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硬盘上发现了多年前保存的一篇文章,不敢独享。 [复制链接]

1#
练练我们的耳朵
Bernny(曾向华)

    锻炼我们的耳朵使它们更加灵敏、提高我们的音乐感悟力,这不但很有趣,而且还对我们听觉系统的健康颇有好处。

    如果你为一套搭配得当的音响里真实再现出来的小提琴声、鼓声、炮声、甚至摔破玻璃声而感到兴奋,那么我应该恭喜你,因为你有一对好的耳朵、一套灵敏的听觉神经;但如果你仅仅为这样的声音而激动不已,那么我该说什么好呢?也许该说你有望成为一台精确的电声测试、校准仪器,也许该说你的听觉心理仍处于一种原始人的状态。

    要真正去体会音乐、欣赏音乐,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对好的耳朵--正象人们常说的:"用心来听"--我们实际上需要耳朵和它们后面那些复杂的神经系统所构成的一整套能够把乐音、节奏、音色、和声等等转换为人的思想感情的生理、心理系统。

    谈到音乐的感悟力,无可否认,这与具体个人的天赋关系密切;但是,就我自己的音乐、音响实践的经验看来,人的听觉能力是可以通过锻炼得到提高的,而当你并没有指望自己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音乐家时,这将是世界上最舒服的一种锻炼。

    人的听觉系统的奇妙之处并不在于它对自然界声音的细微差别的辨认(人这方面的能力明显不如一条狗或一只老鼠),其真正奇妙之处在于其生理、心理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正是由于这种相互作用,人可以从五音不全而锻炼成听音准确,可以从节奏感混乱而锻炼得有强烈的节奏感。

    我的绝大多数的HI-FI发烧友朋友实际上只听到了音乐内容的50%。简单举例来说:你当然能清楚听到一首歌的主音歌手在唱什么,你甚至能用你那套精心配置、调整过的音响器材听出他(她)在什么时候咽下了一口唾液;但你未必注意到贝司手在什么地方偷偷地摸了进来,厚厚地为整个音场垫出一个坚实的基础;你也未必注意到鼓手用了一个什么样的鼓花杀将进来,一下子把音乐推上了高潮,而吉他手又是怎样在歌手欲言未尽的当儿用几个简单的音符让音乐的思路完整地连接起来。如果真是这样,你是否觉得应该练一练你的耳朵?

    在经过认真制作的音乐里面,每个简单的声音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任何一个声音也一定跟它周围的声音有着某种联系。音乐的编配与演奏的好坏不但显示出编曲者和乐队的水平,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整个作品的听感;而这其中,就充满了可以令音乐欣赏者得到无穷乐趣的东西。

    说到这里,不知道是否有人要问:你讲了半天音乐,我们发烧友天天挂在嘴边的音响被你放到哪里去了?--别急,音响可太重要了!

硬件不是硬邦邦的
    发烧友中好象有不少自认属于所谓"硬件派"的。这一派的朋友也许会为上面的话着急:"没有我们这些'硬件派发烧友',你们那些'软件派'就是有再好的耳朵,再好的音乐感悟力,你能靠那些垃圾音响听出些什么来?"

    的确如此,正是由于有这群硬件派高手的存在,音响技术才有可能在短短几十年间有了如此巨大的发展(当然不止几十年,但这几十年真正是发展神速),正是由于有这群硬件派高手的存在,我们今天才有可能如此真切地听到可以是来自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音乐并对它品头论足。

    这也是我们上次提到过的人在听力上所存在的生理与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发挥的效应。在电声系统出现之后,人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听音评价、对比之中产生了一系列心理声学的概念,然后努力尝试用物理的方法解释声学现象、解决存在的问题,努力满足人们生理上对声音重放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我那些玩音乐的朋友通常不是硬件方面的行家,但由于他们能经常听到真实的乐器发出的声音而有一个比较合理的听音标准,他们往往能比较准确地指出一套电声设备存在的问题;然而,他们常常不知该如何表述这些问题并为不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而耿耿于怀。所以,乐手们往往有这样的特点:一旦有了钱,他们想买的第一件东西就是一件更好的乐器,其次就是一套更好的音响器材。

    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锻炼我们的耳朵建立在这样两个基础之上:一是比较合理的听音标准;一是一套还音比较准确的音响器材。

    录音室调音台设计大师尼夫曾经说:"现在的人的听音标准往往是建立在一种'快餐音乐'之上的。"他所说的"快餐音乐"指的是出于商业目的而降低了技术、艺术方面标准的录音作品。而这种标准一方面会使人们难以正确理解、评价音乐,另一方面会使人们由于习惯而对一些不自然、不准确的录音给予过高评价。

    音响器材不但可以重放音乐,它们还会影响、掩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它们所重放的音乐。你可以用一千多块人民币一套的组合音响去欣赏音乐,但最好不要用它来锻炼你的耳朵。

    我好象到现在还没有跟大家谈怎样去锻炼我们的耳朵;是的,我马上就要进入这个话题了。只是到了这时,我突然感到谈这个话题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练耳教程
    训练耳朵的听力可以分为声学和音乐两部分。听力的声学训练目的是提高我们对声音的辨认能力,听力的音乐训练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音乐感悟力。

    人们很难只凭借录音软件来建立一个比较客观的声学标准。一方面,由于录音时使用的监听系统的不同特性及录音师的个人爱好,音乐软件会有不同的音质;另一方面,对于一套音响系统来说,当音量旋钮设在不同位置时,人的主观听觉感受就会发生变化;至于用不同的系统来听同一样东西情况也是如此。所以,声学训练的最好的方法是听真实的音乐表演。

    在听真实的音乐表演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乐手们在什么时候奏响了什么乐器,我们可以准确地建立乐器及其音色的对应关系,这可以帮助我们在听录音作品时更好地辨别各种乐器的音色,使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中不同的声部的乐器所产生的效果和它们的作用。在音乐录音、重放的过程中,乐器的音色常常会被有意无意地染色(可以说是产生了失真),这种变化有时是好事、有时则是坏事;当我们拥有比较丰富的真实演奏的聆听经验时,我们就可以作出合理的判断:只要是符合这个乐器本身的声音特点,能帮助它更好地表达出音乐中的情绪,这种变化就是合理的、有益的,反之亦反。

    不同的音乐形式、不同的音乐内容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段,音量就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种。不知你是否留意过在许多前后级合并式功率放大器上都有一个响度旋钮(LOUNDNESS)?其作用是补偿音量变化时人的听觉在高低频率的声音上体现出的不同灵敏度。根据实际的测试统计,人耳在音量小时对高低音特别迟钝(尤其是低音),而音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大概就是你开始觉得吵的时候),人耳对于高低音的敏感度大大增加而渐渐接近中音的敏感度。说到这里,你是否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听CD时的音量调得与音乐表演现场的情况不同时又会如何?这的确是一个问题,如果这样,你可能无法得到音乐本该有的声部平衡,你可能听到一种不合理的力度与意外的音色。所以,资深发烧友常常给朋友们讲这样一个经验:听什么音乐就要把音量调到演奏这种音乐时的音量上去。所以,你应该经常听真实的音乐表演,否则,你就很难知道演奏某种音乐的音量是多大的。

    人的听觉非常奇妙,它可以通过记忆和反复的比较建立一种标准,在以后的聆听过程中,它会使用这种标准去评价新的声音,同时又不断用新的声音去修正、完善这一标准。如果你打算建立一个听音的标准,那就最好建立一个好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用来吹牛皮的,它是用来感受音乐的。

    我不认为有什么可以使人的音乐感悟力一夜之间提高;但是读书的时候我听过的一些音乐讲座,却着实给了我那么一些顿悟的时候。现在回想起来,大概是这些讲座使我稍微懂了一些理论一点的东西(我可以写歌、玩乐器,但到现在仍是一个乐盲──连我自己也不明白是为什么)。

    但单单依靠音乐理论去感受音乐是件很容易走火入魔的事。曾经有一段时间,一些发烧友自称喜欢古典音乐,其实他们只是热衷于在某段音乐中挖掘其主题,而这个主题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他们却似乎毫无兴趣;一些发烧友甚至苦读音乐理论,直至专业音乐工作者也不敢跟他谈乐理为止(所谓"不敢"大都是因为有理说不清);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终于发现这不但丝毫没有给他们的音乐欣赏带来乐趣,反而时时让他们觉得无聊──难道是音乐理论出了问题吗?当然不!

    音乐理论建立在对音乐的理解与体会之上,缺了这一点,音乐理论是毫无用处的。

    很多音乐评论家这样告诉我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的主题是命运之神的敲门声。我总是认为这是他们怕我们不好理解而善意地给我们的一个比较直观的提示,否则,贝多芬何不干脆叫打击乐手敲木板呢?对于这个主题,如果你能体会到本该加到"敲门声"前面的几个形容词:庄严、沉重、力量,那就已经足够了。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我总是认为它与绘画、诗歌等一些抽象艺术一样不但无法被完全理解,而且没有必要去理解它(一些写实主义或游戏性的作品除外);音乐的欣赏者只需要用心去体会它,至于体会到什么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错不分、境界有别──你的修养、经验、知识等等都会体现在你对于音乐的体会上。当然,即便是随随便便的去体会音乐,懂得一些音乐的基本规律总归是有益的。

    好吧,那么我们接着就谈音乐的四大要素:音色、旋律、节奏、和声──怎么没有音场、空间感?──对不起,的确没有,如果要说它们与音乐的关系可以归到音色中去,但它们的本质是一个音乐厅、一间录音室、甚至是一台很高级的数码效果器。

音乐四要素
    作为音乐的听众,我们可能不知道音乐的作者为什么和怎样地使用了音乐技巧,但我们可以感受到音乐中的情绪,这是因为音乐在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因素共同为我们构成了一种听觉感受。

    音色是我们发烧友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小号的嘹亮音色可以让人振奋、令人想起遥远的边疆;小提琴细致而缠绵的音色可以催人泪下、可以让人陷入沉思……我们常在一些文章上看到"音色准确"这样的音质评价语言,然而这意味着什么呢?在物理上,音色是由声音的包络形式(声音从建立到衰减这一过程中幅度,即音量随时间变化所构成的图形──近似于我们常说的音头、音尾)、谐波序列(一系列与某个声音的最低频率成整数比的频率)的构成等几方面的特点共同构成的。所以,从这方面来讲,音色准确意味着音响系统具有低失真、宽频带、瞬态响应好等优点。在音乐上,音色是乐器本身所具有的风格和演奏者的技巧的结合,它的准确与否意味着音乐的思想情绪是否得到准确的表达。

    很多人以为昂贵的乐器就意味着好的音色(甚至一些乐手也是如此),这其实只是好的音色的一部分;好的音色往往更多地来自于优秀的乐手的演绎,因为他(她)能做到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技巧在具体的音乐中表达出音乐应有的情绪来。学习乐器往往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提高演奏速度,而灵活地运用音色却总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我们在积累了一定的聆听经验后就可以得到这样的体会:与年轻的演奏家相比,老的演奏家往往能在同样的曲目中表现出更丰富的内涵。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比较来提高我们的听音能力,并进一步提高我们的音乐感受力。

    至于节奏、旋律、和声三大要素虽然与音色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但它们似乎很难用短的篇幅来探讨,而且它们与音响的直接关系也不太大,所以在此便不细说了(说实在的,其实要我说我也没这个水平)。如果大家有兴趣,日后当另请高人撰文。在这里倒是想提提这四大要素的共通点:平衡。音乐一如其他的艺术,平衡是贯穿于其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各要素之中的根本。在平衡的建立与突破、重建之间,音乐得到了发展,艺术的境界得到了提升。

    写到这里,我们讨论的这个专题将告一段落。期望找到一套练出金耳朵的实用教程的朋友会失望的,这在国内还未有过;在国外也只是个别大学的选修科目。我只是希望能通过这些讨论为大家的音响、音乐欣赏提供一些不同的角度。如果这能对一些读者建立合理的聆听标准有所帮助,我已非常满足。若大家对这些内容有何意见、看法,欢迎来信讨论,不尽感谢!
分享 转发
TOP
2#

玩物兄,有道理啊。
TOP
3#

实在是好文!!!
TOP
4#


硬件、软件都是身外物,感受才是自己的。。。
《洪湖水浪打浪》虽然是歌颂苏区美好的生活,但旋律始终感觉是忧郁和伤感的。。。
TOP
5#

这贴子应复制到HIFI乐趣那边!同时也要象玩物兄般放在硬盘里。
TOP
6#

练耳心法,我觉得是篇好文章,今后听音乐将按此心法。
TOP
7#

每欣赏一个曲子,能欣赏到一个歌手的情绪上下起伏外,同时还能欣赏到一个歌手背后各种乐器的定位和表达,我觉得那才有意思
TOP
8#

严重感谢玩物兄的好文章!
希望网友们能耐心看完,也希望有更多网友能成为内行的音乐,音响鉴赏者。
TOP
9#

每当欣赏一首歌时,不仅能够欣赏到歌手的感情起伏外,同时还能欣赏到歌手背后各种乐器的定位和表达,那才是一种快是
TOP
10#

练耳即练心,无心何来耳?
TOP
11#

此类文章太珍贵了,多谢玩物兄。
TOP
12#

真是一篇有收藏價值的文章.
TOP
13#

要用心,也要机缘和悟性。另外,其实不喜欢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背景音乐制作太粗糙了!
TOP
14#

流行音乐有其商业运作成本的局限。听邓丽君一直有一种美中不足的感觉,去年买了黄红英那张翻唱后,才恍然大悟:原来缺少也许的恰恰就是除歌声以外的音乐的纯正感。如果无心,何来练耳?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