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平和、大气、清远——《琴瑟合鸣》听感及杂谈——作业 [复制链接]

1#
[upload=jpg]Upload/20073261034174845.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7326117416980.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73261171366737.jpg[/upload]


        上周收到了论坛寄来的CD。非常高兴能够欣赏到这样一张出色的民乐作品。

    先介绍下这张CD中重要的演奏家丁承运教授。
◎2001年,丁承运教授复原了失传千年的古瑟。
◎2003年,中国古琴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丁承运是重要的文献提供者,文献中以较大篇幅介绍了丁承运演奏的上古琴曲《神人畅》。
◎2005年4月28日,丁承运夫妇在北大举办《琴瑟合鸣音乐会》引起师生广泛好评。
  
    瑟的一点历史
    瑟: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之一。《诗经•小雅》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土女。”这是见于古籍最早的记载,说明瑟至少有3O00多年的历史了。孔子擅鼓瑟,用来为诗歌伴奏,在当时,孔子鼓瑟是独立成家的,号称“孔门之瑟”(《论语•先进》;“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这张CD的横空出世,对于中国民乐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一种尝试。瑟大家总是早闻其名,未闻其声。丁教授复原了瑟,和夫人一起给大家带来一种全新的民乐合奏。
    说说录音吧,这张碟是在中唱的录音室录制的,母带后期在德国进行处理。CD的说明书里也详细记录了录音的全过程,为全体主创和录音工程师们的认真所感染。听完正张CD,感觉录音是很平衡的,没有刻意地加大电平营造发烧的音质,追求自然的音色是我很欣赏的,所以这张碟有能保证耐听的基本素质。
    最喜欢的是第一首《神人畅》,为什么喜欢?主要是这首曲子调子很简单,但是和声很丰富,把两件乐器很自然地协调到一起,刚柔相济。
     此外,丁教授那把宋代名琴的音色也十分动人,古琴的声音一直以来听上去都不够亮,可能是我听的还不够多的原因。这把琴的音色非常的亮,高音叫我吃惊,不仅高还很饱满。几首独奏让我过足了瘾。
     但是毕竟创新的东西,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小问题。除了第一首琴瑟合鸣两件乐器的互动给我的印象很深外,后面的几首合奏总让我感觉到琴的东西太多,瑟的和声太少,而且可能是录音时刻意压低电平或堵塞瑟发音孔的原因,瑟的声音后来过于清,琴的声音太过突出,失去了合奏的韵味。
     另外,国产唱片有个通病就是,做的CD全是纸盒版,一个摆放不方便,另外也不利于CD的防潮。再有,不注意包装,大家可以看看,两位大师在录音室的照片,不是说我觉得他们应该怎么穿,但是我以为还是应该有所设计。封面的含金量可能更低了一点。

     以上是一孔浅见,有不到之处,请大家批评。
最后编辑英伦四月天
分享 转发
TOP
2#

转个两位教授的介绍:

丁承运今年61岁,他出身于河南省一个艺术世家,兄弟姐妹6人中有4人学习音乐,二姐即是我国古筝名家丁伯苓。从10岁开始,丁承运便跟着二姐学习古琴、古筝等乐器,对古琴更是情有独钟。
上了中学以后,丁承运对古琴的痴迷一发不可收拾。通过二姐引荐,他拜川派古琴代表人物顾梅羹教授为师,成为清代泛川派古琴的第四代传人。
1964年,丁承运来到武汉音乐学院的前身湖北艺术学院读书,与武汉的一些古琴老先生,如陈树三、黄松涛、范文运等人结为琴友,来往甚密,经常周末“雅集”到一起,切蹉技艺。遗憾的是,随后不久“文革”开始,“雅集”被取缔,古琴也被砸了。
1972年,丁承运大学毕业分配到河南大学任教,当时河南省政府接待外宾,经常需要介绍中国传统音乐,丁承运有机会重拾古琴。
传统的古琴声音很小,影响演出效果,曾经学过木工的丁承运决定改进古琴,2年后,他制作出了第一张古琴,在小型演奏厅演出时不再需要麦克风。在制作古琴的过程中,丁承运对唐代以来的琴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乐器》上发表了《中国造琴传统抉微》的长篇论文,开始在古琴领域崭露头角。
2003年,中国古琴成功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丁承运功不可没。文化部在组织申报材料时,丁承运是主要的文献提供者之一,文献中以较大篇幅介绍了丁承运演奏的上古琴曲《神人畅》。
随着对古琴艺术研究的逐步深入,丁承运心中的一个遗憾越来越强烈,他说:“过去,我们只知琴瑟相配,但已经没有人知道‘琴瑟合鸣’到底怎么演奏了。”
2001年,丁承运根据河南淅川出土的瑟,运用五声音阶定弦等方法,在国内第一次成功地将失传已近千年的古瑟复原。在当年召开的中国音乐史年会上,丁承运宣读了他的研究成果,并现场为同行们连弹3曲,《神人畅》、《卿云歌》……大家始而好奇,继而欢呼。
瑟复原出来以后,“琴瑟合鸣”仍不易实现,因为“琴瑟合鸣”不是一个人弹得来的。丁承运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妻子傅丽娜,傅丽娜深知丈夫的心思,开始转学古瑟。她是武汉音乐学院的副教授,原本弹得一手好钢琴。
起初,傅丽娜弹不习惯,钢琴传自西方,节拍是量化的,声音干净、圆润,而瑟是典型的中国传统乐器,节拍是弹性的,甚至把杂音化为音乐。练习的时间长了,傅丽娜慢慢向丈夫靠拢,“琴瑟合鸣”的美妙之处开始显露出来。
傅丽娜透露了一个小秘密,以前两口子主要的娱乐是下棋,围棋、象棋都下,偶尔会为了悔棋、为了输赢争得面红耳赤。但瑟的出现,改变了两人的娱乐方式,平时教学再忙,下班回来,两口子也要合奏上一二曲,一投入到“琴瑟合鸣”的音乐中去,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哪里还有拌嘴的功夫。
“琴瑟合鸣”的夫妻组合,近年来在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大放异彩,每次总在当地引起一阵“琴学飓风”。
去年7月,“首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在香港举行,丁承运夫妇应邀演出,将失传已久的古瑟弹奏配以古琴,为观众演绎《归去来辞》及《卿云歌》,令听众如痴如醉。
去年底,丁承运夫妇第5次赴台湾,进行为期半年的“宝岛琴学之行”。
今年4月28日,丁承运夫妇在北大举办《琴瑟合鸣音乐会》,该校师生好评如潮。
据了解,丁承运教授自2001年调回母校武汉音乐学院以来,开设了全国第一个琴学研究方向,并为本科生开设了古琴选修课。两人计划将瑟的演奏技巧编撰成书,让更多的音乐爱好者领略“琴瑟合鸣”的魅力。
TOP
3#

Willson 在 2007-3-26 12:14:46 发表的内容
多谢英伦四月天的作业,给你作业95分。


谢谢W版,写得不好,不好意思啊。
TOP
4#

多谢英伦四月天的作业,给你作业95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