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里赫特新碟(2011年8月10日)——极为震撼的发布!!具体见内 [复制链接]

1#


VENEZIA近期发售2CDs的里赫特专辑,这2CDs有两大看点:

第一是收录了拉赫玛尼诺夫改编克莱斯勒《爱之喜》,这是个非常有名的小曲,经常以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形式出现在通俗音乐唱片上,这里是拉赫改编的钢琴独奏,这是里赫特唯一一次该曲目的录音,全球首发,相当珍贵。

第二就是里赫特唯一一次当指挥的录音,关于里赫特这次当指挥,我在以前的帖子里提过(当时发帖的时候都还有配图),那时里赫特手指出了点问题,暂时不能弹琴,就在康德拉幸的培训下当起了指挥,并指挥了普罗克菲耶夫第二大提琴协奏曲的首演,这首大提琴协奏曲后来在罗斯特罗波维奇的建议下改了很多,里赫特这里的首演录音是最初的版本。

这是里赫特唯一一次作为指挥的录音,这个录音之前网络上是有完整版下载的,我很早就听过,但作为CD形式发售,还是首次。(估计LP也没发行过)
分享 转发
TOP
2#

CD1
・ムソルグスキー:組曲『展覧会の絵』(1949年12月8日、モスクワでのライヴ)
 (舞台において曲の案内をする関係者の声が冒頭に入ります)
・J.S.バッハ:ソナタ ニ長調 BWV.963(1948年2月27日、モスクワでのライヴ)
・クライスラー/ラフマニノフ編曲:愛の喜び(1947年、モスクワでのライヴ)

 スヴィヤトスラフ・リヒテル(ピアノ)

CD2
・プロコフィエフ:ヘブライの主題による組曲 op.34
 (1951年12月16日、モスクワ音楽院小ホールでのライヴ)
 (舞台において演奏者紹介をする関係者の声が冒頭に入ります)

 イワン・モズゴヴェンコ(クラリネット)
 ロスティスラフ・ドゥビンスキー(ヴァイオリン)
 ニーナ・バルシャイ(ヴァイオリン)
 ルドルフ・バルシャイ(ヴィオラ)
 ヴァレンティン・ベルリンスキー(チェロ)
 スヴィヤトスラフ・リヒテル(ピアノ)

・プロコフィエフ:チェロ協奏曲第2番(交響的協奏曲)ホ短調 op.125
 (1952年2月18日、初演時のライヴ 放送用録音)

VENEZIA的碟,只有日本售。
TOP
3#

一首改编小曲,一个业余指挥客串的首演,能震撼到哪儿?何况,指挥的功力主要体现在排练上。
TOP
4#

纯里赫特迷可能会感兴趣吧。。
Backhaus
TOP
5#

还有里赫特打喷嚏没听过,看哪家公司首发
千 江 有 水 千 江 月    万 里 无 云 万 里 天
TOP
6#

李赫特是比较排斥改编曲的,一生中只演过三首改编曲...
TOP
7#

原帖由 江月 于 2011-8-11 18:06:00 发表
还有里赫特打喷嚏没听过,看哪家公司首发




佩服。
...............  无大喜 亦无大厌
TOP
8#

目前国内唱片界对ARRAU的炒作与这差不多。
TOP
9#

原帖由 sutao0688 于 2011-8-11 20:32:00 发表
目前国内唱片界对ARRAU的炒作与这差不多。

是吗,我怎么不知道。
TOP
10#

请见二手市场交易就明白了

特别是发烧新手极容易被鼓动。
TOP
11#

Richter是各唱片公司在炒,想从中梳理出个头绪是对身心钱包的考验。
Arrau四处无货,没的炒。
茶树菇没问题。
http://shop33364517.taobao.com/ 维特根斯坦音乐小店
TOP
12#

阿劳根本不值那价。当然,我必须承认,他是个大师。
TOP
13#

。。。阿劳什么时候按斤论价了?年轻人多了,发言也冲了。。
Backhaus
TOP
14#

从艺术品质上说,阿劳确实无法与李赫特相比。后者的许多诠释,特别是贝多芬,不仅是有股雄辩的说服力而且还让人耳目一新。
VENEZIA这个厂牌我一直怀疑是日本人为了逃避版权弄的李鬼俄罗斯发行。价格低廉而且善于挖掘稀有录音,很多录音发行要早于一些廉价厂牌。压片一般,但质量和价格相配,配套说明书忽好忽坏,有时小本,有时两页纸。就是曲目搭配有点差,总是以作曲家打包。要是能以Doremi看齐,系统的为李赫特出集子,倒是让人能省些银子。
TOP
15#

原帖由 江月 于 2011-8-11 18:06:00 发表
还有里赫特打喷嚏没听过,看哪家公司首发


打喷嚏明显不震撼,要FP才好。。。
TOP
16#

艺术品质?这话题深了。只比较二位的录音数量就简单多了。

Richter的艺术成就早有概论,听者见仁见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非“具体录音具体分析”不能说明问题。

史上最有说服力的N种贝多芬有俄系什么事儿么,有么? 嗯,如果你说有就有吧~
茶树菇没问题。
http://shop33364517.taobao.com/ 维特根斯坦音乐小店
TOP
17#

首先说,我对阿劳没有偏见,反而他是我很喜欢的一位演奏家。我不太明白录音数量和艺术品质有什么必然联系吗。我不能意会您的意思。Richter的艺术成就早有概论,这个概论出自哪里、得自何人,是公论?我认可李赫特,一方面出自于偏爱,另一方面也是得自李赫特对艺术的整体表现,即使是具体录音具体分析,我也没有感觉到他输于哪点。正是由于他的全面,我才敢放言。把对艺术的表现力上纲上线,划系划片,很可笑,难道说除了和德系学派有渊源的人,就没有表现力、说服力了。那以后非德国人都不用演奏贝多芬了。就算是最有"偏见"的企鹅,给予贝钢奏最高评价的是吉利尔斯和科瓦塞维奇,不是所谓正宗的德系吧。对于见仁见智我认可,我们谁的观点都不需强加于别人,某种程度上说都是个人主观的认识,同好更有戚戚感罢了。
TOP
18#

原帖由 meta 于 2011-8-13 11:54:00 发表
首先说,我对阿劳没有偏见,反而他是我很喜欢的一位演奏家。我不太明白录音数量和艺术品质有什么必然联系吗。我不能意会您的意思。Richter的艺术成就早有概论,这个概论出自哪里、得自何人,是公论?我认可李赫特,一方面出自于偏爱,另一方面也是得自李赫特对艺术的整体表现,即使是具体录音具体分析,我也没有感觉到他输于哪点。正是由于他的全面,我才敢放言。把对艺术的表现力上纲上线,划系划片,很可笑,难道说除了和


,即使是具体录音具体分析,我也没有感觉到他输于哪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起来,输的地方倒不少。远论不上全面。
常常又干又紧的音色(发音),有时刻板仓促的节奏。


当然,情人眼里出西施。我们也不说啥了。
多说无益
不辩自明
TOP
19#

又干又紧,这是得自所谓经常比较录音效果的人的行话吧,竟然还和发音联系在一起。听过李赫特现场的人都惊艳于他完美的音色,有关与此的历史报道,不愿罗列。有多少名副其实的演奏家诟病录音,罐头式的音乐,经过剪辑修饰。你所说的刻板仓促的节奏,正得自现场演奏的即兴和灵感。这种音乐更自然和浑然天成,也出自于李赫特不愿重复自己和锐意突破。反而我很赞赏源自于此的激情。钟情于四平八稳、完美修饰的阐释,这样的艺术不真实、并且缺乏新鲜和活力。我很讨厌把自己的观点无痛无痒的泛泛的强加于人,西施只可能是音乐,而非刻意的挑剔选美。
TOP
20#

录音数量和艺术品质的关系,俺说过么?没有。

关于德系学派,德国人,俺说过么?,没有。

看来,Meta兄只是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内容,演义出自己想要驳斥的论点。尽管俺的发言不长也不复杂。

PS,拉赫式的或舒伯特式的,甚至格里格式的贝多芬诠释,可以很好听,很有表现力。他们是最有说服力的Beethoven么?可能不是。
茶树菇没问题。
http://shop33364517.taobao.com/ 维特根斯坦音乐小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