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晚11时,我看了ZDF电视台录播的郎朗和中国爱乐的演出。紧接着,3SAT电视台就播放了奥地利ORF拍摄的故事片[莫扎特在波罗尼亚]。
1984年,Milos Forman(我太喜欢他的[飞跃疯人院]了)拍摄了[Amadeus],得了奥斯卡奖。从此,在一般人的眼里,莫扎特就是在那个电影里的形象。也就是在同一年,有了上面提到的[莫扎特在波罗尼亚]。在这个片子中,莫扎特是一个聪明质朴,敏感忧郁,略有些矜持敛默的大孩子。这与[Amadeus]里的那个形象确实有很大差距。
我不知道在同一年里出现这么两部影片,塑造了两个不同个性的莫扎特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但我认为,奥地利的那个莫扎特应该比美国的莫扎特更接近自幼出入于宫廷和教会的莫扎特本人。
看着这部从没听说过的电影,郎朗的演出画面总在回现。北京的导播给了郎朗太多的脸部特写,而这些皱着眉,闭着眼,抿着嘴,故作状态的大特写实在跟影片中莫扎特的个性对不上号。但愿郎朗在演奏莫扎特时头脑中不是美国的那个莫扎特形象或是什么别的。但愿萨尔斯堡人还把他当成孩子。直到现在,我还想骂那个导播。
浪漫派以前的作品尤其注重传统。巴赫们经常在谱子上,在文献中给他们的后代留下注释,有时甚至连一个trill怎么打都有规定。这些规矩是后代必须遵守的,是传统,是欧洲人(特别是德、奥)引以为荣的传统。忽视它们被认为无知,没有理由地卖弄个性则被认为是藐视传统。并不因为莫扎特写了许多阳光的大调作品,或因他较少使用复调就可以把他的作品当作浪漫派作品来演奏,那样未免显得太随意,太滥情了。正因此,郎朗的肖邦比他的莫扎特要好得多,肖邦给了他更大的空间。
很久前在本坛读到Mydisc大侠写的采访录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47162&ftdate=20040314&ntypeid=11
自打上次在德国见到郎朗父子并看了他和柏林爱乐的现场后,我对他的看法有了转变。他现在经常来欧洲,如我没说错,也正是意识到传统的重要。如我错了,那是他的悲剧。看过多位钢琴大家的现场后,我更认为光有技术起码在德国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