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贴]如何欣赏交响乐。。。。。。 [复制链接]

查看: 2909|回复: 10
1#
一、交响乐常识
      A、掌握交响乐的结构
          
      我们所欣赏的交响乐(Symphony),是指一种以奏鸣曲(Sonata)的结构写作,由管弦乐(Orchestra)演奏的多乐章的器乐曲。通常包含独立的、以奏鸣曲的结构统一起来的四个乐章,但也有例外,如马勒的D小调第三交响乐,有六个乐章;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共有五个乐章;西贝柳斯的C大调第七交响曲,仅由单乐章构成的。
          交响乐各乐章的体裁,大致分为:
      第一乐章为快板的奏鸣曲式(Sonata form)。
      第二乐章是慢板(Lento)乐章。
      第三乐章为小步舞曲。
      第四乐章大都以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变奏曲式作成,是快板的壮丽终曲,通常以第一乐章的主调作成。
      B、交响乐的诞生
          十七世纪,有些音乐已使用交响曲(Sinfonia)之名,但有各种不同的含义,不像现在的交响曲(Symphony)
      具有一定的格式,如巴赫题为“交响曲”的管弦乐曲,亨德尔的《弥赛亚》中的“田园交响曲”,都带有序曲的意味。交响乐的诞生可以说是十几世纪初叶产生的“管弦乐演奏用的奏鸣曲”。今天我们熟悉的交响曲体裁,是自从有了所谓“具有奏鸣曲式的多乐章古典奏鸣曲”后,才产生了“交响曲”。
      C、交响乐的流派及代表作
            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
            曼海姆派(Mannheim)约翰.史塔密斯(J.W.A.Stamitz,1717-1757) 
            卡尔(Karl,1746-1801) 
              
            古典乐派海顿(F.J.Haydn,1732-1809) 
            莫扎特(W.A.Mozart,1756-1791) 
            贝多芬(L.V.Beethoven,1770-1827) 
            浪漫乐派舒伯特(F.Schubert,1779-1828) 
            门德尔松(F.Mendelssohn,1809-1847) 
            白辽士(H.Berlioz,1803-1869) 
            李斯特(F.Liszt,1811-1886) 
            施特劳斯(R.Strauss,1864-1949) 
            舒曼 
            布拉姆斯 
            布鲁克纳 
            马勒 
            柴可夫斯基 
            近代交响乐亨德密特 

      二、如何欣赏交响乐
      A、首先,要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作意图
            
      音乐作品,总凝聚着作曲家对,表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要领会作品的内涵,必须了解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点。作曲家由于生活时代、环境、个人素养、经历和艺术品位的不同,贝多芬的第三和第五交响曲,是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中产生的,反映了法国人民反抗专制暴政的斗争;第七和第九交响曲,则分别表现了他处在民族解放战争和梅特涅统治时期的精神状况和思想境界;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五、六交响曲、《曼弗雷德》交响曲,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对人生的恐怖、绝望、哀恸与破灭的情愫以及渴望光明幸福的意愿。
      B、接着,了解标题音乐的标题内容
              
      交响乐作为器乐作品之一,有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之分。标题有时只是一个题目,如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作”;有的标题是指说明作品内容的一段文字,如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交响趣》,作者在1807-1808年完成后亲自在节目单上写明“感情的表现多于音画”,以及马勒的《大地之歌》,
      C、当然,要弄清音乐语言的表现功能
              音乐与诗歌、小说及绘画等作品一样,有一套表达情感的体系,诸如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要素。
            旋律又叫曲调,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长短和强弱关系而组成的音的线条。它是塑造音乐形象最主要的手段,是音乐的灵魂。
         节奏是各音在进行时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
         节拍是强拍和弱拍的均匀的交替。
         速度是音乐快慢的程度。为使音乐准确地表达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必须使作品按一定的速度演唱或演奏。
         力度是强弱的程度。音的强弱变化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音区是音的高低的范围。不同音区的音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各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音色是不同人声、不同乐器及其不同组合的音响上的特色。
        
      和声是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的同时结合。其功能作用直接影响到力度的强弱、节奏的松紧和动力的大小;其音响效果还有明暗的区别和疏密浓淡之分,从而使和声具有渲染色彩的作用。
        
      复调是两个或几个旋律的同时结合。不同的旋律的同时结合叫做对比复调,同一旋律隔开一定时间先后模仿为模仿复调。运用复调手法,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独立性,造成前后呼应、此起彼伏的效果。
        调式是从音乐作品的旋律与和声中所用的高低不同的音归纳出的音列,这些音互相联系并保持着一定的倾向性。
        调性
      D、有空闲的话,在了解指挥者、演奏者的立场和对乐曲的理解
          同样的交响乐,因为指挥者、演奏者的立场等因素,往往附带不同的感情色彩的演奏风格,比如同样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卡拉扬指挥过,就连《DIE
      HARD(虎胆龙威)》中的匪徒获得股票后的电影伴奏音乐也用的是他。
      E、在表现手法上,音乐的内涵最大,你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里的天空全是你的,他说这段音符表现的是暴风骤雨,你可理直气壮地说是海涛汹涌。不要拘泥于什么,不一定要与大家同感,你感觉到什么就是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别拿钱买同感。
分享 转发
TOP
2#

欣赏交响乐
      
        许多听众往往有这样的一种要求:交响乐很难听懂,最好你给我讲讲清楚,这里到底是表现什么?那儿又是表现什么?音乐更多的是靠我们去想象的,它本身并不明确具体。比如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序曲最后一段写抗敌胜利,它的主题和马蹄声“哒哒啦、哒哒啦”的节奏很相似,我们一定会产生一种联想:喔,这可能是军队,是骑兵队在奔驰。音乐本身根本看不到马,也看不到跑,只是从节奏产生出联想而已。而这种联想的产生要有一个特定的条件,就是马必须在跑。如果马不跑,站在那里,音乐就没有办法表现它了,你怎么知道它是马还是牛?还是别的什么?
        从这可以看出,音乐的描绘性叙事性是非常有限的,它只限于客观事物中那些有音响的、有节奏的、有动态的也就是运动中的事物。因为音乐是一种音响的、一种听觉的艺术,它存在于音响的运动之中。如果跟音响和运动这两种特性没有联系的事务,音乐要想“描绘”它们就比较难了。所以说,音乐的特长不在于描绘,也不在于叙事,它的长处是抒情。比如我们心情激动了、情绪紧张了,心就跳得快。音乐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就可以采用紧张的比较快的节奏;如果心情平静的时候,自然就松弛下来缓慢下来,于是音乐的节奏、速度也慢了。
      
       音乐还有一个特长,如在表现忧愁忧虑痛苦发怒盛怒这种情绪的时候,可以把它们的各种层次很细微地表现出来。我写的《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中的一段采用戏曲的哭腔描写痛苦。如果大家对戏曲的哭腔有点熟悉的话,能么听起来就会有联想了。
        音乐是通过作曲家主观的感受写出来的,因此它的主观性是很强的。而听的人呢,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音乐创作跟其它艺术有些不一样,文学写出一部小说来,创作已经完成了。戏剧写出一个剧本还不够,还要演,这是二度创作。音乐呢?除了这个二度创作外,还有一个三度创作,就是听众如何来欣赏和理解这个作品,就是说听众也要投入到这个创作中间去,这样一部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才算全部完成。
        有些听众还提出这样的问题:音乐怎样描写外部世界?比方写大海怎么写?这里可以举两个典型的例子来看看作曲家是怎样描写大海的。
        一个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天方夜谭”,其中第一章就描写大海。这个乐章的引子有两个主题,
        一个是代表苏丹王——沙赫里亚尔,是个很粗暴的形象;另一个是王妃“舍赫拉查德”的形象。
        可妙就妙在这两个主题后来都变成海的形象了。人怎么会变成海呢?如果我们听这段音乐就会发现:原来是音乐旋律的起伏使我们联想到海浪的起伏。这说明交响音乐创作上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用同一个音乐素材,通过节奏、和声、配器的变化来改变音乐形象。“天方夜谭”组曲是描写舍赫拉查德讲故事给那个苏丹王听,所以它就利用这两个人物的主题来写大海,这不是真的大海,而是他们心目中的大海、故事里的大海。这里人物主题变成大海,两者有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有的。譬如苏丹王是很残暴的,跟大海的汹涌可怕是可以联系上的。至于那个“舍赫拉查德”主题是个很美的主题。我想作曲家写的时候,可能就是考虑到要把它稍加改变变成浪花的主题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作曲家的本事来,他可以用很集中的一两个主题材料千变万化地塑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

        另一个例子是法国印象派代表人物德彪西写的一个“大海”。他的写法又不一样了。这部作品叫作交响素描,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的标题是“从破晓到中午的海”,是写平静的海、从薄雾中慢慢显现的海。第二乐章是“浪的嬉戏”,写顽皮的海,海浪在追啊、玩啊。第三章是“海与风的对白”,这是咆哮的海。这个海跟刚才介绍的那个海性格上很不一样:首先它的内容不一样,另外作曲家的性格也不一样。德彪西是一位印象派的作曲家,他的创作特征是着重于捕捉瞬息万变的光和色彩的变化、景象的变化。所以他的旋律都是断断续续的,一会儿这样几个音、一会儿那样几个音,变化多端,它是在描述大海那种变化无穷的色彩。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德彪西都是交响乐色彩配器的大师,但各有所长,因此他们写出来的音乐也是截然不同的。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总结出三条:第一条是,即使描绘性的音乐也都不是纯粹客观地描写外部世界,这些描写是被音乐化了的、性格化了的、感情化了的,而不是事物的本身。因此一千个人写大海,就会写出一千个样子。第二条,音乐形象是从联想产生的,这个联想是通过音乐对事物运动的形态及其发出的声响所作的一种摹拟而来的。第三条呢,作品描述什么有时还要靠文字标题来提示,否则不能准确判断它在写什么。比方柴科夫斯基的交响诗“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中的一段描写地狱里的旋风。如果不讲这是旋风,也可能以为是大海,因为二者有着相似的运动方式。所以确定音乐形象还要靠文字标题。同时也说明音乐的描绘只能近似,不能逼真。

        标题音乐可帮助大家理解作品形象,那么怎样去理解无标题音乐呢?这就更需要从人的心里状态和感情上去理解。譬如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这“命运”标题是人家给加上的。音乐中“命运”主题,有人解说它是反面形象,是凶恶残暴阴森的命运的形象。但也有人把它说成是贝多芬对封建势力的挑战,是怒吼的贝多芬,是扼住命运的咽喉的贝多芬,是一个正面形象。这不是截然相反吗?总之,这个主题体现了作者自己的感情,体现了他对命运的态度。第四乐章写贝多芬理想中的胜利,在这一乐章中,贝多芬还写下了非常天才的一笔,就是在胜利高潮的时候,突然命运的主题又出现了。有人说这是对过去斗争的回顾,也有人说这是被打倒的奄奄一息的命运企图东山再起。但是我倾向于另外一种解释,即虽然胜利了,仍然不能失掉警惕,那些躲在阴暗角落里的反动的东西说不定还要再来的。这样的解释更符合贝多芬的实际,符合他的逻辑,也更好地显示出他作品的哲理性。至于究竟怎么理解,大家还可以作出自己的解释。

        交响乐给人的启示是很多的,它可以给你很多想象的余地,尤其是无标题交响曲更有这个特点,因为它没有标题的约束,概括性很强,内涵非常丰富。即使听一百遍还会有新的发现。而且,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也将更加深刻。这就是无标题交响乐的一个长处。

        最后讲两点结论:第一点,音乐的特长主要是抒情不是描绘。所以在欣赏它的时候主要在于它的情绪如何感染我们,不一定追究它在写什么。乐曲解释只是作为一种参考,主要还要发挥我们自己的独立思考。第二点,欣赏交响乐首先要充分调动我们自己的想像力
TOP
3#

晕~~不听了。
TOP
4#

好帖!顶
TOP
5#

有些东东是否会越说越不清楚呢?
TOP
6#

业 在 2004-3-4 17:24:25 发表的内容
有些东东是否会越说越不清楚呢?
什么DD?
TOP
7#

就从简单的开始听吧!
如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
NAXOS的CD 内附有解说.
TOP
8#

我喜欢看本站《视听博览》里的《老梁谈音乐》。
TOP
9#

好帖子
TOP
10#

咳!好听就行了,管他表现出什么来,呵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