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5年10月27日
地点: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
艺人:钢琴独奏-尤斯图斯·弗朗茨(贝多芬钢协);指挥-陈燮阳(贝多芬钢协)、尤斯图斯·弗朗茨(马勒复活);演奏-德国国际爱乐乐团与上海交响乐团联合乐队;合唱-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女中音-梁宁;女高音-周晓琳
节目:贝多芬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Op.15、马勒c小调第二交响曲“复活”
一
作为交响曲创作历史上,一部具有宏大编制和气魄的管弦乐作品,马勒的《复活》显然具有极高声望和吸引力。在我们这个时代便有两个鲜明的例子,可以说明这部交响曲无穷的魅力。其一是美国商人卡普兰,自他欣赏了斯托科夫斯基指挥的《马勒第二交响曲》排练后,便从此如同着魔一般狂热地痴迷于这部作品。通过认真仔细的钻研,这位业余爱好者终于以指挥家的身份亲自领导乐团演奏了这部杰作,更与LSO、VPO这样的顶级乐团合作灌制了唱片。而卡普兰也因此成为了全球著名的“只指挥一部交响曲的大师”,而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更在2000年发起了一个研究计划,对于《复活》的总谱作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整理和完善,并最终被国际马勒协会认定为最终的“完整版本”!另外一个例子是如今全球古典音乐领域最炙手可热的指挥家——柏林爱乐乐团音乐总监西蒙·拉特尔,在11岁那年他有机会欣赏到了马勒的这部《第二交响曲》,由此激发出他心底对于音乐的无限热忱,正是因为那样一场音乐会,这个英国少年决心从此投身指挥职业,并最终在这个位置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值得一提的是,拉特尔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指挥伯明翰乐团演奏的《复活》,至今堪称这部作品在历史上最伟大的唱片之一。
这就是《复活》无可争辩的魅力所在。这部历时六年时间才得以创作完成的、总长度达到近九十分钟的、需要包括女高音、女中音在内的一支超编制庞大阵容才能演绎的交响曲,其所蕴含的思想性和哲理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对于这部作品,我向来是敬畏并喜爱的,然而对于它那恢宏、圣洁、浩瀚到几乎令人感到几乎不能自已的尾声高潮,所有唱片录音所能带来的效果毕竟被我家中并不完美的电声系统所局限。其实又何止结尾处,这部交响曲无处不在的、令人感到惊悚、颤栗、挣扎的片断,或多或少都会被音响器材的重播能力打去点折扣。所以当得知东方艺术中心将在10月27日上演《复活》,而我又正好能抽出时间去捧场,那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二
我事先并没有预定入场券,因为料定这场演出的门票不会很紧张。事实也确实如我所愿,“斗牛”进行的异常轻松,以50元的价格购得一张120元的B区票。黄牛手里握有大量的赠票,行情自然就很低了。再次入得东方艺术中心,这里似乎已经成了柏林爱乐的天下,到处都是关于他们的宣传海报,而进场的观众即便不买今晚的演出节目册,也大多要拿一份印刷精美的柏林爱乐乐团访沪演出宣传单,相互交流、感慨着这个天下第一团的美名。
尤斯图斯·弗朗茨和德国国际爱乐乐团是今晚这场演出的核心,他们也该是中国的老朋友了。曾和卡拉扬与伯恩斯坦合作、学习过的尤斯图斯·弗朗茨曾以指挥家的身份多次与国内交响乐团合作,而他一手组建的德国国际爱乐乐团则秉承了伯恩斯坦“建立一个国际化的年轻专业乐团”的理念。乐团于1995年正式成立,近十年来吸引了来自五大洲、四十余个国家的青年乐手。从这些背景资料中可以看出,这并不是一支纯粹意义上的德国乐团,历史也不长,但与一周前在音乐厅演出的那支“意大利国际交响乐团”相比,这支“德国国际爱乐乐团”似乎更名副其实一些。但事实上这支乐团没有固定的大本营,没有永久性团址和固定演出场所,可能他们总是在演出前汇聚到一起排练,完成演出后再回到各自的国家。之所以在国际前面加上“德国”两个字,或许源自于他们的创建者尤斯图斯·弗朗茨来自德国,更大的可能是这支乐团的赞助商来自德国。虽然只是一支青年军,不过从乐团的资料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演出次数和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
所有这些,都是在进场后拿到节目册之后才了解到的,在此之前,对于弗朗茨和德国国际爱乐乐团的了解仅仅局限于他们去年曾在上海大剧院与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歌剧院合唱团合演过一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而今年的《复活》同样是与上面提到的这两家本土艺术团体的合作项目。在一周前,这些国际艺术家则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与北京交响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联合演奏了相同的一套曲目。节目册的制作不甚理想,错字不少;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居然没有把上半场的演出曲目写进去(节目宣传纸上反而写得清清楚楚)。
三
上半场的曲目是《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尤斯图斯·弗朗茨担任钢琴独奏、陈燮阳指挥,登场演奏家都来自德国国际爱乐乐团。与贝多芬的其他四部钢协相比,这首《C大调》的分量并不是很重,但却充满着作曲家青春灵动的迷人气息,我个人很喜欢,这里也正好用它来体验乐团的声音特色。初步感觉,弦乐组整齐但稍欠厚度(可能与我所在的B区看台与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声部距离比较远有关),声音线条似乎有点偏粗,木管的声音也欠缺一些甜美和细腻,铜管在这部协奏曲中不占很大比重,因此没有太深刻的感受。总体来说,可以听出这支年轻的乐团的训练有素——肯定不是一支临时拼凑搭建起来的杂牌水货;但演奏水准并不算很高——在声音的塑造性上乏善可陈。
尤斯图斯·弗朗茨曾经是颇有知名度的钢琴演奏家,他当年与卡拉扬、伯恩斯坦的合作,应该都是以独奏家的身份。这首《C大调协奏曲》并不需要演奏者有太高超的技巧,自然也难不住弗朗茨。他的琴音朴实自然,并强调华丽与浪漫,华彩段落的演奏倒也的从容不迫,总体而言稍平淡了一些。在观众的安可声中加演了一曲莫扎特的小品,似乎仅仅是走一下过场而已,并不出彩。
原本以为大量的赠票会给现场带来很多“热情过度”的观众,但第一乐章结束后竟然没有一丝多余的鼓掌,让我有点惊喜;可惜第二乐章结束后少数外行没有坚持住,孤零零的掌声带起了一小片,破坏了气氛的连贯性。趁中场休息的时候,我“流窜”到了正厅A区16排3座,因为仅六七成的上座率,这一片好座位在上半场都空闲着。从声学角度而言,这里附近的一片应该是最为平衡、理想的。落座之后,便开始白日做梦——假如下个月11号也能坐在这里听BPO那该是何等的享受……
开场锣声响起,全体演奏家悉数登场,乐师便超过一百以上——低音大提琴多达八、九把、圆号手共计十位、外加四支长号、八支小号,定音鼓和竖琴也都“成双结对”!这是我赏乐生涯迄今为止在现场所见过的规模最大的交响乐队编制,而据节目册上的介绍,这也是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开幕以来规模最庞大的管弦乐演出,乃至堪称上海近年来编制最大的交响音乐会。联合乐队的大部分演奏家都来自国际爱乐乐团,上海交响乐团的乐师只占据相对较少的份额(大概五分之一左右),主要集中在小提琴和铜管方阵中。
四
低音声部增加的人数所带来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当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开始部分那严峻的弦乐合奏响起时,我感受到了强烈的厚重感(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上好的欣赏位置),随着乐段的行进,铜管也渐渐显示出了充沛的力量,这让我预感到后面演出起码不会很糟糕。
乐坛对于“复活”曾经流行过两个说法——其一、乐团素质将主导《马勒第二交响曲》的演出质量;其二、现场聆听《复活》将获得与听唱片录音时完全不同的气氛和感受。对于第一点,我想这一言论更多是针对音响效果而言的,却忽略了不同的指挥家会赋予曲子不同的内涵;至于第二点,我想我确实从这场音乐会上有所感受,而原因恰恰来自第一点。前面已经说过,德国国际爱乐乐团并不是一支很出色的乐团,而上交的演奏员加入其中后,也必然会带来类似配合熟练、和谐程度的问题,但即便如此,现场的《复活》依然带给了我一次前所未有的,震撼、刺激、难以忘怀的体验。很多时候,音乐依靠旋律来感染人们,而在马勒的这部《第二交响曲》中,和感人旋律拥有同等地位的还有其辉煌的音响,后者从唱机中传达出来,毕竟是有限度的,现场则完全不同了。假如面前是一支更高水平的乐团,拥有更好的声音塑造能力和演奏技巧,我们丝毫无需怀疑发生在卡普兰和拉特尔身上的经历会在更多人身上应验——那将是一次何等波澜壮阔、深入灵魂的情感体验!
第一乐章演奏的很理想,其所蕴含的庄严、悲剧色彩,通过一种恐怖、阴暗的色调,由乐团表达出来。显然,尤斯图斯·弗朗茨在此处很好地调配了他手下的这些演奏家,虽然还缺乏一些细腻,但在力度感、平衡感与层次感方面做的很好,乐章尾声处那个庞大的半音音阶全奏令人印象深刻。第二乐章、庄严的行板,乐曲的气氛有所缓解,回到一种静籁的回忆气氛中。在并不强调浓厚色彩及激烈对比的这个慢乐章中,乐队的弱点就暴露的比较明显了。这是一个弦乐非常吃重的部分,而乐团稍显粗犷的音色,显然抹煞了乐章前半部分所应有的那种柔美、圣洁的气氛,后半段的拨弦算不上很整齐,竖琴的音色也显得绵软无力,大大地影响了表现力。所以严格一些说,对于这个乐章,乐队只表达了皮毛上的东西,没能深入到曲子的内部。相比以往听过的那些大师们与名团的录音,弗朗茨的处理还有一些差距。
五
一、二两个乐章之间没有一丝多余的掌声,第二乐章结束后同样也没有,看来真正能够留下来听《复活》的听众都具有相当音乐素养。不过在此时登场的合唱队以及两位女声独唱家——女中音梁宁和女高音周晓琳,打破了观众席上的静默,这也算应有的礼数,不能算过分热情吧。
第三乐章的谐谑曲带有非常显著的讽刺意义,充满着嘈杂的不和谐色彩,充分显示出作曲家马勒个性中“扭曲变形”的那一部分。音乐本身蕴藏着一种狂乱,乐团则要在自己不乱的状态下表现出音乐中那种乱,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好在弗朗茨的控制和乐队的演奏要比第二乐章好,节奏上还算把握的比较合理。第四乐章则是由女中音在乐队的伴奏下演唱《最初的光(也译作:原始的光、原光)》,研究《复活》的专家卡普兰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将之成为“马勒创作的最优美、最鼓舞人心的歌曲”。不过,梁宁,这位曾在欧美有过多年学习、演出经历的女中音演唱家,在此处并没有太过令人惊喜的表现,虽然从她的脸上可以看到真诚的情感表达,但声音似乎略显单薄、紧密了一点,好像没有放开。
虽然没有了乐章间多余的掌声,但在演奏过程中不断离席而去的观众,成了台下另外一道风景线。不得不承认,这样一部耗时近九十分钟的鸿篇巨著,对于那些缺乏思想准备或者对作品本身并无太多了解的听众而言,要求他们从头听到结束,确实是一种考验、甚至煎熬,更不用说那些对于交响乐作品本身就不感冒的外行听众。当作品演绎到第五乐章开始之前,起身离座、转身而去的听众越来越多了。但更让我不太明白的是,在演奏过程中乐队铜管声部竟然也不断有演奏家退席,这似乎并不是很职业的做法,而当终曲高潮来临之前,这些人又匆匆忙忙地从后台走上来。如果说台下观众逐渐减少会让乐师们感觉失落的话,那么台上暂无任务的演奏家在曲目行进过程中离开,无疑也会让观众看得很不舒服,以至于我一度闭上眼睛才能把思想集中力拉回到音乐本身。
这里要特别感谢HIFI168的joe0777朋友,他在论坛上的回帖解开了我的疑惑,原来乐手中途离开是有原因的,这里引用joe0777的原文——马勒在最后一个乐章里要求营造出场外军乐队和场内乐团相互演奏的效果。你没有发现在指挥的前面有个摄影机吗?那就是为了指挥离场在外的乐手。在外场其实还有一套鼓。所以那些离开的乐手就是去充当“军乐团”去了,完成任务后自然就回来了。这同时又揭开了我的另一个谜团,怪不得能够听到最后一个乐章中一度传来颇有距离感的铜管号角声,原来正是这些乐手在后台演奏的!原来听唱片的时候倒是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个细节,这次长了见识!
六
全曲篇幅最大、效果最宏伟的章节缓缓拉开了帷幕,“复活”的伟大时刻渐渐临近了。这是一个结构非常复杂的乐章,总体上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后半部分融合了女高音与合唱队,似乎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合唱”》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就细部构造而言,《复活》甚至要比《合唱》更加庞大,总共有七个段落。即便是对马勒这部作品存有诸多非议的反对派,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乐章所有具有的非凡力量和神圣气氛。当然这很大程度上源自那个乐迷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当马勒在完成了前四个乐章后,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时,著名的指挥家、音乐家彪罗去世了,在彪罗的葬礼上,马勒听到了克洛普施托克的《复活颂(也译作:重新站起)》,终于引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并以这首诗词为基础,完成了第五乐章,并最终奠定了整部作品“复活”的主调。而在此之前,整部交响曲的主题一直与死亡、葬礼这些阴暗的词汇联系在一起。人们总是期待那超脱的、无邪的、祥和的天堂氛围,而马勒在这里将之化为一种博爱精神,若想要表达好这种意境,确实是很不简单的。
或许是因为前四个乐章经历了太大的运动量,演奏家们似乎都很疲惫了,尤其是弦乐组,失去了先前几个乐章所饱含的力量和厚度;铜管部分一开始并不明显,但到最后的高潮到来时,也显得力不从心了。毕竟这最后一个乐章本身对于指挥和乐团的要求实在太高,也就不吹毛求疵了。倒是合唱队与女高音周晓琳的表现不错,尤其是周晓琳的独唱,圆润而厚实,虽然看上去有那么一点紧张,但技术没有走样。女中音在这个乐章中也有小篇幅的唱段,但梁宁似乎仍旧没有出状态。
最令人失望的是,东方艺术中心的那架管风琴没有在这里被派上用场。要知道,管风琴是终曲高潮处十分重要的一件乐器,如果少了它,在整体能量感上会大打折扣。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有管风琴的强力支援,或许乐队的衰竭多少会被掩饰掉一些,可如今却似雪上加霜。这个令人期待已久的激情时刻、这段叫人等待了长久的辉煌尾声,说的不客气一些,是在一片杂乱中收尾的,原本应该无比厚重的音色听起来有点虚弱、原本应该充满力度的音响变得空洞。和我听过的所有著名录音相比,现场唯一的优势仅仅在于声音的鲜活,在整体感觉上只剩下失望。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台上的乐手们兴奋地相互拥抱致意,观众反馈给乐团的是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喝彩与热情掌声。虽然我对这些演奏家们的工作充满着敬意,但如果要对整场演出给出一个最简洁的评价,或许“虎头蛇尾”是一个合适的用词。在这场演出中,马勒笔下的巨人终于还是“顺利复活”了,只不过不是以一种高大伟岸的形象,显得有那么一些疲乏甚至狼狈。实在不知道东艺的管风琴为何会在这个时候成了一堆摆设,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演奏家,还是因为“哑巴”了?听说本月16日的管风琴独奏音乐会上,这家伙出现过一次严重故障!北京的中山音乐堂也是有管风琴的演出厅,不知一周前弗朗茨他们在那里演出时,是否有幸用上它,因为我觉得,如果有管风琴的支援,尾声真不至于那样糟糕。
虽然终曲不甚理想,但这依然不失为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音乐会,毕竟对于《复活》前面四个乐章的演奏,完成度还是很高的。我在现场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虽然称不上珍贵,却忠实记录了这场拥有庞大演出阵容的交响盛会。只可惜,从东艺乘坐地铁回家途中,背在肩上数码相机不慎遭小偷窃取,待发现时只剩下一个空空的相机包。郁闷的同时更为那些照片痛惜,失去了才显出它们的珍贵来,哎……

作者博客:
http://spaces.msn.com/members/audio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