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讨论】《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录音版本比较》(转贴) [复制链接]

1#
本文和通常意义上的“版本比较”不同,目的不在于评选所谓“最佳版本”,而是通过对费尔曼、卡萨尔斯、皮亚蒂戈尔斯基、罗斯特罗波维奇、斯塔克、马友友6位大提琴大师演奏同一经典曲目(德沃夏克协奏曲)的比较,探究6位大师艺术风格的异同。

这不是为音响迷准备的文章。对音响发烧友我只有一句话:去买RCA Living Stereo系列的皮亚蒂戈尔斯基版或者Philips(水星)的斯塔克版吧!这两张发烧名碟演录俱佳,任选哪张都可以。

参加版本比较的6张唱片如下:

1.卡萨尔斯,赛尔指挥,1937年EMI录制;
2.费尔曼,巴津指挥,1940年现场录音,Philips出版;
3.皮亚蒂戈尔斯基,明希指挥,1960年RCA录制;
4.斯塔克,多拉蒂指挥,1962年水星录制;
5.罗斯特罗波维奇,小泽征尔指挥,1985年Erato录制;
6.马友友,马舒尔指挥,1995年索尼录制。

其实还有两张经典版本:杜普蕾(EMI)和富尼埃(DG)。限于篇幅,这儿只谈本世纪最有代表性的6位大提琴家,前3位是已故大师,后3位仍健在。
最后编辑shinelb
分享 转发
TOP
2#

最后,我不可能不做点主观的结论。这就是:费尔曼确实是最完美的大提琴家!卓绝的技巧、近似于小提琴家的强有力的揉弦、大线条的分句、高雅温柔的滑音、无瑕的音乐感和迷人的个人气质,至今无人能比。卡萨尔斯、皮亚蒂戈尔斯基和马友友的技巧不如费尔曼和斯塔克,但音乐气质各有千秋。我不喜欢马友友散漫的自由速度、渐强式的揉弦和加重的滑音。他太沉溺于小处的“细腻手法”,却忘了这有时会打散音乐线条和作品的大局结构,把听众的注意力从作品整体引到一些细梢末节上去。这方面,我更欣赏费尔曼的美学:注重大线条,而不是小的细节。

从发音上看,卡萨尔斯古拙苍劲的音色适合巴赫、贝多芬,却并不适合浪漫派作品。斯塔克清冷的音色肯定也不能讨好所有的乐迷。我最喜欢的呢?还是费尔曼丰满浓郁的声音!可惜,这样一位完美如神的大师,由于死得早而名气不大。唱片也少得可怜,至今我只搜集到5张CD。真是天妒奇才!每个喜欢大提琴的乐迷都该听听费尔曼,他在这次现场演奏中达到的水准,别人在录音室里精雕细刻也望尘莫及,令人感叹不已。
TOP
3#

哈哈,马勒兄做事真的很认真,欢迎大家展开讨论。本来我转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觉得这篇文章有些缺点,但考虑到论坛,大家指出问题,展开讨论,是件好事。谢谢马勒兄!
TOP
4#

卡萨尔斯的平均速度也较快,仅次于费尔曼。第一乐章大提琴刚进入的地方,他的速度是最快的,与此相比,马友友却在这儿选择了很慢的速度,节奏也很随意。更能说明问题的是第一乐章里的第二主题。在这儿,费尔曼和卡萨尔斯的速度和作曲家“ =100”的标记最接近,老罗慢一些,皮氏更慢,马友友最慢。费尔曼、卡萨尔斯和斯塔克3人忠实于德沃夏克的速度标记,另3位都偏慢。

揉弦(Vibrato)也是比较6位大师的一个重要方面。成名大提琴家的揉弦各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习惯。从6人的德沃夏克唱片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区分他们的揉弦风格。

费尔曼的揉弦在大提琴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悸动的音符蕴含着一股生命活力,和克莱斯勒、海飞兹、埃尔曼等小提琴家属于同一种类型,揉弦均匀地贯穿每个音符的始终,而且几乎每个音都揉弦。卡萨尔斯揉弦的速度慢许多,听上去声音有点缺乏活力,也不够圆润灵活。而且卡萨尔斯的揉弦是有选择性的,在一些音上他故意不用揉弦,还有一些音刚发出时有揉弦,但渐渐减弱直至揉弦消失。“迟到的揉弦”也是卡萨尔斯常用的手法,也就是说,音的颤动不是起音时立即就有,而是稍微落后一刹那。这在费尔曼的演奏中是绝对见不到的。

皮亚蒂戈尔斯基的揉弦最稀疏,和费尔曼恰成鲜明对比,他在每个音符上颤动的次数不如费尔曼多,速度也慢于费尔曼。揉弦最宽的是老罗。他也经常在一些音上故意不用揉弦,以突出某些音符。“迟到的揉弦”在他的演奏中也很明显。

斯塔克的揉弦又快又窄,即使在很激情的段落也用窄的揉弦,给人冷峻克制的感觉。正是为此,他的音量不大,胜在音准精确(揉弦太宽会影响音准)、音色纯净。

马友友的揉弦是6人中最慢的一个,幅度也很宽,偶尔会不匀称,不是绕着主音摆动,而是稍稍偏向高音。“迟到的揉弦”在马友友身上最显著。许多音符刚一发出时是没有颤动的,随着音符的绵延揉弦慢慢增强,犹如一个微小的渐强。我觉得,这不象是马友友有意为之,而更象是他的“不良习惯”。然而,尽管马友友的揉弦有瑕疵,却是变化最多的,揉弦速度经常随着需要而变,有时干脆不用揉弦。

尽管我的本意只是指出差异,不是评判高下,但我得承认:我最喜欢费尔曼的揉弦。听第一乐章末尾的八度上行,只有费尔曼在八度音上揉弦,激昂的效果跃然而出,令我联想起海飞兹洋溢着生命活力的揉弦。别的大提琴家在这儿几乎都不揉弦,不知是不是因为能力做不到。

费尔曼的滑音运用也是独具特征的。他演奏中的滑音比别人多,因为他把大提琴看成是一种歌唱的乐器,认为大提琴应该模仿人声的滑音,取得优美感人的效果。他的演奏之所以给人高雅温馨的感觉,音与音之间靠滑音连接是重要原因。尽管他滑音用得很多,但从不故意突出滑音,再加上滑得又快又稳,连接得天衣无缝,所以听觉上并不突兀,并不打断旋律线的进行。相比之下,卡萨尔斯的滑音也不少,但更慢一些,更突兀一些。其余四位大师滑音用得较少,但都不如费尔曼那样自然而然,毫无人为痕迹。比如,老罗的演奏中有一种很独特的下行滑音,既快又突出,听感上很刺耳(也有人喜欢)。马友友的滑音也很慢很重,仿佛故意要让人知道他在用滑音。这种审美观和费尔曼截然相反!费尔曼总是尽量不让滑音突出来影响大线条,马友友却偏偏喜欢用很重的滑音来“添油加醋”。

上文谈论的只是大致情况,其实6位大师的演奏在很多细节上存在差异,逐小节比较的话,可以写出一篇论文!仅第一乐章独奏大提琴刚一进入的两小节,6位大师节奏重心和力度的处理便各不相同。类似的细节差异到处都有,反映出艺术家们不同的处理手法。
TOP
5#

罗斯特罗波维奇的另外几个版本也很不错啊,分别是和卡拉扬、安塞尔和朱利尼合作的。
TOP
6#

哈哈,很赞同马勒兄的论点,S兄转载的这篇文章印象中很早了,在有些人的眼里,老的才是大师,而大师的立体声版总是不如单声道版,最有意思的是很多以音响效果著称的唱片其实录音一点也不好。
TOP
7#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TOP
8#

在我国乐迷中费尔曼的名气不大,所以我想先为他“正名”。事实上,这位犹太人是多数大提琴专业人士公认的本世纪技艺最超群的巨匠!虽然卡萨尔斯名气更响,但这更多是由于他挖掘巴赫组曲、反法西斯等与演奏技艺关系不大的业迹,纯以大提琴技艺而论,费尔曼远比卡萨尔斯更完美(下文要详述)。鲁宾斯坦、托斯卡尼尼等都奉费尔曼为大提琴至尊,前者称费尔曼是有史以来最登峰造极的大提琴家,后者说他空前绝后。海飞兹把费尔曼视为唯一能和自己抗衡的合作者。费尔曼死后,整整8年,海飞兹不和任何大提琴家合作(然后他才开始和皮亚蒂戈尔斯基合作)。除了费尔曼,谁能与海飞兹并称英雄?

正是由于费尔曼仅39岁就逝世了(1942年),来不及教出大量学生来影响乐坛,故身后的名声也不大。然而今天,仍有无数专业人士和乐迷靠着他的唱片缅怀其风采。这些精彩的唱片确凿地证明了费尔曼的卓绝身手,令人神往。这张现场录音的德沃夏克就是一例。

先比较演奏长度。最短的是费尔曼和卡萨尔斯(35′31″),最长的是马友友(42′08″),相差几近7分钟!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是斯塔克、皮氏和老罗,分别为38、39和42分钟。6位大师的总体速度倾向在此可见。费尔曼整体速度最快,而且有个特点:越是技巧艰难、情绪紧张的乐段,他越比别人快,甚至有意加速,营造出令人瞠目结舌的效果,显示出他绝对的技术优势。比如,第一乐章几处棘手的快速经过句,费尔曼都拉得比别人快,而皮氏和马友友大概限于能力在此慢得多。

不过,千万别把费尔曼当成炫技大师!因为他的演奏始终保持着从容高雅的气质,从不匆忙,也从不霸道。斯塔克的技巧仅次于费尔曼,也非常突出,艰难的乐句在他手中游刃有余,但有冷峻的倾向,不如费尔曼含蓄温柔。

费尔曼还有一大特色:自由速度的运用十分得体,虽然乐句间充满着细微的渐快、渐慢,但速度变化从不过火,绝不破坏音乐固有的节律和旋律线条的完整。相形之下,老罗和马友友的自由速度就显得有些“大”了,有时候速度对比过于夸张,变化过于频繁,给人散漫的感觉。他们的演奏之所以慢,正是因为这些自由速度拖慢了演奏。费尔曼的演奏总是“大线条”,让人明确感觉到旋律线的起伏,老罗和马友友则是很多零碎的小线条,给人注重细节、忽略整体结构的感觉。皮亚蒂戈尔斯基在这方面也很有特征:他喜欢用渐慢的手法来营造“抒情”的感觉,怪不得他被公认为具有浪漫风格的大师。
TOP
9#

如果那些偏门的历史录音真的很好的话,可以做成mp3让大家比较下.但最好还是比较一些大家常见的版本与不常见的版本之间的差异,在不常见的版本之间自说自划意义不大.
这首曲子我只有福尼埃和杜普蕾的,都感觉不错.
希望以后比较加入一些常见的经典版本.
最后编辑白开水
TOP
10#

此文的硬伤如下:

1. "这不是为音响迷准备的文章。对音响发烧友我只有一句话:去买RCA Living Stereo系列的皮亚蒂戈尔斯基版或者Philips(水星)的斯塔克版吧!这两张发烧名碟演录俱佳,任选哪张都可以。"

我不同意. 皮亚迪高斯基版确属录音佳(相对那个年代来讲),但是演奏一般;斯塔克的版本其录音水准出人意料地低于水星同时代的其它录音,演奏也颇多可商榷之处.
凭什么"音响发烧友"只配买这种"演录俱佳"的版本,而"纯正爱乐人"却有追逐那些"演极佳录不佳"的特权呢? 这特权又是谁给的呢?

2. "其实还有两张经典版本:杜普蕾(EMI)和富尼埃(DG)。限于篇幅,这儿只谈本世纪最有代表性的6位大提琴家."

"限于篇幅", 就可以说富尼埃或者杜普蕾不是"本世纪最有代表性的大提琴家"? "限于篇幅", 连富尼埃那个经典无比的版本都可以省略? 吹捧费尔曼的时候,我一点都没看出来篇幅紧张的情形.
更有甚者, 不知道是故意还是孤陋寡闻, 把老罗两次经典的录音(卡拉扬/朱里尼)都省略了. 众所周知, 老罗是20世纪对这部协奏曲投入精力最大, 演奏频率最高的演奏家之一(鲁宾斯坦为此善意地嘲笑过老罗,也曾经用"拉得跟老罗一样好"来形容杜普蕾的琴技). 两次演绎一个三星带花, 一个是留声机大奖, 虽然奖项只是参考,但总有它的标竿意义.
作者搞这样的比较, 好比选20世纪最优秀前锋, "限于篇幅", 罗纳尔多和巴斯滕都不算作"最有代表"的前锋, 甚至马拉多纳和贝利都漏掉了, 剩下来吹什么普斯卡什每场进三四个球如探囊取物的情形, 那我肯定要打个问号.
现在有些人的心中,无论在什么演奏领域 无论录音技术怎样进步,拉(弹?指?)得最好的永远是那几个"生得最早"的大师, 而最最伟大的, 一定是那个"死得最早"的大师. 真可谓"生得光荣,死得伟大".

郑重声明, 无意对费尔曼等老大师不敬, 我所不习惯的是这类文章的不客观的态度. 老拿些"揉弦"之类的术语来显示客观, 然而揉弦不是大提琴演奏的全部. 何况从"大提琴协奏曲"来讲(我为什么打引号,我想作者应该已经忘了),乐队的表现能力和独奏者与乐队的配合度竟然一字不提!

不是我惯于寻别人的短, 如果不是夜里失眠爬起来顺便拜访这个我好久没来的论坛又看到此文, 我不会发上述牢骚. 发牢骚也要精力时间. 口味偏执者永远有用不完的精力时间, 我等补黄金搭档加瑞年也赶不上.

最后声明, 所有意见针对此文, 与引用此文的shinelb李兄无关.
TOP
11#

参与讨论:
1、非常喜欢原转贴的文章,也赞同此文的观点。
2、原文只是借用了德沃夏克大协的六个不同版本来讨论六位大师的演奏技巧,比如自由速度、揉弦、滑音运用等等,得出的结论也只是说谁谁的演奏技巧如何如何,谁适合演奏谁的作品等等,并没有说哪位大师对德沃夏克大协的诠释如何,也就是说文章只是针对个人,没有针对作品。
3、也正在找费尔曼的唱片,是不容易找。
TOP
12#

一对矛盾。细节的表现,往往在描述音响系统上档次的时候,说能听到更多的细节,但在描述音乐的整体感染力时,又会说某某的演奏太注重细节而影响了整体效果。我想正是基于这种观点,有部分人会沉湎于录音相对缺少细节的但声道老唱片,尤其是英年早逝的“大家”。
TOP
13#

各抒己见,论坛好风气!
TOP
14#

莫名其妙,那么多名版,早有定论的好的版本不比较,比如老罗和卡拉扬、杜普蕾、富尼艾等,偏偏比较一些偏门、少见的。
这样的文章是学究型的人写的,也适合给学究型的人看。
TOP
15#

yiyuan 在 2007-3-21 13:37:12 发表的内容
莫名其妙,那么多名版,早有定论的好的版本不比较,比如老罗和卡拉扬、杜普蕾、富尼艾等,偏偏比较一些偏门、少见的。
这样的文章是学究型的人写的,也适合给学究型的人看。
你提到的是经典版本,但文章里提到的也是著名版本。哈哈
TOP
16#

斯塔克的听起来难受至极。
TOP
17#

这两天趁着上网,又再听了一下德沃夏克大协几个版本,仍然无可改变还是杜普蕾/切里比达克最优,不是哪一方面稍占优势,是全方位的胜出。我收有上面的3、4以及老罗在DG的一个版本,并且听过富尼埃的版本,那曾经是我觉得很好的版本,不过无论如何不该漏下这个版本,演录俱佳的神品

[upload=jpg]Upload/20073240425334436.jpg[/upload]
TOP
18#

富尼埃我听过两版,分别是塞尔柏林爱乐及库贝利克爱乐乐团版,前者的演奏深遂而从容,后者略微多了些他少见的迅猛利索。
TOP
19#

我就喜欢斯塔克的,老罗和老卡的也不错
TOP
20#

偏门的才是最好的,少见的才是经典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