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吊足了胃口,《触摸草原》,一张姗姗来迟的CD(一个多月后才收到),有如期盼已久的恋人终得相见,经历一番相处之后,褪去神秘,有了一些自己的感受,就让我开门见山地说几句吧:
一、优点方面
(一)制作精良,HIFI味十足。正如封套和封底介绍“柏菲2006年压轴之超高烧HIFI 震憾之作”、“德国母盘制作”那样,整张CD音效音质的确上乘,结像、定位、层次感俱佳,可以说在国内音像界制作方面实属佼佼者。这也是秉承了柏菲一贯高品质之传统,与号称国内五大录音师之一的珞叔功劳密不可分。当然如果仅仅只是具有HIFI 性,充其量也不过是张音效碟,可喜的是《触摸草原》选曲曲调优美,可听性也较强。
(二)“三绝冲击”,文化底蕴突出。绝对神奇的蒙古独特“呼麦”
唱法震古烁今穿越时空;绝无仅有的近乎失传的“胡笳”演奏源远流长起死还生;绝对正宗的悠扬激烈的“马头琴”雄浑悦耳质感鲜明。仅凭这三大卖点,就值回了这张唱片的全部。本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一位十八岁蒙古小伙子“呼麦”,以独特的唱法令人震憾,然而毕竟现场直播,无法细品聆听。这次有了这张《触摸草原》就可以反复欣赏把玩,减去了当初之遗憾。“胡笳”原本就未听过,“马头琴”也从未体验到如此质感真切,悠扬悦耳。还有对“呼麦”的发音原理,“长调”的艺术特点,“马头琴”的凄美传说,“胡笳”的流传历史,“那达慕”的渊源发展等介绍,更加凸现了《触摸草原》唱片浓厚的蒙古音乐文化底蕴。
(三)印刷装祯精美,设计有特色。从唱片外包装到内页到碟盘面印刷十分精美,装祯用料扎实,且设计富有蒙古特色。封面及碟盘面粗看是一只马头琴和琴弦的特写在明处,背景则是蒙古人鲜红的袍子在暗处,细看还有美丽的草原、马车队、人物那达慕游艺活动的聚会等,可谓有明有暗,有虚有实,匠心独具。内页摄影也有些韵味,一部分唱片反映了草原美丽的风光,如第三幅表现了水草丰美、牛羊遍野的景象,极富浪漫色彩。第二幅则叫人真正体会到“
敕勒川,
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视觉冲击。另一部分唱片充分反映了人文历史层面,如无比精致的马头琴,蒙古儿女的大气与强悍等。
二、不足之处
(一)编曲配器方面。制作中为了追求HIFI 味,适应大众化、商业化,而增加了大量的流行元素,如吉它、大提琴、小提琴、笛子、双簧管等乐器,冲淡了纯粹的蒙古音乐味。好比外地人来到蒙古本想尝尝纯正的奶茶和鲜美的羊肉,端上来的确是一桌含糖和味精较浓的南北大餐一样。如果能把两、三首曲子去掉这些东西,单独奉上胡笳、马头琴的独奏或合奏,充分体现出蒙古独有特色就堪称完美了。
(二)包装方面。有人谈到碟片在内页用纸袋包装,拿取不十分方便,本人也深有同感。建议柏菲在包装上作进一步改进(本人近期将发专贴谈谈柏菲的包装)。
另:原本早已写好,恰逢前段时间HiFi168网站升级改造,不能发贴,故一拖再拖。这次又幸运中得《安桥试音碟2》CD,觉得再拖拉就不住 ERIC 版主了,赶紧发上此贴,并顺祝HiFi168及版主大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