄傲。联想到最近看到的一些文章及讨论,相当一部分乐迷为柏林爱乐乐团在近年来逐渐失去方正、严谨、厚重的标志性德国声而感到惋惜,并对过往的BPO深表怀念。如果将这种对渐渐逝去的经典的追忆和留恋转移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我们就会发现延续传统对于音乐本身的重要性。假如有朝一日,它当真变得面目全非之时,不但奥地利人会深恶痛绝,可能许许多多外国人也会跟着不乐意的。

所以,2006年的1月1日我依然会和往年一样,观看CCTV的直播;如果杨松斯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合作能赋予音乐全新的表现力,自然还会考虑收藏相关的影音资料。我始终认为,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只有在元旦的金色大厅内奏响,才能展现出其最丰富的艺术色彩和最纯正的文化精神——特点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乐团乃至特定的音乐主题;所有这些,体现出维也纳人对音乐和快乐的追求、蕴含着奥地利人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怀。

当然,让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备受国际关注的原因还有很多,诸如一流指挥大师们的加盟、国家级传媒的鼎力支持等等。CCTV十多年来一如既往的直播,更让这台盛会在中国乐迷心中享有非同一般的地位。但或许正是出于对这台年度音乐会的推崇,国内对“维也纳风格”和“施特劳斯情怀”的追捧和模仿,却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相对于那令人期待的演出,这种趋势似乎并不值得叫好。

我们不妨在这里关注一下年底的上海演出市场,你就会明白我以上所指——仅在元旦前后的一周时间内:上海音乐厅将请来的是米夏埃尔·托马塞克担任指挥的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乐团;在东方艺术中心登台的将是蒂博·舒茨领衔的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乐团;大剧院也不甘落后,届时那里将是同样来自维也纳的莫扎特宫廷爱乐乐团的天下。而再看几家本地艺术团体公布的新年音乐会曲目单,施特劳斯的作品同样占据很大的比重。

不知您感觉如何?反正我觉得有点过——太多,确实是太多了!辞旧迎新之际,施特劳斯的作品能在其故乡以外的这个东方国度,呈现出如此蓬勃的生命力,或许会令维也纳人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其实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作品和新年祝福之间原本并没有直接关系,后来两者只是因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最初所订下的传统而被结合到一起。奥地利人将其扎根于心间自然无可厚非,但作为中国人,我们是否也有必要将其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以如此巨大的热情去推崇呢?说到底,在维也纳以外的任何一个城市或者说奥地利以外的所有国家,施特劳斯都不该是新年音乐会唯一的代名词。我们为何也要将在新年演奏施特劳斯音乐视为天经地义的事呢?

当然,我们可以将如此众多的、带有鲜明“维也纳风情”的贺岁音乐会看作是这个城市演出市场的繁荣,但我们至少应该从中发现一些问题。风格雷同的演出“一窝蜂”式的挤档可能带来的市场效应以及艺术上的重复可能带给听众的“审美疲劳”并不是我想深入探讨的,与这两个问题相比更应该受到重视的是——真正具备我们自己民族特色的贺岁音乐会太少,而在这极少数中,具备优秀艺术水准并广受关注的演出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发扬了民族精神并继承下音乐传统,这确实是一个成功并值得借鉴的榜样。但我们的相关人士在大力推崇“维也纳模式”时,却仅仅致力于一味的模仿和照搬式的引进,不免令人感到遗憾。施特劳斯家族与他们的作品并不是不值得尊敬和欣赏,但在我们中国的贺岁舞台上,近乎狂热地簇拥着一个来自欧洲国度的音乐图腾,是否有点可悲呢?

“太多”倒并不一定是坏事,但“太少”却令人无奈。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一多一少的反差中看出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如今的中国,看似已接受并热衷于用音乐会这一西方形式来迎接新年的到来,但整个社会却并没有将之真正视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谈不上形成一种文化传统。辞旧迎新之际,形形色色的新年音乐会表面上看繁花似锦,但在内涵上大多缺乏自身特色,始终未能形成固定的风格和观众群。

在我们这片土地上,贺岁文艺领域的主流地位依然被“春节联欢晚会”牢牢占据,近年来“贺岁电影”的概念也逐渐在大众心头生根发芽。而与它们相比,新年音乐会依然还处于一个相对次要、边缘的地位,这与我们这个国家或者城市,传统音乐氛围的相对稀薄不无关系。在如此环境下,这一多和一少的现状让我心生两个疑问——其一,听众们(尤其是眼前的上海听众)对于名目繁多的“新年音乐会”演出是否真有那么大的需求?其二,需要经过多久的漫长等待,才能盼来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在我们自己的新年音乐会舞台上获得应有的重视?

前一个问题,您会有自己的答案;而后一个问题,真的很难预测,因为它需要获得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推动才可能形成传统。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尚只能是一个遥遥无期的设想而已。

作者博客:http://spaces.msn.com/members/audio100
分享 转发
TOP
2#

上海音乐厅将请来的是米夏埃尔·托马塞克担任指挥的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乐团;在东方艺术中心登台的将是蒂博·舒茨领衔的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乐团;大剧院也不甘落后,届时那里将是同样来自维也纳的莫扎特宫廷爱乐乐团的天下。

如三选一刘兄推荐哪个?
蒂博·舒茨领衔的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乐团的曲目好喜欢。
TOP
3#

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乐团

  施特劳斯家族王朝——父亲与儿子们,(小)约翰、约瑟夫、爱德华 ——拥有一个自己的乐团在从维也纳乃至全球的辉煌巡回演出中为他们伴奏:那就是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乐团,乐团一直坚守职责为施特劳斯王朝服务至其终了。自1843年来,乐团在特别的欢庆场合便会穿上红礼服和白长裤。
这两点不变的特征使人们能很简单地辨识出于1977年重新成立的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乐团。
  同样独特的是,我们将介绍给各位的施特劳斯乐团的指挥,米夏埃尔·托马塞克大师,他同时是维也纳人民歌剧院的指挥及其合唱团指挥。
  除了他们每天在维也纳艺术沙龙的演出外,维也纳施特劳斯乐团自它重新成立以后在国外进行了非凡的2700场演出,并取得巨大的成功。他们在东京三得利音乐厅的新年音乐会(有日本皇室出席)、大阪音乐厅以及在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美国(纽约、华盛顿、洛杉矶和芝加哥)、南美、中国等各地的演出都受到了特别的关注。
  能聆听到维也纳施特劳斯乐团演奏原汁原味的圆舞曲和波尔卡--都是当时施特劳斯家族专门为其创作的著名作品--将是莫大的愉悦;而且,能同时欣赏到乐团身着用于特殊场合的制服,也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去年乐团曾来沪演出,受到热情观众极大的欢迎和喜爱,这次新年之际又来到音乐厅,将为上海的观众奉上丰厚的新年音乐贺礼。
TOP
4#

哈哈,又时李鬼战李鬼的时候啦;)
TOP
5#

sonny 在 2005-11-29 9:26:09 发表的内容
上海音乐厅将请来的是米夏埃尔·托马塞克担任指挥的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乐团;在东方艺术中心登台的将是蒂博·舒茨领衔的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乐团;大剧院也不甘落后,届时那里将是同样来自维也纳的莫扎特宫廷爱乐乐团的天下。

如三选一刘兄推荐哪个?
蒂博·舒茨领衔的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乐团的曲目好喜欢。



嘿嘿,我始终没有搞清楚约翰·施特劳斯乐团和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乐团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啊……
TOP
6#

ZT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乐团

光辉历史

  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乐团最早由老约翰·施特劳斯于1824年在世界音乐之都-奥地利维也纳创建。老约翰·施特劳斯既是后人家喻户晓的“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之父,是施特劳斯家族之创始人。

  1938年老约翰·施特劳斯率领乐团赴英国为英国女王登基加冕大典演奏专场音乐会,从此轰动全欧洲以至世界。他的两个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和约瑟夫·施特劳斯,更是名传全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的才华很快超过了他们的父亲。其中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年10月25日生于维也纳)一举成名于欧洲,成为新的“圆舞曲之王”。他接过父亲的班,亲自率领乐团在欧洲及世界各国巡回演出,名扬四海,风靡至极。如他们在法国为拿破仑和皇后,以及在巴黎世界博览会的音乐会等等。

  他们的演出全是由小约翰·施特劳斯亲自手拿小提琴,用小提琴代替指挥棒,通过他的高超琴艺及乐团成员的精彩表演,对美妙的圆舞曲音乐以全新演释,把在当时被称作流行音乐的圆舞曲音乐变成了正统音乐,进入了上流社会。使之成为既活泼欢快亦流畅轻柔的交响诗篇。巴黎人荡漾在此美妙的音乐旋律中。“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南方的玫瑰”,“皇帝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等著名杰作赢得了法兰西人如痴如醉的赞美声,从此在欧洲,美洲及全世界揪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圆舞曲热潮。

今日风采

  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乐团经过几次世界大战浩劫之后,于1989年得到重新组建。目前是维也纳人最引以自豪的圆舞曲乐团,是目前世界上演奏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音乐的权威乐团,同时也是奥地利政府的住家乐团。每年在维也纳要举办150场以上的音乐会,乐团的足迹遍及欧亚美三大洲。

  乐团当年在希腊雅典神庙古竞技场举行的露天万人音乐会曾使雅典城万街空巷。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演出更是出现数以千计的观众随着乐曲声大跳特跳圆舞曲的壮观景象,致使音乐会变成了舞会,曲终人不散。1998至2001年连续的日韩巡演,都获得了极大的轰动。2000年10月特受奥地利政府的指派,再次专程赴日本,参加当地举办的维也纳周纪念活动。乐团于二零零零年9月受奥地利总统委派,为庆祝联合国纪念日,在维也纳皇宫和约翰·施特劳斯家族的唯一音乐继承人-曾孙维利·施特劳斯共同举办了著名的约翰·施特劳斯嘉年舞会。

  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乐团自1999年首次成功访华演出以来,巳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四川,河南,河北,湖北,湖南,福建,江苏,浙江,深圳等地举行了大型的音乐会,所到之处都受到中国观众的非常喜爱,场场演出都座无虚席。2000年12月在新装修后的金碧辉煌的北京饭店举办了大型圣诞舞会,获得了首都各界的认可和推崇。在国内各地巡演期间,由于观众反响极大,普通在音乐厅举办的音乐会只能改在体育馆举行,并且场场门票都是早早销售一空。乐团每次特为来华制作的纪念碟片总是一抢而空,供不应求。团员们通过来华友好演出,更加深了和中国人民的友谊,并且个个变成了中国迷,并且在奥地利广泛宣传着他们亲眼看到的开放后的中国,真正担任起了文化使者的任务。

  由于乐团在中国的知名度不断升级,奥地利政府也非常重视该团的中国之行。奥地利维也纳市长豪佩尔博士及奥地利驻华大使每次都特意在乐团来华前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及贺词,以表达对乐团的重视和支持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致意。2001年市长先生为了表示对中国人民友好情谊,特意指派了约翰·施特劳斯家族的唯一音乐继承人—维利·施特劳斯先生作为他的代表,专程陪同乐团访华并和乐团同台演出,和广大中国观众见面,音乐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002年乐团再次访华演出,乐团在保留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圃舞曲最精华曲目的基础上,特意请奥地利著名的音乐策划人和作曲家们策划和安排了一套专门为中国观众准备的音乐会曲目。因为当年老和小约翰·施特劳斯率团巡演欧美,创作了不同国家背景的圆舞曲,所以乐团2002年访华音乐会之主题已命名为“世界之旅”,既乐团踏着前辈走过的足迹,要通过音乐会的形式把“圆舞曲之王”走过的行程和地点,以音乐的方式介绍给中国观众。音乐会上要走过的国家包括西班牙,意大利,英国,美国,南美洲,古巴,墨西哥,匈牙利,俄罗斯。当然中国的音乐必不可少,由奥地利的音乐家们特意通过他们的理解,改编了中国曲目“走进新时代”,“大坂城的姑娘”,“康定恃歌”等,让我们拭目以待,听一听外国版的“走进新时代”是啥样?

  乐团这次为了访华演出还特意从苏格兰爱丁堡请来一位苏格兰风笛演奏大师助兴,他目前担任走世界风笛协会秘书长,他将身穿传统苏格兰裙,带给中国观众迷人的苏格兰风笛名曲。

演出形式

  为了呈现最完美的施特劳斯圆舞曲作品之欢快以及表达其主题性,乐团至今始终保留当年约翰·施特劳斯亲自用小提琴率团演出的模式,不设指挥,而是由首席小提琴站在指挥台上面,不仅能带动乐团演奏发挥,同时更使台下观众有身临其镜之感触,对首席小提琴之要求极高,既要有指挥能力,又要有高超的琴技。

  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乐团的演出由管弦乐,男女声乐演唱,芭蕾舞表演三部分组成。管弦乐部分将演奏施特劳斯家族最著名的圆舞曲,如“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南方的玫瑰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等等。同时在“世界之旅”中演奏各国之名曲。

  演唱部分将由男女2位演唱家演唱轻歌剧“维也纳气质”中最著名的维也纳气质二重唱,轻歌剧“风流寡妇”中的著名二重唱“难以启齿”,以及查尔达什音乐片段等等。

  芭蕾舞表演部分将把芭蕾舞以圆舞曲表演的方式穿插在圆舞曲及波尔卡等之中,如著名的“溜冰圆舞曲”,“南方的玫瑰圆舞曲”等等。终场前全体芭蕾舞演员及其他主要演员将走下舞台,亲自邀请观众朋友们共舞施特劳斯圆舞曲大集锦,最后以观众跳圆舞曲的方式来结束精彩的音乐会。

演员阵容

  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乐团由目前奥地利维也纳最优秀的音乐家组成,大部分成员同时担任奥地利各大著名交响乐团首席或担任音乐学院教授。

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乐团音乐总监
奥地利著名小提琴大师——蒂博·舒茨先生

  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乐团首席指挥兼音乐总监舒茨先生1947年出生于维也纳新城,三岁起跟随他的母亲学习小提琴,他的父亲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著名小提琴制作大师。其亲手制作的小提琴是当今众多小提琴手所收藏和使用的名琴。流传至今被众人推崇,现奥地利和德国著名博物馆里收藏了他父亲制作的名琴。舒茨先生今天成为一名世界级音乐大师的同时,他的父母在他的音乐成长道路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同时也继承了父亲的真传,学到了制琴方面的真谛。同时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小提琴制作大师。他所制作的小提琴也先后获得了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的国际小提琴制作比赛的金质奖章。舒茨先生是一名多才多艺的音乐家,同时也在绘画,诗,歌方面造诣极高,是当今世界乐坛极其少见的一位多才多艺,具极高艺术修养的音乐大师。

  舒茨先生18岁那年夺取了他艺术生涯中第一个国际小提琴比赛大奖,从此开始了他辉煌的艺术生涯。先后担任奥地利,德国著名的交响乐团首席音乐家长达二十多年之久,为自己的舞台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演奏和实践经验。后因为对施特劳斯音乐的偏爱以及对施特劳斯本人和其家族艺术的潜心研究,故把全部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了施特劳斯作品的演奏中,获得了施特劳斯作品演奏第一人的荣誉和称号。常年在奥地利和德国等国家的施特劳斯家族音乐会上亲自率团登台演出,并亲自手拿小提琴演奏,用他的小提琴代替指挥棒指挥全场,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推崇。今天舒茨先生是德奥两国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同时也因为他酷似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的外形,在多部关于施特劳斯的影片中亲自扮演了这位圆舞曲之王,并在影片中亲自演奏,获得了公众的关注。

  1999年舒茨先生和施特劳斯家族第四代曾孙维利·施特劳斯先生应奥地利政府所邀,在施特劳斯纪念年举办的施特劳斯嘉年舞会上的成功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大关注。他们也因此获得了政府颁发的特别奖状。

  舒茨先生由于长年潜心研究施特劳斯的作品,以及他卓越的艺术造诣,舞台上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和受观众喜爱的外形,造就了他今日在世界乐坛中的崇高地位。

  舒茨先生现居住在德国费莱堡市外森林里一座自己修建的房子里,远离了吵闹的市区,每天的生活就是演奏,研究,写作和绘画,舒茨先生非常喜欢吃中餐,偏爱吃辣,常尝试亲自下厨。但他最大的意愿是能亲自来华品尝它喜爱的食品。他在过着一种属于自己的安静生活,自享自乐。舒茨称每天都在和自己心中的偶像约翰。施特劳斯进行着对话。

伊丽莎白·法卡士女士

  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乐团访华随团女高音歌唱家伊丽莎白·法卡士女士是一位享誉国际乐坛的知名女歌唱家。早年走红于美国各大著名歌剧院,她的成功之作是在美国旧金山歌剧院的莫扎特著名歌剧“魔笛”的首演中扮演帕米纳和“费加罗的婚礼”的首演中扮演车鲁宾尼,她在剧中以她出神入化的表演和深厚的演唱功底,以及她靓丽的舞台形象,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喜爱和关注。

  伊丽莎白·法卡士女士在她的艺术生涯中至今已在舞台上成功扮演了无数知名的女主角人物。她出生于欧洲著名表演艺术家庭,自身气质优雅华贵。法卡士女士现担任维也纳歌剧院独唱演员,并常年客串于欧美亚各大著名剧院,担任重角。法卡士女士曾出多张个人专辑的唱片和光碟,并在欧亚美洲定期举办独唱专场音乐会。近几年她非常热心于对现代音乐,轻歌剧的演唱和研究。由她担纲主角演出的几部大型新歌剧,近年在欧洲乐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尤以她成功扮演主角的阿尔班。贝尔格的富有难度性和挑战性的歌剧“璐璐”为代表。这部歌剧在近代音乐史上非常富有争议性,但法卡士女士在剧中的精彩表演却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法卡士女士近几年在著名的维也纳音乐学院担任声乐教授,并在其他几所著名大学里兼任声乐教授,在她繁忙的演出之余认真的担任着园丁的工作。她经常带领自己的学生,并和他们一起同台开音乐会,她认为只有这样让学生们经常上台去实际体验,才能真正得到提高,才能进步。法卡士女士经常受邀在各国的音乐大学讲学,开各种音乐夏令营和大师班,目前还担任着各大国际声乐比赛的评委。她自2000年起担任韩国汉城音乐大学的声乐客座教授,经常往返奔波于欧亚大陆之间。
TOP
7#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鸡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