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芭蕾(四)
古典与新古典(1919-1921)
杨敦惠
此时狄亚基列夫已开始与伦敦的文化界有密切的往来,希望能如巴黎一样,形成一个以俄罗斯芭蕾为中心的圈子。而马辛终于也以编舞的才华令人刮目相看。在1919年的伦敦舞季当中,他为狄氏带来两出俄罗斯舞团有史以来最大的成就。
奇异的玩具店
好一阵子以前,马辛就一直有一个构想,希望循着古典芭蕾的路线,制作一出发生在玩具店里的舞剧。这个构想终于在1919年成熟,取名为「奇异的玩具店」(La Boutique Fantasque),故事围绕着玩具店中的一对男女康康(Can-Can)舞者发展。这一对娃娃舞者在众多玩具中特别耀眼,也因此很快被顾客看中。问题是,一个俄国家庭属意女娃娃,而男娃娃则受到一个美国家庭的青睐。两家人付了款项,预定隔日取货,便离开了玩具店。当夜,众玩具为康康舞者的命运而悲叹,结果这一对娃娃决定相携潜逃。买主们一早来到店中发现预定物品不翼而飞,乃大发雷霆,乱捣玩具店。众玩具群起复活而驱逐了两家买主。马辛藉此简单的剧情,对众多玩具有深刻的角色刻画。男女康康舞者分别由马辛和此时的当家女舞星洛波可娃(Lopokova)担任。
音乐方面是罗西尼在告别歌剧舞台之后,纯粹为自娱而写的一些小品,经由雷史毕基介绍给狄亚基列夫,于是,改编管弦乐版本的任务也交给了雷史毕基。承继了毕加索为「游行」所作的设计,狄氏这次又找了现代美术家德瑞因(Derain)来设计布景,希望从此将俄罗斯芭蕾转为国际性的前瞻艺术组织。老资格的美术设计巴克斯特在愤慨之余,只有结束他长期以来为俄罗斯芭蕾的效劳。德瑞因的设计除了因经验不足而造成布景有些技术上的缺陷外,在设计理念上非常切题而有创意。
充满西班牙风味的「三角帽」
一年之前,法雅接受狄亚基列夫之邀写作一首芭蕾乐曲,成品便是现在仍广为人知的「三角帽」(Le Tricorne)。编制包括大型管弦乐团,一个传统佛来明哥歌者等,制造出精彩多样的效果,充满了西班牙的本土风味。不单是音乐本身成就很高,法雅还得以与毕加索密切合作,以求美术设计能配合音乐的进行,突显芭蕾的表现。许多人认为,毕加索的「三角帽」设计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舞台作品之一。有了「游行」的经验之后,毕氏终于能兼顾他的绘画理想与舞蹈效果的需求。开场的幕帘上绘有一个男人和四个女人带着一个男孩,正专心地注视着斗牛场内的动静,而芭蕾进行中的主要布景则是主角磨坊主人的家,在烈日炎炎之下,受众山环绕。
「三角帽」曲名来自西班牙传统警长所戴的帽子。故事中的警长为磨坊主人之妻的美貌所吸引,磨坊夫妇联手将警长戏弄后赶走,未料事后磨坊主人为警长手下所擒,以利警长再度接近其妻。幸而磨坊主人及时逃出,而邪恶的警长也被自己的部下误认而逮捕。除了三个主要角色的独舞之外,马辛还编了数段颇有得发挥的群舞。
「三角帽」不仅在精神上与「奇异的玩具店」大相径庭,马辛更在编舞手法上轻易地做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两出舞码让马辛充分展现他多重的编舞才华。「三角帽」一舞,尤其促成了马辛、毕加索及法雅三人创作力的交织衬托,还激发出这三位艺术家各自的绝佳作品。这可以说是俄罗斯芭蕾最高的艺术理想了。
夜莺之歌
史特拉汶斯基经过了大战期间的蛰伏之后,终于有了新的作品出现。1920年舞季中,他首先将先前失败的歌剧「夜莺」(Le Rossignol)缩减改写为芭蕾舞曲「夜莺之歌」(Le Chant du Rossignol)。故事内容依旧:日本国王以一只缀满宝石的机械鸟相赠予中国皇帝。皇帝喜新厌旧,立刻拋弃了原先宠爱的一只活夜莺。然而,后来皇帝卧病在床,即将成为死神的俘虏时,夜莺赶了回来,以它美妙的声音使皇帝复苏。此曲的音乐在本质上与原歌剧相去不远,而马辛的编舞也并不特别令人印象深刻,唯有当代画家马蒂斯(Matisse)的舞台设计,初显身手便十分耀眼。
古韵新作的「普钦内拉」
史氏还应狄亚基列夫之邀,将巴洛克时期作曲家裴高赖西(Pergolesi)的未完成作品编写为「普钦内拉」(Pulcinella)。狄氏在享受到「奇异的玩具店」之丰收成果后,原是希望史氏能仿效雷史毕基改编罗西尼的手法完成丰富的管弦乐版本,作为一出附带歌曲吟唱的芭蕾舞剧。然而,史特拉汶斯基怎可能满足于改写古人的作品?他接下这个计划之后,便按自己的主意,根据裴高赖西的作品进行「再创作」。结果「普钦内拉」不仅保留了巴洛克的精神,还印上了史氏的注册商标,充满了现代感。狄氏虽然不太高兴,但仍然看得出这首作品的潜力,决定如期演出,由安塞美指挥。观众们与狄氏一样惊讶,但立刻接受了「普钦内拉」单纯的美感。
反观毕加索配合「普钦内拉」所作的设计,命运就坎坷得多了。毕氏起初仿效史氏的新古典风,取材十八世纪的剧场设计。无奈作品不为狄亚基列夫所赏识,只得重新制作带有立体画风的现代设计,以达到老板的要求。何以慧眼如狄氏,也不能了解毕加索的用心?大约是因为狄氏一心想炫耀其舞团前瞻性的美术观,便反而认为毕氏之原作彷佛是开倒车了。
「春之祭」重新编舞推出
这一年的最后一出舞是史氏的「春之祭」,因为他手上暂时没有了新的曲目。不过,这次「春之祭」由马辛重编,自然与尼金斯基风味回异。这个偏重俄罗斯民俗舞精神的版本,由索可洛娃(Sokolova)主演祭礼中牺牲的少女,广为观众接纳。两个版本相隔六年,普遍大众的聆赏能力自然也该有了长进;当然,其间辜森斯(Eugene Goosens)指挥各大乐团推广此曲,功不可没。「春之祭」已不再是当年引起丑闻的野蛮音乐。
舞团再度陷入危机
很不幸,这一年,俄罗斯芭蕾舞团又有了危机:马辛勉为其难与狄亚基列夫维持数年的同性恋关系之后,终于有勇气以真面目站出来,公开了与舞团女舞星萨维娜(Savina)的爱情,企图在感情上与创作上都能完全独立于狄氏的势力范围之外。马辛现在已是世界顶尖的编舞家,狄氏在痛心之余,只得将马辛革职。眼看马辛从一个平凡的舞者成长为国际红星,狄氏不但又失去了舞团中的英才,也再度失去了自己所深爱的伴侣。这一切,彷佛尼金斯基的历史重演。往后几年,俄罗斯芭蕾就一直处于克难状态,采用不同的临时编舞者来负责这项吃重的工作。
小丑人生
马辛离开之后,狄亚基列夫并没有立刻找到一个替代者,不过,倒意外雇用了十六岁的考区诺(Kochno)来为他处理杂务。后来,考区诺逐渐成为俄罗斯芭蕾的智囊团之一,和重要的幕后负责人,特别是舞台灯光的操纵。只是,编舞者的问题仍为解决,只好暂时轮流聘请一些普通的编舞家来制作新舞。
1920年最重要的一项收获,便是普罗高菲夫加入了为俄罗斯芭蕾作曲的行列。这一季的舞码包括普氏的「小丑」(Chout),别名为「一个小丑如何戏弄另外七个小丑」(How A Buffoon Fooled The Other Seven Buffoons),可以想见它的故事情节大约是可笑而不深刻的。整个制作只有普氏的音乐尚可称为佳作,这是他第一次成功地将自己的音乐搬上舞台。不过,「小丑」并非普氏的第一首戏剧性作品,早先他曾为俄罗斯芭蕾写作「阿拉与罗立」(Ala and Lolli)一剧,但狄亚基列夫认为该曲过于类似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因此未予采用。虽然「小丑」未能成为普遍流行的芭蕾舞曲,却是这位作曲家在舞台音乐写作方面的出发点,不久即创作出日后流传千古的芭蕾音乐「罗密欧与朱丽叶」、「灰姑娘」(Cinderella)、及「石花」(Stone Flower)。
与「小丑」同时演出的还有一个西班牙小歌舞团,节目称作「Cuadro Flamenco」。内容包括一个女侏儒和一个缺腿舞者,配上颇有西班牙民俗风味的歌舞。伦敦观众们相当喜爱这个歌舞团,此项节目的美术设计自然非来自西班牙的毕加索莫属。接连有了「三角帽」和这个节目的出现,使得一般人也开始对于带有西班牙风的舞蹈感兴趣起来。
不惜代价筹措「睡美人」
1920年底,狄亚基列夫决定复古推出「睡美人」,并沿用十九世纪名编舞家裴提帕(Petipa)当初的编舞,希望能使英法各国艺术圈见识到真正有品味的古典舞码,并改变时人只崇尚鬼神怪诞剧情的心理。狄氏不但有着走在时代尖端的艺术眼光,也同样具备优雅古典的审美能力,两者实在是毫不冲突的。然而,如此一个反潮流的计划等于是下一个昂贵的赌注,因为狄氏已决定竭尽所能地在设计及舞蹈上不惜代价,只求有完美的效果。推出一个十全十美的「睡美人」版本,是狄氏长久以来的梦想,现在终于有了实现的机会。
首先,舞团人手不足,必须招兵买马,以便有足够的舞者连演数场。不但欧洲各地和远自俄国的好手云集,尼金斯基的妹妹尼金斯嘉也受雇前来编制新的舞段,以使原来已经很精彩的「睡美人」更加光芒四射。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则由辜森斯和波兰指挥家菲托伯格(Gregor Fitelberg)轮流带领俄罗斯芭蕾的乐团演出。美术设计方面的重责大任又落在已离职的巴克斯特肩上,毕竟,只有他深厚渊源的俄罗斯古典芭蕾传统训练才能得到狄氏的信任。
美梦宣告破灭
经过了将近一年的精心筹备,「睡美人」终于堂堂登上了伦敦的舞台;至此,狄氏的梦想也已花费了几乎不可能回收的超高成本。一切只看观众的反应了。但见舞台布景极尽能事地华丽,并且利用机械技术制造出动态的效果:例如睡美人的长眠期间、城堡外的树林自动地愈长愈茂密等。舞者身着巴克斯特设计的典雅戏服,随柴可夫斯基一首又一首优美的旋律起舞…,可是除了几声对巴克斯特及主角舞星的赞美之外,伦敦观众的反应颇为冷淡,整个「睡美人」的制作心血付诸东流。甚至有评论者称之为俄罗斯芭蕾舞团的「自杀」之作!狄亚基列夫在精神和肉体上都感到极度的疲惫,而多年的美梦也宣告破灭。(未完,下期待续)-
11919-1921年重要音乐作品分析
三角帽
「三角帽」是俄罗斯芭蕾唯一的一出西班牙风芭蕾,说起来有点可惜,因为西班牙作曲家擅用其民族舞蹈音乐,节奏鲜明又有变化,应该很适合改编为现代芭蕾舞蹈。另一方面,如果狄亚基列夫邀请法雅为他的舞团多作几首芭蕾配乐,我们现在就可能有不止一首像「三角帽」这么精彩的音乐了。不过,追究起来,在狄氏出现在西班牙之前,法雅便已经于1917年为同一个故事的默剧写了一首配乐;他只须添加两景,再扩大乐团编制,就可以向狄氏交差了。因此,我们现在能欣赏这首芭蕾音乐,只有一部分是狄氏的功劳。
除了各种民族舞曲标明了「三角帽」的西班牙风味之外,响板等特殊乐器的使用也有一点贡献。由于这舞蹈的故事曲折离奇,又带点闹剧的滑稽色彩,法雅以绮丽的管弦乐交织出戏剧性,并半开玩笑地插入贝多芬的「命运」主题,作为厄运来临前的警示。全曲大致上皆以各个角色的舞蹈为中心,来代表故事的每一个重要转折。「三角帽」的故事出于十九世纪西班牙作家阿拉康
(de Alarcon)之笔,先后有好几位作曲家采用过,其中除了法雅以外,还有渥夫(Hugo Wolf)的一出歌剧「Der Corregidor」(1896),及百老汇的一部舞台剧「Revenge with Music」(1934)。故事大纲已于前文带过,在此就不细述故事的内容了,一来因为各种说法不一,细节上略有出入;再者,那些近乎闹喜剧的情节对音乐的聆赏也不是必须的。
夜莺之歌
「夜莺之歌」以充满东方味道的调子开始,五音音阶轮流由各种不同的乐器奏出,这五彩缤纷的音色彷佛是在描绘那遥远中国宫殿的金碧辉煌。然后,主角夜莺轻妙的歌声由长笛唱来,神似真实的鸟鸣。经过其它乐器加入合奏之后,忽然出现了另一种低沉的旋律,由双簧管等乐器担任—正是日本国王赠送的机器夜莺在唱歌。中国皇帝的这个新宠毕竟还是有弱点:不久,机械故障,皇帝也病倒,小喇叭立刻奏起送葬的哀调。此时,美妙的夜莺歌声传来,终于能让皇帝起死回生。
如此地聆赏「夜莺之歌」,短短二十分钟左右,已完整陈述了原来歌剧的故事;然而,这些情节的描写并不是此曲的主要成功之处。它承继了「春之祭」的路线,以自由的节奏与丰富的管弦乐色彩塑造出一种异国的古代风貌。所谓的「中国式」旋律和夜莺的歌声都有出色的表现,充满新意,即使不知道故事主角是谁,发生在哪里,也仍可以感受到音乐本身带来的乐趣。从头至尾没有半点冷场,每一个音符都不能放过。其实也难怪,因为「夜莺之歌」本是从史氏的歌剧「夜莺」摘结精华编写而成的交响诗。
史特拉汶斯基早在1908年就着手写了「夜莺」的第一幕,未料接下来的几个作品占去了他所有的精神,这出歌剧便始终没有完成。直到1913年「春之祭」演出之后,俄国歌剧团(Opera Libre)才要求史氏将「夜莺」完成。史氏本来不甚愿意继续写作这部歌剧,因为事隔五年,他的写作风格已有了显著的改变: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式的俄国管弦乐风已转为完全个人的独创手法,在各种技巧上都更臻成熟,也具备了更大的自由度。另一方面,他又不想重写已经完成的第一幕。于是最后仍然保留原先写成的第一幕,作为前言,新添的第二、三幕才进入正题。谁知道,等「夜莺」终于写毕,Opera Libre已经解散。幸好狄亚基列夫同意将他列在1914年的节目单上,由蒙都担任这出歌剧的指挥。虽然首演成绩不太好,狄氏显然洞悉此剧音乐上的奥妙,便要求史氏由原作选辑出一首芭蕾音乐,结果即是这首「夜莺之歌」。它先于1919年以音乐会曲目首演,然后才于1920年以芭蕾形式推出。共同缔造佳绩的还有美术设计的马蒂斯,编舞的马辛,及指挥乐团的安塞美。直到现在,「夜莺之歌」仍是比较受欢迎的一个版本(与原歌剧相比)。这当然又不得不归功于狄亚基列夫的先见之明,也是伟大乐曲因他而生的一个绝佳例证。
普钦内拉
狄亚基列夫虽然常常能运用他犀锐的艺术触角,正确地选择作曲家和题材,从而促生了许多旷世之作;有的时候,却也并非完全在于他的掌握之中。此话怎讲?以「普钦内拉」为例,狄氏只是期望能接续「愉悦的仕女们」(由史卡拉第的键盘音乐改编为管弦乐版本)和「奇异的玩具店」(由雷史毕基改编罗西尼小曲而成)的成功,再制作一出讨好的芭蕾。结果,「普钦内拉」当然不只是一首哗众取宠的通俗音乐,而狄氏也因此不甚高兴。所以,「普钦内拉」的非凡成就,只有一半是狄氏的功劳-多亏他将裴高赖西这些作品交给了史氏。
此曲采用了一个室内乐团和三个人声,史氏保留了裴氏优美的旋律,再以二十世纪的节奏与和声技巧,呈现出十八世纪绝对音乐美感与巴洛克的华丽器乐表现。其改写技巧包括了:延长或缩短原曲的音符,加进特殊的休止符,丰富原曲的和声,制造不和谐音程与音效等等。他选择了裴高赖西的室内乐作为主要根据,另外再挑出一些裴氏歌剧中的歌曲,穿插在芭蕾舞剧中,但唱词内容与主角普钦内拉(一位十八世纪意大利的舞台人物)发生的故事并不相干,史氏采用人声只是为了制造一种特殊的音色,与器乐音色相融合。全曲分为十九小段,每一段都精巧可爱,各具不同风味:有的柔美如歌,有的则俏皮活泼,例如第十七段以伸缩喇叭与低音提琴的对话。其中有七段由男高音、女高音、和男低音独唱或合唱。附带一提,目前音乐史学家对裴高赖西短促的一生终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因此推断出:过去归于裴氏名下的曲子,有许多乃出自他人之手,例如「普钦内拉」所采用的乐段,大约只有一半为裴高赖西之作。
「普钦内拉」首演之时,批评家们才好不容易承认「春之祭」是现代音乐的代表作,这会儿却又听到如此不复杂的「普钦内拉」-裴高赖西的精神加上史特拉汶斯基清澈的管弦乐手法,简直不知所措,甚至干脆斥之为充数滥作。其实,「普钦内拉」可谓音乐上「新古典风」(Neoclassicism)的创始代表作,使这个风格一时蔚为潮流。没有任何一个作曲家的芭蕾舞曲可以如此有力地影响同时代其它的音乐工作者。
小丑
狄亚基列夫虽然拒绝了普罗高菲夫的第一部戏剧音乐「阿拉与罗立」(Ala & Lolli,后来编写成大家较熟悉的「Scythian Suite」),但立刻就建议普氏着手再试写一首芭蕾音乐。「小丑」完成于1915年,经过狄氏以芭蕾的角度作了一些建议,并藉史特拉汶斯基之助,将管弦乐配器稍作修改,才于1920年演出。这首现在听起来相当「保守」的曲子,在当时可不是一般评论家所能习惯的,因为普氏依照剧情须要,制造出一种诡异而残忍的效果。其实,除了乐器的组合和乐团的不和协音响之外,「小丑」并没有特别创新的手法;但在节奏及戏剧效果上,以能略窥普氏后来更成功的芭蕾音乐之风貌,也有了他交响曲等管弦乐作品的一些特点。
「小丑」的故事大纲如下:「一个小丑为了骗钱,佯装将妻子谋杀,再用一条魔鞭使之复活,七个村民信以为真,买了鞭子回家,便各自将他们的妻子谋害,结果当然无法起死回生。村民愤怒之余,前往小丑住处欲讨回公道,却只见其妹(由小丑自己扮成),便掳回家斥作佣人。未料另一男子看上『她』,强娶了回家。小丑伺机于洞房花烛夜前脱逃,在卧房中放了一只母羊。最后母羊死了,小丑竟还率士兵前往要求赔偿。」可见,刚出头的音乐家,有时不免必须妥协自己的艺术理想,以求得到外界的注意。要为这么一个可笑的故事创作音乐,又得同时展现出自己的长处来,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对普罗高菲夫来说,这种牺牲应该还算值得,因为他的作品终究得到与大众接触的机会,而能继续创作与发表真正的艺术作品,最后与史特拉汶斯基并列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芭蕾音乐作曲家。狄亚基列夫对现代音乐的贡献,再一次得到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