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作业,《被遗忘的角落》 [复制链接]

查看: 2214|回复: 7
1#
中世纪的音乐似乎很容易被人们遗忘,有或是觉得不重要而被人们忽略。而说到中世纪所给后世留下的音乐启发则是我想表达主要内容。
首先,允许我先放下了伟大的音乐之父巴赫所代表的巴洛克时期(真正的音乐之父其实是毕达格拉斯,但很可惜被人们遗忘在角落),或是可以暂时抛开“英雄”年代的贝多芬以及浪漫时期柔情似水的“绅士”们;来看看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国,也就是标志着古代文明终结的标着后的1000年里所发生在有过音乐方面的奇闻轶事吧!
公元476年到15世纪的十个世纪里,分成了几个音乐阶段。
5世纪~10世纪早期影响音乐的重要元素有三个,第一就是宗教:基督教;第二是从内陆往外迁移的蛮族:日耳曼(我会不会被人砍);第三则是地中海原有的文化: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大家都知道,当时五线谱是还没有出现的,仅靠着口传或者是文字谱来记载。(最早的乐谱在B.C5世纪希腊的一块墓碑上,以文字记载,和中国用的公尺谱很像)所以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第一个元素,宗教元素。
基督教音乐的雏形:诗篇歌最初的形成是在两河流域的叙利亚和埃及文明圈中,是犹太教的遗产,(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产生在东方)也是基督教的重要方式。到了后来大家熟悉格里高利圣咏的出现,大约8、9世纪。但这功劳并不是“吹水”的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一个人的,虽然他也有派人把在民间所收集到的音乐分类后整理再填上关于《圣经》内容的歌词,在其死后,后人继续着这份工作,(感谢法兰克王)就变成了今天我们所听见的格里高利圣咏啦!而早期的圣咏特征是单声部的,(一群男人都唱一个音)并且是吟诵式的节奏也就是无节拍啦,乐句结构决定于拉丁文歌词;旋律则以及进为主,旋律线多呈拱形。按8种调式划分。(你不会有兴趣想知道的)
圣咏,也就是中世纪教会音乐的观念、美学;一方面强调了音乐是宗教的奴仆,重视其仪式功能多于感情的一面,这样音乐的艺术价值自然而然的被贬低。但另一方面音乐的秩序性、和谐性被重视,由而发现了音乐所带来的美,这种和谐美成了中世纪音乐美学的核心,并影响着后来的音乐伟人们。
     关于这方面音乐的CD上扬好像很多,但挺贵的
(未完,待续)
分享 转发
TOP
2#

怎么还未进主题就“待续”了啊?
TOP
3#

当时(11~12世纪)宗教音乐出现了节奏,大约6种。而这6种节奏模式的不同配搭和运用也为早期的复调音乐带来了新的变化,例如出现在12~13世纪的一种被称为迪斯康特(discant)的复调音乐,(支撑声部与上方声部均由节奏控制,过去只有音和歌词控制)基本上是音对音,而且速度较快。但听起来有点像一群羊叫。还有一种叫做孔度克图斯(conductus)的音乐体裁,也是流行在12~ 13世纪。是一种既可以是单声部又可以是复调形式的音乐体裁,而且我认为是比较好听的版本,因为有歌词,又听得清歌词。不像上面的,要么没歌词,要么就一个音节托的老长。到了后来,孔度克图斯脱离了教义,从刚开始只单纯的只填写宗教拉丁文格律诗,到后来发展成也填写世俗的歌词。在复调中虽用地斯康特的手法,但支撑声部不再用圣咏,而是改用新的创作旋律。
关于宗教音乐另一重要的环节,就是经文歌。经文歌原是古法语(Motet)词的意思,但翻译成中文有误解,久而久之约定成俗就叫经文歌了。13世纪,开始有人以克劳苏拉的节奏模式为基地,在其上方添加歌词,就成了经文歌啦!!在最初3世纪经文歌的典型是三个声部的,低声部为固定声部,又叫“定旋律”,大多是圣咏或是拉丁文歌词,偶尔也用古法语的歌曲。上访两个声部是新创作的,常常各自唱着不同意的法语歌词(听起来有点乱),内容也逐渐世俗化。
随着1260年佛朗克的《有量记谱法》的问世,使得乐理有了更新的、更详尽的分析。这也使得经文歌上方声部有可能用较密的节奏与下方节奏较疏的声部形成更强烈的对比。出现了经文歌从固定声部到上方声部的音符从少到多、节奏由慢到快、声部间对比增大的效果。
                                                  (第一章节,完)
TOP
4#

辟斯顿 在 2005-10-2 10:25:48 发表的内容
怎么还未进主题就“待续”了啊?



“待续”也成了一种时尚。
TOP
5#

8、9世纪,也就是格里高利圣咏在教会成为中心音乐时,为了更好的让唱诗班记得旋律,线谱诞生了,(但只有一根)又经过了查理大帝的实践和演变,到了11世纪洋和尚圭多总结出四线谱,为五线谱垫底。与此同时,随着教会音乐理论的不断完善,教会音乐也对最初的单声部格里高利圣咏进行了扩张。因而出现了附加段、继叙咏和早期简单的宗教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格里高利圣咏可以是西方音乐发展的重要基础。
发展到12世纪时多声部音乐的魅力越显光芒,使得复调音乐这种新的思维、技术、审美特征很快地吸引了当时人们的注意力。
早期复调音乐可称为奥尔加浓,约是9世纪到12世纪上半叶时形成并运用的。其名称的来源是古语风琴的意思,而在其中又分为1、平行4度、5度奥尔加浓(在圣咏的下方)时间是9世纪。2、在平行中引进返向进行(在圣咏的上方)11世纪时在英国的温彻斯特大教堂形成其风格。3、花腔奥尔加浓,也成为华丽奥尔加浓(在上方以多音对圣咏一音)12世纪上半叶在法国的利莫日圣马蒂亚修道院和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孔波斯泰拉大教堂形成的(两教堂有联系??)

(未完,待续)
TOP
6#

到了12世纪, 哥特式的建筑风格兴起,这也影响到宗教音乐的发展,华丽空旷也成了当时音乐的一种现象。 而这种音乐体裁,今天我们称之为“圣母院复调”。是以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为典型的代表,因为欧洲的第一所大学就开设在1170年的巴黎圣母院里,设有七门课程,也就设古罗马人卡佩拉提出的“七艺”说。
当时(11~12世纪)宗教音乐出现了节奏,大约6种。而这6种节奏模式的不同配搭和运用也为早期的复调音乐带来了新的变化,例如出现在12~13世纪的一种被称为迪斯康特(discant)的复调音乐,(支撑声部与上方声部均由节奏控制,过去只有音和歌词控制)基本上是音对音,而且速度较快。但听起来有点像一群羊叫。还有一种叫做孔度克图斯(conductus)的音乐体裁,也是流行在12~ 13世纪。是一种既可以是单声部又可以是复调形式的音乐体裁,而且我认为是比较好听的版本,因为有歌词,又听得清歌词。不像上面的,要么没歌词,要么就一个音节托的老长。到了后来,孔度克图斯脱离了教义,从刚开始只单纯的只填写宗教拉丁文格律诗,到后来发展成也填写世俗的歌词。在复调中虽用地斯康特的手法,但支撑声部不再用圣咏,而是改用新的创作旋律。
                     (未完,待续)
TOP
7#

猫天堂 在 2005-10-2 17:29:36 发表的内容
当时(11~12世纪)宗教音乐出现了节奏,大约6种。而这6种节奏模式的不同配搭和运用也为早期的复调音乐带来了新的变化,例如出现在12~13世纪的一种被称为迪斯康特(discant)的复调音乐,(支撑声部与上方声部均由节奏控制,过去只有音和歌词控制)基本上是音对音,而且速度较快。但听起来有点像一群羊叫。还有一种叫做孔度克图斯(conductus)的音乐体裁,也是流行在12~ 13世纪。是一种既可以是单声部又可以是复调形式的音乐体裁,而且我认为是比较好听的版本,因为有歌词,又听得清歌词。不像上面的,要么没歌词,要么就一个音节托的老长。到了后来,孔度克图斯脱离了教义,从刚开始只单纯的只填写宗教拉丁文格律诗,到后来发展成也填写世俗的歌词。在复调中虽用地斯康特的手法,但支撑声部不再用圣咏,而是改用新的创作旋律。
关于宗教音乐另一重要的环节,就是经文歌。经文歌原是古法语(Motet)词的意思,但翻译成中文有误解,久而久之约定成俗就叫经文歌了。13世纪,开始有人以克劳苏拉的节奏模式为基地,在其上方添加歌词,就成了经文歌啦!!在最初3世纪经文歌的典型是三个声部的,低声部为固定声部,又叫“定旋律”,大多是圣咏或是拉丁文歌词,偶尔也用古法语的歌曲。上访两个声部是新创作的,常常各自唱着不同意的法语歌词(听起来有点乱),内容也逐渐世俗化。
随着1260年佛朗克的《有量记谱法》的问世,使得乐理有了更新的、更详尽的分析。这也使得经文歌上方声部有可能用较密的节奏与下方节奏较疏的声部形成更强烈的对比。出现了经文歌从固定声部到上方声部的音符从少到多、节奏由慢到快、声部间对比增大的效果。
                                                  (第一章节,完)


哎哟,才第一章完啊?还有多少啊?
TOP
8#

很快,很快。但我觉得大家好像没什么兴趣在这方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